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学后,历经一段迷茫和反反复复地探索尝试,逐渐把绘画探索的目标锁定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残存”这个话题,并以写生的方式和写意的理念展开,面对写生现场,有直觉、有感悟、有独特的构思和构图、有个性化的表现语言、有个人的鲜明态度、有对历史与文化的
从阴翳之幽到胭红之媚——宋永进意写“农耕文明的历史残存” 视频
自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访学后,历经一段迷茫和反反复复地探索尝试,逐渐把绘画探索的目标锁定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残存”这个话题,并以写生的方式和写意的理念展开,面对写生现场,有直觉、有感悟、有独特的构思和构图、有个性化的表现语言、有个人的鲜明态度、有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更有人文的关怀。当然,写意油画探索并非只是一则口号,每一位艺术家都将遭遇一场境遇全然不同且不可预测的探索路径。路途的崎岖、坎坷和艰辛将伴随终身。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所带来的美学探索悬念,以及过程的复杂流变,让写意油画承载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和极强的可观性与可读性。
游记喀什
2024年宋永进
幽影阑珊处
许多年不愿跑乡下去写生了,为啥?一窝蜂地去画土房子,一样的选景与构图、一样的艺考训练画法、一样帅气的笔触和优美的色调,真的毫无意义。2008年的某一天,在兰溪诸葛村,却再一次提笔凝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古民居。这是在追逐与膜拜西方传统油画和现代美术二十年后的回眸一望。正是这一回眸,豁然掀开一个崭新的绘画思路和美学世界,让写意油画实践步入个性化的探索轨迹。
游埠古镇
100✕150㎝
2024年宋永进
所谓写意,重在“写心”,而不只是停留在语言和形式的层面。当你忘掉娴熟的绘画技巧与手段,以纯真的心境面对写生场景时,眼前的一切,顿时鲜活、灿烂起来,变得有血有肉,有生机、有气质、有温度,持续地演绎着一段又一段鲜活动人的故事,而不再只是那个专供写生技法训练且凝固不变的风景道具。江南古民居给艺术家留下丰富多姿的写生创作资源和探索空间。大宅子的整体布局,厢房的内部陈设,总是那么合理合规、井然有序,那份讲究、精致、素雅、淡然和幽静,呈现出江南文化独有的品格与魅力。小庭院每一处风景的片段和生活的细节,则极富情趣,粗砺而疏松的土墙里,常常能抠出几枚精美的古瓷残片;光溜丝滑的青石板上,偶尔会传来一串高跟鞋清脆而动听的脚步声;庭院深处,满地流芳的苔藓上覆盖着一层含香的落叶,三两株粉嫩的青草冷不丁地冒上来,以至双脚都不忍心落下去……斗转星移,许多熟悉而亲切的场景,渐渐地远去或永久地消逝,顿时泛起一丝莫名的伤感,勾起用画笔记下老宅顽强生存的每一个瞬间的冲动。创作于2018年的《诸葛窄弄堂》《永昌老街》和2020年的《广安桥》等系列作品,正是在这种心境和思考下完成。画面空无一人,黝黑、寂静、幽深、肃穆,有几分低沉,有几分清寡,有几分忧伤,有几分诡异,甚至有几分神秘,所有这些,都与阳光、靓丽、华美等漂亮词汇无缘。画面背后是艺术家对农耕文明那段历史深情地凝望、眷恋和沉思,是对其生存境遇的深切忧虑和严厉责问,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也是一种幽邃的美,一种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意义的隐逸、内敛、冷峻、静谧、古雅、阴翳之美。此时此刻,传统“美”的内涵已被重新定义,“美”的外延瞬间被打开。
登高村
60✕240㎝
2022年宋永进
为了表达这种幽邃的美,画面中貌似简单平涂的每一个色块,实质上都来来回回地抹了无数遍。每一遍都是一次艰难的自我质疑和否定,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探险,试图捕捉到一种真情而别样的直觉感受,并用色彩去探触和诠释视觉背后的美学思考,由此锻造出一种掷地有声且耐人寻味的色彩品性。如此层层叠叠、反反复复,画面便注入了艺术家的心魂,幽暗的画布底层开始往外散发出微弱的光芒,颤颤巍巍地抖动着,闪烁着,直逼心灵。
兰溪古城
80✕80㎝
2024年宋永进
胭色妩媚时
有画界朋友说,近两年的作品比之前亮堂,且玫红色运用频繁,认为已从“黑色时期”转入“红色时期”。这个说法颇有些道理。的确,2020年前后对历史残存的关注方位和思考线路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意”的内涵挖掘和“写”的语言探究也悄悄地发生了转向。这种转向既源自当下现实的演变,也源自审美心境的迁移和提升。
古城早市
2023年宋永进
受文旅融合政策的惠泽,一个个贫穷的古村落摇身变成富裕的网红村,进而被塑造成文化艺术助力乡村建设的典范,游客如潮水般涌来。老街上,破旧的木结构土房架起了仿古的塑胶招牌,煎饼炉子的上头是漫天的白色塑料帘子,古朴的石拱桥桥头是铝合金制作的现代路灯和指路牌,街的尽头各种游乐设施还在增设中……看来,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宏伟壮观的“大戏”。廉价的工业文明残渣与腐朽霉变的农耕文明历史残存同处一地,四方的观光客与乡里的原居民混坐一桌,带着旧毡帽的朴实老农挑着扁担走来,穿着时尚的靓丽美女正在自拍或直播,有煎饼、油条和豆浆,有冰淇淋、咖啡和奶茶,土的、洋的、新的、旧的、破碎的、繁杂的、历史的、现实的,窃窃私语声、吆喝声、锅盘敲击声、摩托喇叭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交杂汇聚成一幅最具典型案例的当代图景。创作于2024年的《游埠古镇》《游记喀什》等系列作品,早已把这场大戏以平面性的现代形式和夸张的色彩语言呈现出来。画面人山人海,气氛热烈,色调浓郁、妖艳,主色多为胭红色。这种妖艳的色调绚丽夺目,却并没能让观众心旷神怡,反倒给人一丝惊悚和警觉,进而低头陷入沉思。这一抹妖艳的胭红,象征的莫非是新旧迭代的冲突、撕裂与阵痛?是游客体验民俗的狂欢与尖叫?还是夹缝中生存的老宅发出凄迷的呻吟与哀嚎?在2022年创作的《戏台》系列作品中,铺天盖地的大红灯笼,貌似华丽、喜庆和时尚,实质是招揽游客的一场精心装扮,带几分讨好,带几分矫情,带几分臭美。这是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前的耄耋老妪最后一次浓妆艳抹,悲哉!壮哉!
显然,胭红之美比之阴翳之美,多了一份调侃,诙谐和幽默,也多了一份悲壮。
广安桥
80✕80㎝
2021年宋永进
低眉思归途
近二十年的写意油画探索,寻寻觅觅、步履蹒跚,有得有失,有悲有喜,每一个脚步,既是一份辛劳更是一份自愈。
一路走来,画土墙,画街巷,画石凳,画灶台,画木梯,画古树,画水缸,画石桥,画寺庙,画庭院……随着时间的流逝、景物的变迁、画技的提升、思维的拓展、心境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接下来,又将画什么?怎么画?不知道!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修行之路!一切顺应内心的呼唤!逝去的风景终归留不住,唯有儿时的那一道光,依然幽灵般地在脑海里忽隐忽现,挥之不去,时而地惊险地挂在屋檐下,时而委屈地挤在墙角边,时而悄悄地躲在弄堂口,时而轻盈地落在庭院中,时而穿过门缝硬生生把灶台切成两半,时而穿过半透明的窗纱洒满了一屋子……
舜王庙
2023年宋永进
与其说自己最终选择了写意油画,不如说那颗漂泊迷离多年的心有幸得到写意油画的收留,从此拥有了心灵的家园。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真实、自在而丰盈的自己,一个实现自由表达的自己,可以去追回尘封已久的童年的那一道光!
(文/宋永进,
画家简介
宋永进,1966年生,浙江兰溪人(祖籍浦江),著名艺术家、美术批评家, 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0年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研修班,2006年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接受为高级访问学者,现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写意当代油画工作室主任,系中国当代写意油画的代表性画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浙江省油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校友会理事,浙江省色彩教育协会理事,《美术报》品牌专栏“尖峰视角”特约主笔,雅昌艺术网专栏艺术家,先后赴韩国、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梵蒂冈、法国、捷克、德国、斯洛伐克、坦桑尼亚、南非、日本等国家进行艺术交流、考察和创作写生,曾经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成功举办9次个人油画展,近百件作品入选各级各类美术展览及获奖,大量作品曾赴纽约东方画廊、巴黎圣殿艺术展览中心、东京艺术大学、韩国庆熙大学、多伦多嘉华画廊、布达佩斯六区Eötvös文化宫、南非、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香港博雅美术馆等地展出,数百件作品发表于国内外期刊上,出版有《写意精神与当代视域》《登高望月-宋永进当代油画作品集》《洇透墨香-宋永进当代绘画作品集》《线的日记-宋永进当代速写集》、《回望-宋永进当代油画作品集》、《遮蔽-宋永进油画作品集》、《宋永进的色彩艺术》、《宋永进人物速写集》和《速写》等个人画册和专著,大批作品被巴黎圣殿艺术中心、匈牙利国家美术大学、达累斯萨拉姆大学、香港博雅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中心、杭州风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浙江省油画家协会、金华市博物馆、云林艺术中心、兰溪市博物馆、浦江美术馆、柯桥美术馆等专业艺术机构和海内外私人藏家珍藏。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