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龙套,26年坚守,50岁拿第一个大奖!于和伟的逆袭之路太辛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22:51 2

摘要:这位 54 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用 26 年的演艺生涯证明了什么叫 "戏比人红",

近日,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播。

这部根据 "密使一号" 吴石将军真实事迹改编的谍战史诗,

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隐蔽战线历史,

更让于和伟的演技再次封神。

他饰演的吴石将军,表面是国民党国防部次长,

实则是潜伏在敌人心脏的红色特工,

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弦。

于和伟用 "于无声处炸惊雷" 的克制式演技,

将这位历史英雄的隐忍与坚定演绎得淋漓尽致。

有观众评价:

"于和伟演的不是吴石,是所有在黑暗里默默做事的英雄。"

这位 54 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用 26 年的演艺生涯证明了什么叫 "戏比人红",

从《觉醒年代》中激情澎湃的陈独秀,到《悬崖之上》中隐忍坚毅的周乙,从《三体》中粗犷豪放的史强,

再到如今《沉默的荣耀》中的吴石将军,于和伟用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在观众心中筑起了一座 "演技丰碑"。

然而,现实中的于和伟,竟然是个 "社恐"?

01

在观众眼里,于和伟是个“变色龙”式的演员。

他能是《觉醒年代》里振臂高呼的陈独秀,也能是《悬崖之上》中深藏不露的周乙;

他能演出《三体》里粗犷爽直的史强,也能诠释《坚如磐石》中狠辣阴鸷的黎志田。

不管角色的性格跨度有多大,他都能演得让人信。

导演姜文曾夸他:“于和伟有股子劲儿,演我上级的时候,哪怕在厕所蹲着,也像领导”

虽然是玩笑,却点破了他的功力:演什么像什么,最难的是真实。

作家莫言也评价过他:

“于和伟长得不算出众,这恰恰说明他的成功靠实力。真正好的演员,从来不靠脸吃饭。”

可很多人不知道,舞台上光芒四射的他,生活里其实极度安静。

不爱应酬、不善寒暄,甚至有点社交恐惧。

1996年毕业,到2003年才被观众熟悉,那七年是他人生最低谷。

那几年,他辗转剧团和片场,演的多是无名角色,拿着微薄片酬,还常常连饭都吃不上。

他离开老家来上海念书,是想改变命运,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生活。

所以,有一度,他几乎想放弃这条路。

直到有一天,一个小剧组打电话来:“每天200块,来不来?”

他没多想,直接答应。

拍完那场戏后,他一个人坐在片场角落,

问自己:“你还要继续干这行吗?”答案是:“要。”

因为他发现,再苦再难,只要能演戏,他就快乐。

自那以后,他开始对待每一个角色都当主角来演。

哪怕只是一个闪过几秒的路人,他也会琢磨神态、研究台词、揣摩人物心思。

正是这种近乎“倔强”的认真,让他一点一点地,从无名小角,走到了今天的巅峰。

02

2009年,是于和伟命运彻底转弯的一年。

那年他39岁,拿到《三国》里刘备这个角色,

这场机会,让他从“龙套演员”一跃成了“国民熟脸”。

但观众只看到他在荧幕上的“仁义刘备”,

没看到他为了演好这位蜀汉之主,背后花了多少心血。

他把《三国志》《三国演义》反复读了好几遍,

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写下人物分析:

刘备的“仁德”背后是谋略,他的“泪”里藏着权衡。

“刘备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他在采访里说,

“他既有情义,也有心机;既有柔情,也有野心。人性越复杂,越难演。”

那时候,他几乎把自己“活”成了刘备。

在片场,别人收工了,他还在琢磨角色;

别人研究台词,他在研究呼吸。

正因为那份极致的投入,

《三国》一播出,于和伟彻底红了。

可成名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他演什么都像刘备。”

也有人讽刺:“这人被定型了。”

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解释,也没有回击,

而是用一部又一部戏,安静地回答。

他坦言:

“我不怕观众说我像谁,”

“我怕的是,哪天我自己都不敢再往前走了。”

2021年,《觉醒年代》的热播,让他再次登上事业高峰。

那一年,他凭借陈独秀一角,

拿下了第27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

那也是他50岁时,拿到的第一个重量级奖项。

那场北大红楼的演讲戏,成了经典。

他声嘶力竭地呼喊“青年”,那份激情、理想与信仰,

震撼了所有观众。

后来他说:

“陈独秀不是神,是人。他有理想,也有错误。

我不想演一个完美的偶像,我要演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

03

在观众眼里,于和伟是“天生的演员”。

但谁能想到,他真正被观众记住之前,他还得靠姐姐接济,

可他从没想过放弃。

在家看电视,他总会琢磨:如果是我来演,会怎么演?

他一遍遍地模仿,一次次地推敲。

那时的他没有名气,没有资源,

只有对表演这件事,死磕到底的热爱。

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家庭。

他3岁时父亲早逝,母亲一个人带大9个孩子。

“我是吃姐姐奶长大的,”他说,“那时候家里太穷,经常饿肚子。”

从小的困苦,让他比别人更早懂得“靠自己”。

那种从骨子里刻下的坚韧,

成了他后来在演艺路上不倒的底气。

别人可以慢慢走,他只能拼命往前跑。

成名之后,于和伟也没闲过。

有段时间,他几乎全年无休,一边拍电视剧,一边接电影,

连轴转的节奏,让人看着都觉得累。

“有一次连续拍了48个小时,最后直接晕在片场。”

他醒来时,医生严肃地说:

“再这样下去,随时可能猝死。”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

再多的戏、再大的名气,也换不来健康。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适可而止,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光靠热情硬撑。”

04

经历了健康危机之后,于和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他不再只关注工作,而是学会了平衡工作和生活。

2023年,于和伟被任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这个职位让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培养年轻演员,也让他对表演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认为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责任。

表演要通过表演来传递正能量,来影响更多的人。

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26年,于和伟对名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真正的成功不是看你赚了多少钱,而是看你有没有留下让观众记住的作品。

成名之前,于和伟因为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但现在的他,会尽量抽出时间陪妻子和女儿,享受天伦之乐。

05

这些年,于和伟没有开过太多社交账号,也很少出现在综艺里。

他更像一位“老派演员”:不吵不闹,安静演戏。

他常说:“演员不能总想着出名,得想着出戏。”

这句话,听起来平淡,却像是他一生的写照。

从贫寒少年到影帝,从龙套到“剧抛脸”,

他走的每一步,都不快,但每一步都稳。

有人靠运气出头,他靠时间熬成自己。

如今的他,不争热度,不赶风口,

却在一个个角色里留下了真正的“沉默的荣耀”。

他的成功告诉我们:

所谓人生逆袭,从来不是一夜爆红,而是一次次不放弃。

在浮躁的娱乐圈,于和伟像一块老木头,

不追光,却能发光;

不取宠,却能动人。

他用几十年的坚持证明:

来源:新咖看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