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里,你不是骑手,不是码农,不是金融精英,你只是‘人力充电宝’——用完即弃,还要自己买套餐。”
> “在这里,你不是骑手,不是码农,不是金融精英,你只是‘人力充电宝’——用完即弃,还要自己买套餐。”
2025年10月,#深圳房价收入比67倍#悄悄爬上热搜。
有人算了一笔账:
- 深圳市中心一套90㎡二手房,总价约1200万;
- 深圳市2024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5万元;
- 不吃不喝160年才能买得起;
- 如果靠租金回血,年租金回报率1%,100年才能回本。
评论区高赞:“这不是买房,是买命;不是定居,是定居缚。”
今天,我们就用“评论员视角”拆解这场“绝望的牛马”困局:
- 为什么“逃离北上广”年年喊,年年失败?
- 为什么连腾讯、华为员工也开始自称“牛马”?
- 当房价、租金、职场、户口四面楚歌,“绝望”是否已成北上广深的第一生产力?
---
一、“绝望”三件套:房价+租金+户口=“人力充电宝”
1. 房价:不是贵,是“贵到不讲理”
- 绝对值:北京、上海、深圳市中心15万+/㎡[196^],全球第四、第五、第六,仅次于香港[197^]。
- 相对值:房价收入比67倍(深圳)、56倍(上海)、52倍(北京)[199^];纽约11倍、东京11倍、伦敦14倍,被秒成渣。
- 持有成本:没有房产税,但物业费、中介费、装修费、茶水费,隐性成本全球最高[198^]。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买房,其实你在买‘城市股票’,还是永不分红的那种。”
2. 租金:不是低,是“低到绝望”
- 回报率:1.0%-1.5%[199^];纽约5.4%、伦敦3.6%、东京3.3%,被再次秒成渣。
- 租售比:100年才能回本[197^];“租房=替房东打工,买房=替银行打工”,打工套娃,无限循环。
- 租金占收入比:北上广深30%-40%;纽约、伦敦、东京20%-25%,再次再次被秒成渣。
一句话:“租房不是消费,是‘呼吸税’;买房不是投资,是‘信仰税’。”
3. 户口:不是门槛,是“天花板”
- 落户门槛:北京积分落户,年均6000人;上海居转户,年均1.2万人;深圳大专即可落户,但学位房、车牌、购房资格,层层加码。
- 户口价值:北京户口黑市价80万;上海户口=送车牌+购房资格+学区”,“一张户口=半套房”。
- 户口焦虑:“没有户口,你连‘绝望’的资格都没有”,“北漂、沪漂、深漂=漂泊的牛马”。
一句话:“户口不是身份证明,是‘城市股改’的原始股,你买不到,只能等分配。”
二、“牛马”日常:996+35岁危机+“不进则退”=“人力充电宝”
1. 996:不是加班,是“加命”
- 工作时间:北上广深平均48.5小时/周;纽约42小时、伦敦41小时、东京43小时,再次被秒成渣。
- 加班文化:“996=标配,007=顶配”,“下班不回家=敬业,回家=躺平”。
- 加班回报:“加班费=打车费+外卖费”,“加班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不被裁员”。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加班,其实你在加‘城市燃料’;你以为你在奋斗,其实你在‘自我燃烧’。”
2. 35岁危机:不是年龄,是“年龄税”
- 裁员红线:“35岁+未升管理层=自动毕业”,“HR:35岁以上请投保洁岗”。
- 晋升天花板:“基层满员,中层排队,高层空降”,“35岁=职场更年期”。
- 再就业难度:“35岁+简历=石沉大海”,“外卖、网约车、直播=中年三件套”。
一句话:“35岁不是分水岭,是‘职场死刑’宣判日;不是你不优秀,是城市‘只要新鲜血’。”
3. “不进则退”:不是口号,是“生存法则”
- 职场文化:“今天不进步,明天就退步”,“同事不是同事,是‘竞对’”;
- 心理压力:“不进则退=每天醒来都要跑赢昨天的自己”,“焦虑是第一生产力”;
- 身体代价:“脱发、失眠、脂肪肝=标配”,“ICU床位比学区房还紧张”。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进步,其实你在‘原地奔跑’;你以为你在奔跑,其实你在‘跑步机’上,速度越快,位置越稳。”
---
三、“绝望”经济学:为什么“逃离北上广”年年失败?
1. 收入幻觉:不是高,是“高到刚好交房租”
- 平均工资:北上广深1.2万-1.5万/月;“税后1万=房租5000+通勤1000+吃饭3000+社交1000=月光”;
- 工资中位数:6000-8000元/月;“一半人拖后腿,一半人被平均”;
- 工资增长:“跑不过房价,跑不过通胀,跑不过房租”,“每年涨5%,房租涨10%”。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赚钱,其实你在‘帮房东还房贷’;你以为你在涨薪,其实你在‘帮城市涨房租’。”
2. 机会幻觉:不是多,是“多到只能选加班”
- 职业机会:“岗位多,竞争更多”,“一个岗位1000份简历,HR看颜值选颜值”;
- 创业机会:“创业=创死”,“天使轮=天使陷阱”,“A轮=‘啊’一声倒下”;
- 跳槽机会:“跳槽=涨薪30%,但房租涨50%”,“跳来跳去,跳不出房东手掌心”。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选择,其实你在被选择;你以为你在跳槽,其实你在‘跳坑’。”
3. 归属感幻觉:不是有,是“有到没有”
- 社交归属感:“同事=室友=网友=陌生人”,“朋友圈5000人,深夜能打电话的0人”;
- 家庭归属感:“没有房子=没有根”,“没有户口=没有身份”,“没有车牌=没有腿”;
- 自我归属感:“你是谁?你是‘人力充电宝’,用完即弃,还要自己买套餐”。
一句话:“你以为你在城市扎根,其实你在‘城市漂泊’;你以为你在定居,其实你在‘定居缚’。”
---
四、“绝望”出路:不是逃离,是“降维生存”
1. 降维买房:不是不买,是“买得起的才买”
- 策略一:“逃离市中心”——“市中心买不起,就买外围区;外围区买不起,就买都市圈;都市圈买不起,就买家乡省”;
- 策略二:“逃离产权”——“买不起产权,就买使用权;买不起使用权,就买租赁权”;
- 策略三:“逃离所有权”——“买不起整套,就买半套(共有产权);买不起半套,就买股份(REITs)”。
一句话:“买房不是买产权,是买‘城市门票’;不是买所有权,是买‘使用权’。”
2. 降维工作:不是不拼,是“拼得起的才拼”
- 策略一:“逃离996”——“不拼加班,拼效率;不拼时长,拼成果;不拼命,拼技能”;
- 策略二:“逃离35岁”——“35岁前拼职位,35岁后拼资源;35岁前拼加班,35岁后拼口碑”;
- 策略三:“逃离职场”——“不拼职位,拼副业;不拼升职,拼创业;不拼老板,拼客户”。
一句话:“工作不是拼命,是拼‘不可替代性’;不是拼职位,是拼‘选择权’。”
3. 降维生活:不是不活,是“活得起的才活”
- 策略一:“逃离消费主义”——“不拼品牌,拼性价比;不拼面子,拼里子;不拼数量,拼质量”;
- 策略二:“逃离社交焦虑”——“不拼朋友圈,拼真实朋友;不拼点赞数,拼深夜能打电话的人数”;
- 策略三:“逃离自我焦虑”——“不拼成功,拼成长;不拼完美,拼完整;不拼别人,拼自己”。
一句话:“生活不是拼成功,是拼‘自我接纳’;不是拼完美,是拼‘完整’。”
---
五、写在最后:绝望不是终点,是“降维起点”
“绝望不是终点,是‘降维起点’;
降维不是认输,是‘换赛道’;
换赛道不是逃跑,是‘找出口’。”
北上广深,
不是“绝望的牛马”的终点,
是“降维生存”的起点。
你可以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
但你可以买得起‘城市门票’;
你可以拼不起996,
但你可以拼得起‘不可替代性’;
你可以逃离不了北上广,
但你可以逃离‘绝望的自己’。”
因为,
“绝望的牛马”不是身份,是状态;
“降维生存”不是退路,是出路;
“找出口”不是逃跑,是找自己。”
北上广深,
不是“绝望的牛马”的坟墓,
是“降维生存”的练兵场。
你可以绝望,但别降智;
你可以降维,但别降志;
你可以做牛马,但别做‘傻马’。”
因为,
“绝望的牛马”也可以成为‘降维的骑士’,
只要你不放弃‘找出口’的权利。”
来源:淮都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