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表面看,大家都在讲“谁有组织力、谁能动员票”。但别把话说得太抽象,换成具体点:郝龙斌这边,就是在用既有的党组织和行政链条把票尽量捋齐;郑丽文那边,则是靠基层党员的自发性和小单位的人际关系去争取每一张票。两条路走出来的效果不太一样,选举也就成了机构动员对上草根
结果已经很清楚:这场国民党主席的争夺,最终演变成郝龙斌和郑丽文两人拉锯的局面,谁能拿下党主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几天的动员和党内的隐性支持网络。
从表面看,大家都在讲“谁有组织力、谁能动员票”。但别把话说得太抽象,换成具体点:郝龙斌这边,就是在用既有的党组织和行政链条把票尽量捋齐;郑丽文那边,则是靠基层党员的自发性和小单位的人际关系去争取每一张票。两条路走出来的效果不太一样,选举也就成了机构动员对上草根拉票的较量。
讲郝的那面,能看得见的优势有几条。中常委里有若干人支持他,立法院党团里也有立委拉后援,几个执政的县市首长公开站队,地方议会和党团内部也在做协调。像公开表态支持的人有新北市长侯友宜、桃园市长张善政、南投县长许淑华,这些名字不是空穴来风,他们背后有行政资源和地方机器,动员不是一句话的事,是层层传下去的运作。县市首长之间会互相通报、议会党团会开会商量,把能动员的票尽量往一个方向靠。对郝来说,这是把“组织力”变成“选票力”的路径。
再看郑丽文,打法偏向私下铺排和基层接觸。她得到的是中常委里的少数支持、立院个别立委、还有一些县市首长和议会里零星的力量。表态的人有的当面承认,有的悄悄帮忙。现在情形里,如果还有些县市长没公开表态,他们私下更可能偏向郑。像台中市长卢秀燕、台北市长蒋万安,外界普遍觉得对郑私下好感比较高。郑的团队在各地跑党部、见党员、做一对一的工作,靠的是在地人脉和社团,那种“一人带一人”“里长口碑”的拉票方式,在最后关头常常出奇制胜。
两路人马的对比,外面都在拿历史类比,说像城市跟乡村路线之争。但说白了,这次是选举策略的分水岭:一个是从上到下用体制资源去运,另一个是从下往上把关系盘活。选战进入白热化以后,这两种方式谁更灵活、谁更能把票兑现,就成了关键。
几个节点值得注意。前两场中天办的候选人辩论,郑丽文表现平稳,话讲得有条理,把不少话题的热度吸过来。那段时间党内民调传出一个数字:郑的支持度一度是郝的1.8倍。数据摆在那儿,大家看得见,但别以为一锤定音,选情会随场次起伏。到了7日国民党中央在台中办的政见会,郝显然调整了状态,那场表现更有力,论述和情绪都上来了,这也让他的支持率有机会追近。
党内高层的表态也很会影响走向。长期低调的现任党主席朱立伦在关键时刻出来说话,把党的路线定为“亲美友日和中”——这句话在党内外被解读为在纠正“和陆”的说法,政治方向上显得偏向郝的立场。四年前朱和郝曾是竞争对手,但政治不是私人仇恨的延续,利益和策略会促成临时的靠拢。朱的这番话,更多像是在关键时刻给出一个政治坐标,让党内还在观望的人有了参考。
把时间拉长看,动员分成几段。早期两边各自布阵:郝在党机关、县市政府和议会搭起动员链条,强调统一口径和组织运作;郑在基层深耕,靠党员、里长和在地社团做面谈和服务触及。中期,辩论会和政见会成为分水岭,媒体放大表现,会直接影响短期民调和舆情。进入冲刺阶段,动作都落到具体事儿上:电话催票、亲自到党部拉票、地方派系的暗中协调、还有公开的后援会活动,频率和密度都上去了。
细节里有不少微妙之处。郝那边的动员会有流程:先由县市首长在内部协调,再通过议会党团把支持者名单、选票流向做成细表,选前会再做一次“票情评估”,目标是把散票集中。郑那边做的多是面对面工作,带着小礼物、服务承诺,或是请在地影响力人物幫忙串门拜票,讲求的是人情和信任。很多基层党员会说,和你聊了两句,觉得有人真心听你的话,会把票投给你。
党内传统势力像黄復興的态度也不统一。有些人倾向郝,有些偏郑,还有人不想公开站队,等最后看风向。地方派系里,一名关键大佬如果表态,往往能带动一个区块的票走向,所以有些地方领袖故作低调,既要看中央信号,也要保留地方利益的余地。
媒体是放大器,辩论和政见会就像显微镜,能把候选人的短板或亮点放大。民调会随场次摇摆,支持度不是恒定不变的静止数字,而是当天表现、媒体传播和后勤动员叠加的结果。四年前两人的过往算是背景牌,政治上的结盟和疏离更多是策略使然,不是简单的私人恩怨。
眼下只剩几天,双方都把节奏收紧到极致。郝在强调路线一致、对外形象的稳固,郑则在把基层票仓做深做细。那些没公开表态的县市长、派系头面人物成了双方重点攻防对象。每天的日程都被排得满满的:早上见人、下午电话催票、晚上再跑个小型后援会。地方的里长、村长、以及党部的小会议,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热闹,电话、LINE、微信群里被拉票信息铺满。选票的流向,很多时候就是在这些小动作里决定。
来源:积极的漂流瓶dH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