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刷完都会批评自己”,莫言最新发声:网上也该有它的规矩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23:18 1

摘要:10月13日,作家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艺创作要规范化,“网上也应该有它的规矩了,我现在看很多短视频,也在互相抄袭,这样肯定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网络上应该提倡原创,提倡来自生活的一些作品”。

沉迷短视频的作家不止一位。

文 | 沈 林

10月13日,作家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艺创作要规范化,“网上也应该有它的规矩了,我现在看很多短视频,也在互相抄袭,这样肯定是一种不健康的现象,网络上应该提倡原创,提倡来自生活的一些作品”。

在这个碎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此番莫言提出要为短视频立规矩,无疑是作为知名文学家发自内心的召唤。

去年的采访中,莫言曾说他经常刷手机短视频,但刷完后记住的并不多。

今年上半年,莫言在老家南山小住,其间,在朋友引领下,去赶了两个大集,还拍摄了视频介绍家乡的大集,感叹大集规模大得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物资极其丰富。“这集的规模很大,在山东半岛都很有名气,但到了集上一看,规模大得超出了我的想象,卖肉的、卖菜的、卖布的、卖鞋的、卖各种各样食品的,炸油条的、磨小豆腐的,还有卖小鸡的、卖小狗的、卖各种农具的,还有好多东西,猜不出是做什么用的。”

结果莫言拍摄的大集视频在网络爆火,他表示:“我当时也没意识到会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当时跟着一起去的朋友拍了一些视频,发在了抖音上,结果点击率、转载量都很高,这样一种随机的、没有创作的创作,这样产生的效果,比精心构思的、有导演的创作反而影响更大,因为它自然、真实。”

可以看出,莫言本人并不排斥短视频,但他认为短视频不应该互相抄袭,失掉了真实、自然的那一面。

作为文学家,莫言本人对于短视频是有着辩证的认识的。他曾在自己的公众号写道:“其实我也刷短视频,但每次刷完了都会批评自己,怎么又刷了一小时,而且这一小时里大部分都是比较无聊的东西。所以短视频,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还是读书,是我们业余时间里,最值得做,最应该做的事情!”

如果短视频能够提供一些启发人思考的东西,尽量避免给刷短视频的人带来浮躁与虚无感,未尝不能作为每个人了解世界的工具和窗口。

事实上,沉迷短视频的作家不止一位。也是今年早些时候,作家王朔自曝每天刷10小时短视频,“什么都看不下去,看会书就想刷手机”。

他说现在每天起床后都是先喂猫,然后就开始刷短视频。“短视频重度依赖”的他还接收过提示信息,“说‘您上个星期每天用了11小时40多分钟’,特别讨厌,用你管吗?”。

67岁的王朔在视频中一改往日直白尖锐、桀骜不驯的形象,变得和蔼可亲了起来。王朔还透露他准备戒短视频,因为短视频让自己什么都看不下去,也影响了看书。

王朔打算戒掉短视频,不过同样沉迷的李少红则不这么看。“他(王朔)非常气愤,想克服,但又觉得享受——因为这是他和世界联系的一个纽带。”李少红对短视频持开放态度,无需排斥这种媒介,“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刷短视频时我们是观众;创作时,自然会想到当时的感受。研究它们就是研究观众的过程,这种共情恰恰是创作中最需要的”。

的确,自2017年“短视频元年”起,这类传播形式就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而且在大数据的加持下,它的确轻易让人沉沦。不过这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近期爆火的景德镇鸡排哥,让人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同时,无数人化身游客,为当地流量变留量提供了一个好的抓手——试想去景德镇的游客,吃完鸡排后也一定会了解当地的瓷文化,这对于旅游和文化传播都是有好处的。

把短视频当做了解社会的窗口之余,我们也希望平台能够如莫言所说的,尽快给短视频创作者们立规矩——让优质内容到达更多用户,让劣质和甚至抄袭的内容沉底,营造网络世界的风清气朗。

综合整理自新黄河、澎湃、上观等

来源:新民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