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比现代少的是工业化污染,但“山清水秀”只符合特定时期,尤其是清代后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大规模种植后,人口暴增。
古代比现代少的是工业化污染,但“山清水秀”只符合特定时期,尤其是清代后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大规模种植后,人口暴增。
对生态简直就是毁灭性打击,经常找素材翻看老照片,就会发现野外大部分都是光秃秃的。
北京的长城、南京的明孝陵、河南的龙门石窟等,周边环境都是一幅荒凉死气的模样。
长城周边100多年的对比
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觉得只是为了押韵才把柴排在第一位。
但了解相关历史才知道,人在绝境的时候是能想尽方法生存的。
没了米还能挖野菜啃树皮,没了盐直接吃草木灰,但如果柴都没了?生米煮不成熟饭,冬天更会直接要命。
柴,也是古人生存的第一要素!过去能源利用率极低,煤虽然也有几千年历史,但古代开采技术低下,只有山西等少数富煤区使用率才稍高一点,其他地方只能用柴。
雷峰塔的百年对比
唐代白居易那首著名的《卖炭翁》,应该都学过吧?老翁把辛苦砍来的柴烧成一车炭(更具燃烧效率),共一千余斤。
却被太监和差役强行拉走,只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些柴真实价值有多少呢?据《新唐书》记载,当时长安每斤木炭约1.5文,那这一千斤就至少1500文钱(即1.5贯)。当时米价较稳,这些钱足够买数百市斤的米,省着点够全家吃一年。
可见柴的重要性,唐朝还专门设立了“木炭使”这个官职。因为关中周边的树都快被砍光了,不得不从岐州、陇州等地远程调运柴炭。
明孝陵周边的对比
到了宋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痛心记录:“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
啥意思?就是从山东到江南,山林全秃了!
《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汴京甚至出现过一担柴换八斗米(一担100斤,一斗12.5斤),去山上砍个柴,和米的价格一样。
那老百姓怎么选?当然是使劲砍啦!人一急,连庙里和皇陵的树都敢砍。宋仁宗只好下了狠招:“私自砍伐桑树者,最高可判死刑!”
为了几棵树就要掉脑袋,可见柴荒严重到什么程度。
泰山对比
明朝负责皇家燃料的“山厂”最初设在易州,结果正统十四年(1449年)就报告“取用已久,材木既尽”:树砍光了,得搬家。
《宛署杂记》记载,万历年间北京“每担柴约值银三分”。当时七品县令月俸五两银子,一大家子月燃料费就要一两八钱,三分之一都拿来烧掉了。
于是北方数个州府,每季就征用25855名“砍柴夫”,一年超过十万人!这些人的唯一工作就是把“青山”变成秃子。
到清代,真正的“巅峰”来了!人口一度突破4亿,对柴火的需求达到顶峰。
开封铁塔对比
当时直隶总督方观承在奏折中写道:“近京百里之内,柴薪一担价至百文者已成常事。”而同时一斗米20文,一担柴依然能换五斗米。
在新疆哈密,《哈密志》记载,一车四百斤柴卖到二两银子,堪称天价,百姓只能“贫者拾畜粪为炊”。这种情况直到我小时候依然存在,尤其是牛粪,晒干了燃烧效率很高。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了,既然古代的柴那么值钱,那老百姓偷偷去砍,岂不是发财了?
你可以想一下古代的盐、铁等物资,海边的人能随便晒盐吗?矿周边的老百姓能随便挖吗?
土地、山林都是权贵直接占有,也有胆大的悄悄去砍!老实本分的,还是交钱吧,抓到后果很严重。
清末老照片
秸秆要沤肥,杂草杯水车薪,动物粪便都被地痞恶霸垄断,柴自然也被控制得死死的。
根据《名公书判清明集》等史料,樵夫砍柴前需向山林所有者(官府、寺庙或私人) 缴纳“山租”,运柴途中还可能被地方豪强索要“买路钱”。
官方在通往城市的要道都会设卡,向运柴进城贩卖的柴夫征收“工关税”,其实就是过路费。
当然不仅是当柴烧,还有各种建筑,尤其是皇族和权贵们盖房子,用的树木也很多。
过去没有科学的治理经验,这一切因素叠加,就是导致清末乃至民国的老照片,出现荒凉景象的原因。
现代毛乌素沙漠都能变绿洲
1949年还做过一次统计,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8.6%,部分地区甚至已经找不到树林了,就是这么夸张。从这点也可以理解,为何很多动物都因此灭绝,都是被人类祸害的。
这个持续千年的燃料危机,终于在当代画上了句号。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普及,让老百姓终于告别了上山砍柴的日子。
其实也就这几十年发展的飞快,如今连毛乌素沙漠都能变成一片绿洲,用一句经典的话总结: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