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回说到:老王家添人进口,王贵喜得贵子,明文又多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兄弟。王贵可是高兴坏了,干活更加有劲儿了。多了口人就需要更多的吃穿用度,桂英子坐月子,带孩子,除了能在家里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个饭啥的,地里的活计就全靠王贵一个人操持了。正值初春,背荫坡上还残留
第十一章:鸟枪换炮
上回说到:老王家添人进口,王贵喜得贵子,明文又多了一个同母异父的兄弟。王贵可是高兴坏了,干活更加有劲儿了。多了口人就需要更多的吃穿用度,桂英子坐月子,带孩子,除了能在家里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做个饭啥的,地里的活计就全靠王贵一个人操持了。正值初春,背荫坡上还残留着零零星星的冰雪,朝阳坡的泥土也才化开了薄薄一层,王贵便迫不及待的在后山坡上,干了起来。在原来的地边上继续开荒。大的树木砍了断成短节,背回家当柴火。杂草树叶放火烧了,烧荒对于开垦新的荒地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把杂草树叶烧干净,使地里更干净,更重要的是可以把一些草根和虫子烧死,草木灰还是很好的肥料。所以生荒地头一年不需要上肥。简单的起个垄沟,刨个坑,播上种子,用脚把土覆盖踩实成了,就等着发芽了。
除了玉米高粱当做口粮,王贵多种了一些大豆和土豆,很多人感觉不解,说你种那些玩意干啥啊?吃也吃不了那么多,卖也不值钱啊。王贵并不过多的解释,只是憨厚的笑笑。去年种的黄豆还剩了一点,王贵就利用家里的磨坊,做起了豆腐,先试着少做,只做一板水豆腐,也叫大豆腐,去周围村屯上卖,说是卖豆腐,那年月农村谁家里有现钱啊?就是拿豆子换豆腐,一斤黄豆换一斤豆腐,而一斤黄豆可以做两斤豆腐,这就是翻倍的利润啊。
在那个年代,动物蛋白获取有限,植物蛋白就是获取营养的最好的途径,所以豆腐既补充营养也改善了伙食,豆腐的销路还是可以的。慢慢的,质量稳定了,就开始增加产量,扩大销售范围和渠道。但是这就需要再买一头毛驴,既可以拉磨,提高效率,人又轻松,还可以用驴车向更多更远的地方去卖豆腐。一个人忙不过来,桂英子和明文也帮着忙活。水豆腐品种太单一了,就增加了干豆腐。豆腐做的多了,剩余的豆腐渣和压豆腐出来的浆水浪费了确实有点可惜了。
这一日,王贵去离家七八里地的薛家窝堡卖豆腐。毛驴车一停到村口,就被围了起来。大家对王贵都很熟悉,对他做的豆腐都很喜欢。多少都要换一些豆腐。这时薛四虎家的媳妇挎着一个柳条筐,筐里装着几个小鸡崽儿,说道:卖豆腐的,你是豆角沟的王老二吧?咱们这南北二屯的住着,熟头马面的,跟你商量点事儿呗?王贵道:对啊我就是前屯的王贵王老二,俺们屯子李二嫂的娘家就是你们屯的嘛,论起来都是沾亲带故的,有啥事你直接说呗。薛四家的说道:你家的豆腐确实好吃,俺们家老四别人的豆腐都不吃,就等你来。是这么回事,我家里的黄豆都吃没了,还想吃豆腐,我家老母鸡抱了好几窝的小鸡崽子,你看能不能用鸡仔换豆腐?王贵一听,想到,家里的豆腐渣越来越多,扔了可惜了,也没别的用处,要是整点鸡仔鸭子鹅啥的喂了,长大了下蛋也能换钱。岂不是好事儿。略显犹豫,故作为难的样子说道:行吧,都是熟人,你照顾我了我也得成全你不是。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就用豆腐换了鸡仔。旁边有人看这也能换豆腐,家里鸡鸭多了没有粮食也喂不起,都想问一下豆腐换鸡鸭的事,一时间唧唧喳喳好不热闹……
等王贵回到了家里。桂英子见他用筐装了几个鸡仔回来,问道:这是哪整来的?王贵笑道:用豆腐换的,相亲们家里粮食有限,鸡仔子都是自己家老母鸡抱窝孵出来的,没啥成本,多了又喂不起。换给咱们,咱们可以喂豆腐渣呀,等于没啥成本,就能把鸡喂大了,长大了下蛋自己吃,卖钱都行啊,这就是货换货~两头乐。桂英子说道,你别说,这还真是个好门路,小鸭子小鹅,都行,要是能换两个小猪崽就更好了……王贵说,你别急啊,早晚能碰到合适的,我一定换几个小猪崽儿,豆腐渣和压豆腐剩下的浆水喂猪最好了,没成本还长得快。整好了比卖豆腐挣的钱还要多呢。明文看哪那些小鸡仔活泼可爱的样子很是喜欢,说道:以后喂鸡的活我就包了,鸡下了蛋还能给弟弟吃,让弟弟长得胖胖的。王贵说道:鸡下蛋你也吃,早上用热乎豆浆冲鸡蛋,最有营养了,桂英子嗔怪道:你净惯着他,他都多大了还和弟弟争嘴吃?王贵说道:十三四岁的小子吃死老子,正是长身体能吃的时候,你不让他多吃点好的,长不壮实,咋干活啊……
没多久,王贵还真的换回来了鸭子鹅和猪崽子。又搭了猪圈,鸡窝,每天桂英子和明文都争着抢着的喂猪喂鸡。除了做豆腐,那磨坊之前的生意也还继续做着,磨米磨面的总要剩下点粗细米糠,在加上豆腐渣,那鸡鸭鹅和猪都吃得好,自然长的个个膘肥体壮。鸡长大了,有了鸡蛋,桂英果然每天早上给明文和明武哥俩用豆浆冲两个鸡蛋吃。这一年下来,明文长高了不少,比屯子里一般大的孩子明显高出了一大截。明武也白白胖胖的,谁见了都说虎头虎脑的真招人稀罕。看见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日子一天天变好,桂英子和王贵脸上总是带着笑,屯子里的人也说,看人家那日子过得,两年前还是穷得没法活的样子呢,如今可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秋天到了,地里的庄稼收获也是不错,玉米高粱当做口粮,大豆作为做豆腐的原料,也是本钱。还有那么多的土豆能干什么呢?王贵先在空地里挖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深窖,把土豆晾晒了一下,全都存进了窖里。接下来几天,他自己琢磨着制作了几样工具,又先试着把土豆用石磨,磨成了粉浆,反复调整粉浆比例配方,竟然让他琢磨着做出来了土豆粉条。豆腐虽然好卖,毕竟运输和存放有局限性,粉条可是农村人家里缺不了的菜,吃法很多,又耐储存好运输。这生意要是做起来,可不是那豆腐坊和养几个猪能比的了。旧社会农村,就是单纯的农业社会,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更没什么乡镇企业,油坊和粉坊就算是大生意了。
这正是:天道酬勤,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勤能补拙,咸鱼总有那翻身之时。故事很长很精彩,感谢点赞收藏,欢迎大家评论关注。
来源:啦啦小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