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选择党议员发飙:“趁早滚出德国!”辱骂犹太裔德国教育部长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23:16 1

摘要:德国的政治撕裂又被“反犹”这根神经狠狠扯了一把。一个联邦部长说,若极右翼选择党的人当上总理,她就离开德国;几位选择党高层当场开骂,连“收拾行李”“滚吧”这种字眼都甩出来。争的是权力,伤的是人心,刺痛的是一个国家关于身份、安全与底线的共同想象。

德国的政治撕裂又被“反犹”这根神经狠狠扯了一把。一个联邦部长说,若极右翼选择党的人当上总理,她就离开德国;几位选择党高层当场开骂,连“收拾行李”“滚吧”这种字眼都甩出来。争的是权力,伤的是人心,刺痛的是一个国家关于身份、安全与底线的共同想象。

10月9日,德国《每日镜报》报道,来自默茨领导的基民盟、犹太裔的联邦教育与家庭事务部长普里恩在冯克媒体集团的播客《我最艰难的决定》中把话挑明了。她直指德国反犹主义升级,点名选择党是反犹团体,宣告自己坚决反对这股力量上台。最扎心的一句,是对未来的表态:“如果选择党人担任总理,我肯定会先离开德国。那时,德国将不再是我的国家,我很可能移民以色列。”这不是普通表达意见。这是身为犹太裔部长对“安全感”的切身判断,也是把“祖国”二字放到火上烤的宣言。

选择党联邦议院内政事务副发言人、巴登符腾堡州副主席马丁·赫斯在Instagram上回击得很粗糙:“既然想离开德国,那就滚吧。”还补了一句:“普里恩女士,收拾行李吧。”同阵营的黑森州议员约亨·K·罗斯也在X平台接力:“普里恩女士,祝你一路平安,我们都在祈祷你一路平安!”这类言辞的指向非常明确:不谈问题,只攻人身。政治分歧瞬间演变成对一个少数群体成员的公开驱赶感。这种语气放到任何现代民主社会,都像是警报声。

选择党的支持率已追平基民盟。党内不少人嘴上已经开始“预演”2029年联邦议院大选,乐观推演自己能击败基民盟。名字也给出来了——联合主席魏德尔,被视作角逐总理的旗手。普里恩的“拒绝接受”不仅是价值对撞,也像是在门口直接把对方的牌子掀翻。这一下,把对方的怒气从会场搬到了社交媒体。魏德尔没有公开回应,但从政客的胜负心来推测,这口气咽不下去的人,远不止发帖的那两位。

联邦政府反犹太主义专员菲利克斯·克莱因近期在电视节目中说,记录在案的反犹事件增长,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和其他武装组织发动袭击存在直接关联。他也给出底线:关切加沙的人道处境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把情绪转成针对犹太人的仇恨或暴力。他还表达了一个朴素的期待——若加沙局势缓和,德国内的相关犯罪数字有望下降。用一句话概括,是把事实摆出,把界线画牢,把希望留住。

赫斯把矛头对准基民盟,指责这股力量“最迟自2015年起就把反犹主义者带进了德国”。他的指代很明确,指的是时任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打开边境,欧洲接纳了大量中东移民。他还宣称,选择党是“唯一明确应对外来反犹主义,并希望保护犹太公民的政治力量”。这套叙事的要点,是把“反犹”归结为“外来”,再给自己贴上“保护者”的标签。

冲突的重心不止在理念上。它在语言上已经越线。一个联邦部长说“那时德国将不再是我的国家”,这句话的重量超越个人情绪。对不少德国犹太人而言,这像是刺耳的预警:如果政治板块发生位移,安全感会不会直接塌方。对很多普通人而言,也会被这句“祖国不再是祖国”击中。人,天生怕失去归属感。社会赖以维系的,是有人觉得“这里就是家”。当一位犹太裔部长公开说出“要走”,每个人心里的秤都会晃一下。

而在政治表达上,公开喊人“滚”,这不是一次无伤大雅的口角。它把公共讨论从“论证”粗暴拉到“驱逐”。一旦这种语气被默许,围观的人会逐渐习惯,孩子会在学校模仿,街头争执也可能越吵越狠。民主社会的辩论需要锋利,但也要守住体面。尤其面对少数群体,语言要更克制。词不达意没关系,逾越底线会留下伤疤。

这场风暴的另一层,是对“反犹”的定义之争。克莱因说的,是把暴力与仇恨从政治主张中剥离。选择党说的,是把罪责外包给“外来”。两种路径,通向两种社会治理逻辑。一种是全盘压力测试,从教育、执法到线上平台都筑牢防线;一种是把矛盾置于族群标签之下,然后用移民政策去兜底。哪条路都不轻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短期好吵、长期难解。把它当作政治口号的燃料,越烧越旺,越烧越冷。

2029年这根时间线,正在被人一次次提起。选票还没投,情绪已经先到。在这样的节奏里,任何一句话都会被放大。普里恩的宣告是个人选择,也是一记政治信号。选择党人的粗口同样是个人表达,也是一种组织风格的投射。对摇摆的选民,这些都是判断“谁更靠得住”的依据。对公共机构,这些也是衡量“政治文化是不是在降级”的刻度。

来源:杭州发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