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西景德镇的街角,一个没有招牌的鸡排摊前总排着百米长队。摊主李俊永(人称“鸡排哥”)左手颠着油锅,右手将金黄酥脆的鸡排递给顾客时,总会重复那句标志性的话:“请把塑料袋敞开口,散散热气,这样鸡排更酥脆。”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藏着一位普通劳动者对品质的偏执——
在江西景德镇的街角,一个没有招牌的鸡排摊前总排着百米长队。摊主李俊永(人称“鸡排哥”)左手颠着油锅,右手将金黄酥脆的鸡排递给顾客时,总会重复那句标志性的话:“请把塑料袋敞开口,散散热气,这样鸡排更酥脆。”这个看似普通的动作,却藏着一位普通劳动者对品质的偏执——每块鸡排必须现炸3分钟,油温精准控制在180℃,用元宝大豆油每日更换,连包装袋都要特意敞开以展示诚意。当网友算清一笔账:6元售价扣除2.3元食材成本、0.3元燃气与调料费后,每份利润仅2元时,这个数字背后的生存智慧与商业哲学,远比表面更值得深究。
一、2元利润的生存算法:精准控制下的极致效率
鸡排哥的商业模式堪称“小而美”的典范。他的摊位每日出摊6-8小时,核心策略是通过时间与客群的双重筛选实现效率最大化。下午4:30后,他准时收起“散客接待”纸牌,专注服务放学学生——这个时段1小时内可接待200名学生,远超混合客群的120人次。学生专属的5元定价(比市场价低1-2元)精准卡在中学生每日零花钱10-20元的区间,既保证品质感又避免低频消费。
在成本端,鸡排哥的“抠门”艺术令人惊叹:鸡胸肉采购价控制在每斤12元内,元宝大豆油每日更换但用量精准,面包糠与调味粉采用商用大包装降低成本。即便如此,单份鸡排的食材成本仍达2.3元,加上燃气、包装等费用,利润被压缩至2元。这种“刀尖上跳舞”的定价策略,源于他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景德镇其他鸡排摊售价6-8元,若他提价至7元,学生客群将流失30%;若降价至5元,则需每日多售400份才能维持利润,而他的油锅每小时最多出160份。
二、规则体系中的商业密码:从“怪谈”到护城河
鸡排哥的走红,离不开那套被网友戏称为“规则怪谈”的运营体系。这些看似任性的规定,实则是抵御同质化竞争的核心壁垒:
“4:30后不接散户”:通过时间切割区分客群,让学生产生“专属感”。有学生表示:“其他摊位也卖鸡排,但只有这里会为我们单独调整时间。”“敞开袋子递鸡排”:用可视化信任消除顾客顾虑。金黄的外皮、冒着的热气直接呈现在眼前,相当于用“视觉证据”替代广告话术。“12点后涨价1元”: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客流,避免深夜疲劳作业。这项规则实施后,夜间订单量下降40%,但单均利润提升25%。这些规则的底层逻辑,是鸡排哥对“效率-收益-体验”三角关系的精准平衡。例如,他拒绝使用预制肉的原因不仅是品质考量,更是成本计算——预制鸡排虽能节省30%时间,但每份成本增加1.5元,相当于需要多售22%的鸡排才能覆盖,而他的油锅产能已达极限。
三、家庭作坊的生态智慧:从生存到共生
鸡排哥的摊位背后,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商业生态系统。妻子负责腌制与财务,大舅子裹面包糠,侄子扇风控温,母亲看守货物,全家每日工作12小时,月收入约4万元。这种“前店后厂”模式将信任成本降至最低:无需签订合同,无需KPI考核,仅靠血缘纽带与利益共享即可实现高效协作。
更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传承机制。鸡排哥早年前免费教授亲戚炸鸡排技术,帮助3个家庭实现再就业。当家族成员扩大至12人后,他通过定制T恤实现品牌视觉统一,用“鸡排家族”概念强化消费者认知。这种“师徒制+家族制”的混合模式,既保持了小作坊的灵活性,又具备初步的标准化能力。
四、流量时代的清醒:从网红到长红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鸡排哥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定力。当某奶粉品牌开出百万代言费时,他以“不想坑孩子”为由拒绝;当直播打赏日入38万的传闻出现时,他仅开启基础打赏功能,强调“钱要赚得踏实”。这种选择源于他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如果为了赚钱改用预制肉,可能多赚20%,但失去的是学生群体的信任,他们明天就会去其他摊位。”
在江西文旅座谈会上,鸡排哥的发言更显格局:“国庆期间,我最担心食品安全和卫生,不能因为人多就降低标准。还要尽我所能宣传景德镇,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城市的好。”这种将个人生意与城市形象绑定的策略,使他从街头摊主升级为“城市文化符号”。景德镇文旅局为此增设便民服务点,整治黄牛乱象,形成“政府护航小微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2元利润的启示:小生意的大智慧
鸡排哥的案例,为中小商家提供了可复制的生存范本:
聚焦核心客群:与其追求“全客群覆盖”,不如像他一样锁定学生群体,通过专属定价与时间管理提升复购率。构建规则壁垒:用“敞开袋子”“固定时间”等规则创造差异化体验,将运营细节转化为品牌记忆点。控制成本颗粒度:从鸡胸肉采购价到燃气用量,每个环节都需精确计算,确保利润空间。保持情感连接:通过幽默互动、家庭参与等方式,让6元鸡排承载超越食物本身的情绪价值。当我们在讨论“2元利润是否值得”时,或许更该看到鸡排哥用26年摆摊经验验证的真理:在流量昙花一现的时代,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那份对品质的偏执、对规则的敬畏、对家庭的守护。正如他所说:“幸福没有定义,只要每天进步一点、努力一点,就可以了。”这份朴素的智慧,或许正是商业世界最稀缺的奢侈品。
来源:是个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