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人多赞唐诗如盛唐气象,开阔雄浑、情韵饱满,或如王昌龄“七绝圣手”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劲,或似刘长卿“五言长城”吟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寂,将情感与意境揉碎在字句间,以情动人,以景传意。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诗的巅峰在唐朝,词的巅峰在宋朝,那宋诗又如何呢?
世人多赞唐诗如盛唐气象,开阔雄浑、情韵饱满,或如王昌龄“七绝圣手”笔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劲,或似刘长卿“五言长城”吟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寂,将情感与意境揉碎在字句间,以情动人,以景传意。
而宋诗则在唐诗的巅峰之后另辟蹊径,不追摹盛唐的雄浑,却以“理”入诗,将政治抱负、哲学思辨藏于笔墨。
如王安石以诗言志,苏轼以诗悟道,朱熹以诗阐理;亦有杨万里、范成大俯身凝视生活,于田畴篱落、荷塘柳岸间捕捉小景,将山水田园诗从隐逸之趣升华为对生活本真的观照,终成“以理趣胜”的独特气象。
这30首宋诗七言绝句,便是这份独特气象的最佳注脚,其境界之高,丝毫不逊于唐诗。
【1】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北宋名相,“熙宁变法”的主导者,其诗“瘦硬刚劲”,常于寻常景物中寄寓政治理想与人生感慨。
这首《泊船瓜洲》作于他第二次拜相、途经瓜洲之时,字里行间满是对故乡的眷恋与对变法前途的复杂心绪。
“京口瓜洲一水间”,长江如练,轻描淡写便隔开了京口与瓜洲,距离近得仿佛一抬脚便能跨越;“钟山只隔数重山”,视线再远些,故乡钟山也不过是几重青山的阻隔,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是历经十次修改的神来之笔,将春风化作有生命的使者,吹绿了江岸,也吹醒了诗人心底的乡愁——这春风年年如期而至,可自己奔波仕途,何时才能如春风般归乡?
于是末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脱口而出,以明月为问,既是盼归的怅惘,也是对未来的期许,那轮亘古的明月,照过江南的春,也照见一颗在理想与乡愁间辗转的心。
全诗以近写远,以景衬情,将仕途的奔波与故乡的牵挂融于一川春水、两岸春风之中,意境淡远,余味悠长。
【2】
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变法的掌舵人,王安石的诗中从不缺豪情与远见,这首《登飞来峰》便是他青年时期的壮志宣言,彼时他初入仕途,心怀天下,登峰所见,皆是胸中丘壑。
“飞来山上千寻塔”,起笔便写飞来峰塔的高耸,“千寻”极言其高,仿佛伸手便能触到云端;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闻塔上黎明鸡鸣时,能亲眼看见朝阳冲破天际——这不仅是对实景的想象,更是对未来的憧憬,暗喻自己站在时代的高处,能预见变法的光明前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山间常有浮云缭绕,遮住山下人的视线,可诗人偏说“不畏”,这“浮云”既是山间云雾,也是朝堂上反对变法的流言蜚语;“自缘身在最高层”,只因站在塔的最高处,目光能穿透一切遮蔽。
全诗以登峰为喻,将政治抱负与哲学思辨融于一体,没有悲戚,只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那份“不畏”的勇气,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3】
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写于王安石推行变法之初,他以新年元日的热闹景象,喻指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字里行间满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其诗“以文为诗”的特点在此尽显。
“爆竹声中一岁除”,清脆的爆竹声里,旧的一年悄然逝去,那声响里满是辞旧迎新的喜悦;“春风送暖入屠苏”,温暖的春风吹遍大地,人们饮下驱寒避疫的屠苏酒,连空气里都带着新生的暖意。
“千门万户曈曈日”,初升的太阳洒下万丈霞光,照亮了千家万户,“曈曈”二字,将阳光的明亮与温暖写得淋漓尽致;“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户户都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的,以祈求新年平安。
诗中的“新桃换旧符”,正是王安石变法的隐喻——废除旧制,换上新章,让国家如新年般焕发生机。
全诗没有一句说理,却以元日的喜庆景象,将变法的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藏于其中,明朗开阔,充满正能量。
【4】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北宋文坛领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其诗“豪放旷达”,擅长于山水间体悟人生。
这首诗是他任杭州通判时,游西湖所作,彼时他虽仕途不顺,却能于湖光山色中寻得豁达。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的西湖,波光粼粼,阳光洒在水面上,像撒了满湖的碎金,明媚得让人挪不开眼,这是晴天独有的热烈之美;
“山色空蒙雨亦奇”,忽然下起雨来,细雨如丝,将远处的青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像一幅水墨丹青,淡雅得别有韵味,这是雨天特有的婉约之美。晴有晴的好,雨有雨的奇,西湖的美,从不因天气而减损。
于是诗人笔锋一转,“欲把西湖比西子”,将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都美得恰到好处,西湖亦是如此,晴时如浓妆,雨时如淡妆,皆具风情。
全诗以美人喻湖,新奇贴切,既写出了西湖的千姿百态,也暗含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世间万物,本无绝对的好坏,换个角度,便是另一番景致。
【5】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时所作,彼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历经人生低谷后,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其诗中“理趣”在此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庐山正面,看到的是连绵的山岭;换个侧面,便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景色又各不相同。短短十四字,将庐山的千姿百态写得生动逼真,可这仅仅是写山吗?并非如此。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何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只因自己身处庐山之中,被局部的景色所局限。诗人由看山想到看人、看事,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想看清事物的本质,便要跳出固有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
全诗以山为喻,将深刻的哲理藏于写景之中,浅显易懂却又意蕴深远,读来如醍醐灌顶。
【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是北宋名僧,擅长画山水、寒江,这幅《春江晚景》便是他的名作,苏轼见画题诗,以诗绘景,以景传情,将画中意境写得活灵活现,其“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此尽显。
“竹外桃花三两枝”,画中竹林外,三两枝桃花悄然绽放,粉嫩的花瓣点缀在翠绿的竹林间,透着早春的生机;
“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水渐暖,最先感知到的便是水中嬉戏的鸭子,它们或游或浮,自在惬意,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世间万物。
“蒌蒿满地芦芽短”,岸边的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苇也冒出了短短的嫩芽,这些都是早春特有的景物,充满了生活气息;
“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准备产卵的时节,虽未在画中出现,却让整个画面变得鲜活起来。
全诗紧扣“早春”二字,从花、鸭、草、芽到河豚,层层递进,将画中的静态之美转化为动态的生机,既写出了画的意境,也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7】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其诗多写田园风光与生活闲趣,语言清新自然,善于在寻常小事中捕捉诗意。这首诗便是他访友不遇时所作,却因一次偶然的“不值”,写出了千古名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猜想,主人大概是爱惜门前的青苔,怕被自己的木屐踩坏,所以轻轻敲了许久柴门,都没有人来开。“应怜”二字,将主人的“惜苔”写得细腻而温柔,也暗含了诗人访友不遇的些许失落。
可就在这份失落中,转机出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柴门虽关,却关不住满园的春色,一枝娇艳的红杏,已然探出墙头,向世人展示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枝红杏,是春的使者,也是希望的象征,它打破了“久不开”的沉寂,让整首诗瞬间明亮起来。
全诗以“不值”起,以“见红杏”终,一波三折,将失望与惊喜交织在一起,更以“红杏出墙”的意象,道出了生命力不可阻挡的哲理,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8】
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是南宋“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多写闲情逸趣,擅长以白描手法勾勒生活场景,语言简练,意境清幽。这首《约客》便是他等待友人时所作,将“闲”字写得入木三分。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开篇便勾勒出一幅江南梅雨时节的图景:家家户户都笼罩在连绵的阴雨之中,青草覆盖的池塘里,处处都是青蛙的鸣叫声。“家家雨”“处处蛙”,以叠词写出了梅雨的绵密与蛙鸣的热闹,可这份热闹,却更反衬出诗人等待时的寂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与友人相约,可直到夜半,友人仍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便随手敲着棋子,棋子落下,震落了灯芯结成的灯花。“闲敲”二字,将诗人的等待之闲、期盼之切写得淋漓尽致,没有焦躁,只有一份淡然的等待;“落灯花”则更添了几分静谧与清幽。
全诗以景衬情,将等待的时光写得细腻而悠长,那份“闲”,是生活的情趣,也是内心的平和,读来如品一杯清茶,淡而有味。
【9】
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也是“永嘉四灵”之一,其诗多写乡村生活与自然风光,语言质朴,充满乡土气息。这首《乡村四月》便描绘了江南乡村四月的繁忙景象,字里行间满是对劳动的赞美。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的江南,山陵与原野全被绿色覆盖,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白茫茫一片;杜鹃鸟的啼叫声中,细雨如丝,像烟雾般笼罩着大地。
“绿遍”“白满”,将色彩写得浓郁而饱满;“雨如烟”则将细雨写得朦胧而轻柔,整个画面如诗如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如此美丽的四月,乡村里却没有闲人,人们刚刚忙完蚕桑之事,便又要下地插秧了。“才了”“又”二字,写出了农民劳作的繁忙与辛劳,却没有一丝抱怨,反而透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丰收的期盼。
全诗将景与事结合,既写出了乡村四月的美景,也展现了劳动的场景,质朴清新,充满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鲜活与热烈。
【10】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不仅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编
《资治通鉴》),也是一位诗人,其诗多写闲居生活与人生感悟,语言平实,寓意深刻。这首诗是他客居他乡时所作,借初夏景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四月的天气清新和暖,一场雨后刚刚放晴,对着门户的南山,变得格外清晰明朗。“清和”二字,写出了初夏的宜人气候;“转分明”则将雨后南山的清晰写得生动具体,让人仿佛能亲眼看见那青翠的山峦。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此时已没有柳絮随风飞舞,只有向日葵朝着太阳的方向绽放。柳絮随风飘摇,象征着那些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的人;而葵花向日,则象征着忠诚、坚定的品格。
司马光以柳絮与葵花对比,既写出了初夏的景物变化,也表达了自己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全诗以景喻人,寓意深远,语言平实却掷地有声,展现了一位史学家的沉稳与坚定。
【11】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是南宋初期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与生活闲趣,风格清新明快,对陆游等诗人影响深远。这首《三衢道中》便是他途经三衢山时所作,记录了一次轻松愉快的旅途。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梅子成熟的时节,通常是阴雨连绵的梅雨期,可这里却天天都是晴天,诗人乘着小船沿着小溪而行,到了小溪的尽头,便改走山路。
“日日晴”与“梅子黄时”的常景形成对比,透着意外的惊喜;“泛尽却山行”则写出了旅途的变化,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山路两旁的树荫,和来时一样浓密,甚至比来时更添了几声黄鹂清脆的鸣叫。“不减”写出了绿阴的持久,“添得”则写出了旅途的新趣,黄鹂的鸣叫,让整个山路都变得生动起来。
全诗以旅途的行踪为线索,从“泛溪”到“山行”,从“绿阴”到“黄鹂”,层层递进,将旅途的轻松与愉快写得淋漓尽致,清新明快,如沐春风。
【12】
秦观《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秦观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以“婉约”著称,诗也多写闲情逸致,语言清丽,意境清幽。这首《纳凉》便是他夏日纳凉时所作,将夏日的清凉与闲适写得如临其境。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夏日炎炎,诗人手持拐杖,来到柳树外追寻清凉,在画桥的南边,倚靠着胡床休息。“追凉”二字,将诗人对清凉的渴望写得生动有趣;“倚胡床”则写出了纳凉时的闲适与惬意。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明月升起,水面上传来断断续续的船笛声;风停了,池塘里的莲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参差起”的船笛,打破了夜晚的寂静,却更添了几分清幽;“自在香”的池莲,则将莲花的淡雅与从容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以“纳凉”为线索,从“追凉”到“倚床”,再到听笛、闻香,层层递进,将夏日夜晚的清凉与闲适写得细腻而悠长,清丽淡雅,如同一幅夏日纳凉图。
【13】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是北宋中期诗人,其诗风格豪放,多写忧国忧民之情,也善写山水风光,语言雄健,意境开阔。这首诗是他途经淮河、夜泊犊头时所作,将途中的所见所感融于一诗。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春天的阴云笼罩着原野,野草长得格外青翠;偶尔有一树幽静的野花绽放,在一片青翠中显得格外明亮。
“垂野”写出了春阴的广阔,“青青”则写出了野草的生机;“一树明”则以野花的明亮,打破了春阴的沉寂,透着一丝惊喜。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傍晚时分,诗人将孤舟停泊在古祠之下,看着满河的风雨,等待着潮水上涨。“孤舟”“古祠”,透着几分孤寂;可“看潮生”三个字,却将这份孤寂转化为一种从容与豁达——任风雨来袭,我自静观潮起潮落。
全诗以景衬情,从“春阴野草”到“风雨潮生”,意境由静到动,将旅途的孤寂与诗人的豁达交织在一起,雄健中透着清幽,意境开阔,余味悠长。
【14】
徐俯《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徐俯是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与生活闲趣,语言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惊喜。这首《春游湖》便是他春日游湖时所作,将一次小小的意外写得充满诗意。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开篇以问句起笔:那成对飞翔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两岸的桃花盛开,花瓣轻轻触碰着水面,仿佛在蘸水梳妆。
“双飞燕子”“夹岸桃花”,都是春日的典型景物,“蘸水开”则将桃花的娇美写得生动逼真,充满了灵动之美。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忽然下起了春雨,湖水上涨,把桥淹没了,人们无法过河;就在这时,一艘小船从柳树的树荫里撑了出来,为人们带来了希望。
“断桥”是意外,“小舟撑出”则是惊喜,这小小的转折,让整个游湖的经历变得格外有趣。
全诗以游湖的行踪为线索,从“问燕子”到“看桃花”,再到“遇断桥”“见小舟”,一波三折,将春日游湖的乐趣写得淋漓尽致,清新明快,充满生活气息。
【15】
志南《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是南宋诗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与禅意生活,语言质朴,意境清幽。这首《绝句》便是他春日出游时所作,将春日的轻柔与惬意写得如沐春风。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诗人在古老的树荫下系好小船,拄着藜杖,慢慢走过桥的东边。
“古木阴中”透着几分古朴与清幽;“杖藜扶我”则将藜杖拟人化,写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透着几分闲适与从容。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细雨如丝,打湿了衣裳,却又不至于湿透,这是杏花盛开时的春雨;微风拂面,带着杨柳的清香,却不觉得寒冷,这是春天的风。
“沾衣欲湿”写出了春雨的轻柔,“吹面不寒”则写出了春风的温暖,这两句诗,将春日的细腻与美好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以出游为线索,从“系船”到“过桥”,再到“遇雨”“迎风”,层层递进,将春日的惬意与舒适写得细腻而悠长,质朴清新,充满禅意。
【16】
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风格独特,号“诚斋体”,善于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捕捉自然景物的动态之美。
这首《小池》便是他观察小池景物时所作,将“小”景写得充满生机。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小的泉眼,默默地流出细细的泉水,仿佛在珍惜这每一滴水流;树荫倒映在水中,喜爱这晴天里柔和的阳光。
“无声惜”将泉眼拟人化,写出了泉水的细腻与温柔;“爱晴柔”则将树荫拟人化,写出了树荫对阳光的喜爱,整个画面充满了温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小的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一只蜻蜓早已停在上面。“才露”写出了小荷的娇嫩与新生,“早有”则写出了蜻蜓与小荷的默契,仿佛它们是早已约定好的伙伴。
全诗以“小”为切入点,从泉眼、细流到小荷、蜻蜓,处处透着“小”的精致,却又在这“小”中写出了生命的生机与美好,清新活泼,充满童趣。
【17】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是杨万里送友人林子方时所作,林子方即将赴福州任职,杨万里以西湖六月的美景为赠,既表达了送别之情,也赞美了西湖的壮丽。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便直抒胸臆: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它的风光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毕竟”二字,透着不容置疑的肯定,为下文描写西湖美景做了铺垫。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里的莲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空相接,呈现出一片无边无际的碧绿;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娇红。
“接天”“无穷碧”,写出了莲叶的广阔与碧绿;“映日”“别样红”,则写出了荷花的娇艳与明亮,整个画面宏大而壮丽,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全诗没有一句送别之语,却以西湖六月的美景,将送别之情藏于其中——如此壮丽的美景,愿你前路也如这荷花般灿烂。语言明快,意境开阔,充满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18】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是杨万里宿于新市徐公店时所作,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乡村春日的童趣图,“诚斋体”的清新活泼在此尽显。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蜿蜒向远方,树枝上刚刚长出新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浓密的树荫。“疏疏”“一径深”,写出了乡村的宁静与悠远;“新绿未成阴”则写出了春日的生机与稚嫩,为下文的童趣埋下伏笔。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个天真的儿童,急忙奔跑着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可蝴蝶飞入了金黄色的油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走”“追”二字,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写得生动逼真;“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写出了蝴蝶与菜花的颜色相近,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童趣与惊喜。
全诗以乡村景物为背景,以儿童追蝶为核心,将乡村的宁静与儿童的活泼交织在一起,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活情趣,让人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19】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尤其是《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全面反映了农村的生活景象,被誉为“田园诗的典范”。这首诗便描绘了乡村男女劳作的场景,充满了乡土气息。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白天,男人们到田里除草;夜晚,女人们在家中搓麻线,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承担着家里的农活,当家作主。
“昼出”“夜绩麻”,写出了农民劳作的繁忙与辛劳;“各当家”则写出了他们的勤劳与担当,没有一丝抱怨,只有对生活的热爱。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小孩子们还不懂得耕田织布,却也在桑树的树荫下,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学种瓜。
“未解”“学种瓜”,将儿童的天真可爱写得淋漓尽致,他们虽然还不能承担繁重的农活,却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着劳动的习惯。
全诗以白描手法,将成人的劳作与儿童的嬉戏结合在一起,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繁忙,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质朴平实,却感人至深。
【20】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同样出自《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初夏时节,梅子已经成熟,呈现出金黄色;杏子也长得饱满肥厚;麦田里的麦花像雪一样洁白;而油菜花则渐渐稀疏。
“金黄”“肥”“雪白”“稀”,一连串的形容词,将初夏的果实与花草写得色彩鲜明、形态逼真,整个画面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夏日天长,篱笆旁没有行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蛱蝶在花丛中飞舞。“无人过”写出了乡村的宁静;“惟有蜻蜓蛱蝶飞”则写出了田园的生机,动静结合,让整个画面变得生动起来。
全诗以写景为主,从果实到花草,再到篱落与昆虫,层层递进,将初夏田园的宁静与美好写得淋漓尽致,质朴清新,充满了乡土气息。
【21】
朱熹《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其诗多以“理”入诗,善于在自然景物中阐发哲理,语言明快,意境开阔。这首《春日》便是他春日寻芳时所作,将自然之美与哲理之思融于一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诗人来到泗水之滨寻找春天的美景,眼前无边无际的风光,一下子都变得焕然一新。“胜日”“寻芳”,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向往;“无边光景一时新”则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春天里焕发生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轻易就能感受到春风的吹拂,那万紫千红的花朵,都是春天的象征。“等闲识得”写出了春天的易得,也暗含了“理”的浅显——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发现世间的真理;“万紫千红总是春”则写出了春天的丰富多彩,也喻指真理的无处不在。全诗以寻芳为线索,将自然之美与哲理之思融于一体,既写出了春天的美好,也阐发了“道在日用”的哲理,明快开阔,充满正能量。
【22】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是朱熹观书时所作,他以自然景物为喻,阐发了读书治学的道理,将“理趣”写得浅显易懂,是宋诗中“以理入诗”的典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空的光彩和云朵的影子,都在池塘中来回荡漾。
“一鉴开”将池塘比作镜子,写出了池塘的清澈;“天光云影共徘徊”则写出了池塘的动态之美,仿佛整个天空都在池塘中流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不禁问道:池塘里的水为什么会如此清澈呢?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来。
“方塘”便是人的心智,“源头活水”则是不断学习的新知识、新思想。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心智保持清明,就像池塘只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清澈一样。
全诗以池塘为喻,将读书治学的道理写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却又意蕴深远,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领悟到治学的真谛。
【23】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其诗多写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语言慷慨激昂,充满了悲壮之美。这首《扬子江》便是他被元军俘虏后,途经扬子江时所作,表达了自己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前些日子,自己像风一样在北海一带漂流;如今,终于回到了扬子江的源头。“随风北海游”写出了自己被俘后的漂泊之苦;“回从扬子大江头”则写出了回到故国江河的感慨,透着一丝欣慰。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我的心就像一块磁针石,不指向南方(象征着南宋朝廷),就绝不会停止。“磁针石”的比喻,将自己对南宋的忠诚写得坚定而执着,无论经历多少磨难,这份忠诚都不会改变。
全诗以自己的经历为线索,从“北海游”到“大江头”,再到“磁针石”的誓言,层层递进,将爱国情怀写得慷慨激昂,悲壮动人,展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铮铮铁骨。
【24】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诗一生都在抒发抗金复国的壮志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史”。这首《示儿》是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将毕生的爱国情怀倾注其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一切都将化为空无,可唯一让我悲伤的是,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统一。
“元知万事空”写出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但悲不见九州同”则写出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执着期盼,生死之外,唯有家国。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到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中祭祀我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
“王师北定”是诗人毕生的梦想;“家祭无忘告乃翁”则将这份梦想延续到了死后,哪怕化为尘土,也要听到国家统一的喜讯。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爱国情怀写得感天动地,成为千古传诵的爱国绝唱。
【25】
陆游《十一月日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闲居在家时所作,彼时他已年老体衰,却依然心系国家,渴望为国效力,其爱国情怀在此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我虽然年老体衰,僵卧在孤寂的村庄里,却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悲哀,仍然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僵卧孤村”写出了诗人的衰老与孤寂;“不自哀”“尚思戍轮台”则写出了他的爱国情怀,这份情怀,超越了个人的处境,显得格外悲壮。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奔赴战场。
“风吹雨”既是实景,也象征着国家的危难;“铁马冰河入梦来”则写出了诗人渴望征战沙场的壮志,即使在梦中,也不忘为国效力。
全诗以“僵卧”起,以“入梦”终,将现实的孤寂与梦境的壮烈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诗人的无奈,也展现了他的执着,爱国情怀真挚而深沉,读来令人动容。
【26】
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李觏是北宋中期的思想家、诗人,其诗多写民生疾苦与个人情怀,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这首《乡思》便是他抒发思乡之情的名作,将“思乡”写得层层递进,格外动人。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人们都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我望尽了天涯,也没有看到家乡的影子。
“落日是天涯”是人们的普遍认知,诗人以此为起点,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渴望;“望极天涯不见家”则写出了希望破灭后的失落,这份失落,比一般的思乡更添了几分沉重。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我已经怨恨那青山挡住了我的视线,可青山又被傍晚的云彩遮住,让我连青山都看不见了。
“已恨”写出了第一层阻隔——青山;“还被暮云遮”则写出了第二层阻隔——暮云,阻隔层层叠加,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
全诗以“望家”为线索,从“天涯”到“碧山”,再到“暮云”,层层递进,将思乡之情写得细腻而深沉,质朴真挚,令人感同身受。
【27】
林逋《咏秋江》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林逋是北宋初年的诗人,他隐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与隐逸生活,语言清淡,意境清幽。
这首《咏秋江》便是他描绘秋江景色的名作,将秋江的宁静之美写得如诗如画。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广阔的沙滩上,鹭鸶正安然入眠;平静的江面没有一丝波纹,倒映着碧蓝的天空,水天一色。
“苍茫”写出了沙嘴的广阔;“鹭鸶眠”则写出了秋江的宁静,连鸟儿都如此安然;“片水无痕浸碧天”将江面的平静与天空的碧蓝写得淋漓尽致,整个画面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我最喜爱的,是雨后的芦花,还有那冒着一缕炊烟、正在做饭的渔船。“经雨后”的芦花,更加洁白柔软;“一蓬烟火饭鱼船”则为宁静的秋江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透着几分温馨。
全诗以秋江为背景,从“鹭鸶眠”到“片水浸碧天”,再到“芦花”“渔船”,层层递进,将秋江的宁静与美好写得细腻而悠长,清淡幽远,充满了隐逸之趣。
【28】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是南宋中期诗人,其诗多写时事感慨,语言犀利,寓意深刻。这首《题临安邸》便是他题于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享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临安城外青山叠着青山,城内楼阁连着楼阁,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山外青山楼外楼”写出了临安的繁华,可这份繁华,却透着几分虚假;“西湖歌舞几时休”则以问句起,充满了对统治者的质问——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你们却如此享乐,何时才是尽头?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温暖的春风把游人熏得醉醺醺的,他们竟然把杭州当成了原来的都城汴州。“暖风”既是实景,也象征着统治者的享乐之风;“醉”则写出了游人的沉迷,他们早已忘记了国仇家恨,忘记了沦陷的中原。
全诗以写景起,以讽刺终,语言犀利,寓意深刻,将对统治者的不满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融于一体,成为千古传诵的讽喻名篇。
【29】
卢梅坡《雪梅·其一》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是南宋末年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与生活感悟,语言清新,善于以物喻理。这首《雪梅》便是他以雪与梅为题材的名作,通过对比,写出了雪与梅的特点,也阐发了深刻的哲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花和雪花都在争夺春天的美景,谁也不肯认输,诗人们放下笔,难以评判它们的高下。
“争春未肯降”将梅与雪拟人化,写出了它们的娇俏与执着;“骚人阁笔费评章”则写出了梅与雪的美各有千秋,连诗人都难以评判,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花虽然洁白,但比起雪花来,还是差了三分;雪花虽然洁白,却没有梅花那一段清香。
这两句诗,既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梅有香,雪有白,也阐发了深刻的哲理:世间万物,各有长短,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相互映衬,才能展现出最美的一面。
全诗以“争春”起,以“评章”终,将写景、抒情与说理融于一体,清新自然,耐人寻味。
【30】
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是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其诗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多写人生感悟与世事沧桑,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这首《杂诗》便是他抒发人生感慨的名作,充满了对世事的思考。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我们的身体,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座临时的茅屋,转瞬即逝;世间的琐事,消磨着我们的青春,让乌黑的头发渐渐变得稀疏。
“一蘧庐”将人生比作临时的居所,写出了生命的短暂;“绿鬓疏”则写出了时光的流逝,透着几分沧桑与无奈。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人们不知道,自己整天都像在梦中变成了鱼一样,沉迷于虚幻的欲望之中。
“得鹿”出自《列子》,喻指得到功名富贵;“梦为鱼”出自《庄子》,喻指沉迷于虚幻的梦境。诗人以这两个典故,写出了对功名利禄的看淡,也表达了对世人沉迷于虚幻的惋惜。
全诗以人生短暂起,以世事虚幻终,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世事的感悟融于一体,凝练深沉,意蕴悠长,展现了一位诗人对人生的通透与豁达。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