摘要:旃檀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旃檀社区三组。其最初建寺年代,已不可考证。寺内正殿横梁上有字:“大明宣德五年庚戌岁闰十二月丁酉初六日重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培修”字样。明宣德五年即1430年,这是该寺有明确文献佐证的重建时间,也是现存建筑最早的可靠
林思进题字旃檀寺
游 宏
旃檀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旃檀社区三组。其最初建寺年代,已不可考证。寺内正殿横梁上有字:“大明宣德五年庚戌岁闰十二月丁酉初六日重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再培修”字样。明宣德五年即1430年,这是该寺有明确文献佐证的重建时间,也是现存建筑最早的可靠年代依据。
旃檀寺
旃檀寺房廊结构严密,从山门至娘娘殿,各殿间都有厢房相连。房舍3间4架,抬梁结构全是搁榫,单檐4顶,见方9米。
整个庙宇连山门一共有四重殿,前殿即山门,有房舍5间,内有戏台1个,戏台下为供行人出入的通道。大佛殿塑有大佛,殿内四壁均有壁画,天花板上也绘有彩色的《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像。三圣殿有磬一口,铸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娘娘殿最为突出的,是殿前有两株需几个成年人手拉手方能合抱的、至少200多年树龄的大黄桷树,树高枝茂,数公里之外即可望见高耸阔大的树冠。娘娘殿前有古井一口,深10余米,井水清澈甘甜,满而不溢,终年不涸。建成年代无考,现已湮没。
据1984年出版的《新都县建置沿革志》:清光绪时期,曾以旃檀寺名设置过旃檀乡,辖后来的新都踏水乡、柏水乡区域。
旃檀寺最早功用,是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一的宝光寺的脚庙。
在清末废科举、兴新学的形势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踏水桥秀才周由章出资创建公立新式旃檀寺初等小学校,校址即设于旃檀寺。1929年,由乡绅王成之提倡,创建小学高级班,旃檀小学校升格为完全小学校。当时的旃檀小学,在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识丰富的老师教导下,教学质量突出。学校还培育出了抗美援朝烈士王祖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炮教员傅光甫、猕猴桃专家李明章等一批杰出人士。
1934年冬至前几天,时年六十有八的学校美术老师樊伯雷,在旃檀寺藏经楼左厢房墙壁上作水墨画“梅鹤同春图”(该图现保存完好)。壁画作好后,樊伯雷将其拍成照片,并托沈姓友人将照片捎给林思进先生(近代著名史学家、教育家,清末民初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请林先生见到照片后为壁画题写些文字以作留存。
这件事在林思进先生著《清寂堂日记》中有清楚的记录:“沈直高来,忽多年不见之故人樊伯雷托寄一照片,伯雷在新妇(‘妇’疑‘都’字笔误)旃檀寺壁所画梅鹤也,乞为题句。伯雷,子占先生之子。子占与先人交最竺(竺,同‘笃’),早逝。伯雷孤苦,读书虽未能发名成业,然亦安贫有守。今年七十矣,久不相闻,当为缀一诗报之。乙亥正月二十八日。”
林思进先生收到照片后,欣然为壁画题字:“君家三世有文学,君早读书身更贫。多材余艺及画史,梅花仙羽双嶙峋。卅年故人不相见,七十平头知健饭。旃檀寺壁好横枝,留并窟松资赏叹。”字题好后,由来人带回新都旃檀寺,面交樊伯雷。樊伯雷等照林思进先生题字,描于梅鹤壁画上,保存至今。壁画见证和记录了旃檀小学校办学的历史片段,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13年9月28日,旃檀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游 宏
来源: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