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第二十二次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会议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陈燕铭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和前沿研究,从早筛早防、治疗突破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DR治疗的重要进展与发展趋势(图1)。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整理:鸢鸢
审核专家:陈燕铭教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在2025年第二十二次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CSE)会议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陈燕铭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和前沿研究,从早筛早防、治疗突破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DR治疗的重要进展与发展趋势(图1)。
图1 陈教授现场讲课
发病率高,如何实现便捷筛查?
陈教授开篇指出:“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名患有DR,这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在全球范围内DR患病率高达34.6%,而我国糖尿病患者中DR的患病率为16.3%,患病人数达1950万,所以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十分重要。
在2025年ADA指南中对DR的筛查以及治疗也给出了明确的推荐,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一到两年要进行一次筛查,必要时增加筛查次数(图2)。
图2 DR的筛查及治疗
那么,如何进行早防早筛?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的应用,提高了临床筛查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2023年,陈教授及其团队凭借“糖尿病精准管理及视网膜病变筛查平台的建立和推广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图3),该平台已经在广州市内15家医疗机构、全国100多家社区医院推广,完成了8万多人次的眼底免费筛查和健康教育。
“平台的建立,让健康管理率从16.6%上升到33%,糖尿病及DR费用降低33.25%。”陈教授介绍道。
图3 建立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和管理平台
2021年,贾伟平院士牵头的DeepDR系列研究开发了智能筛查系统,不仅能够对DR进行病变分割与分级诊断,还能精准预测未来5年DR进展时间与风险。
陈教授介绍道:“2024年,DeepDR系列不仅升级开发了DeepDR Plus智能预警系统,还开发了DeepDR-LLM糖尿病管理大语言模型,能够基于患者的临床信息提供精准的糖尿病管理建议。”
降低DR发生率,有哪些干预方法?
早期筛查固然重要,但积极干预更是延缓甚至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在控制DR发生方面,还有哪些有效手段和方法?
1
控糖是首要
控糖始终是防治DR的核心。陈教授强调:“血糖的波动会促进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平稳控糖,有哪些方法?
有前瞻性队列研究得出结论:口服使用DPP-4抑制剂+二甲双胍,能够明显减少长期血糖的波动,对于改善血管病变有明显获益。同时在治疗方案里,也推荐基础胰岛素加上口服降糖药物。
2
警惕高危人群
另外,陈教授也特别指出:女性、病程≥10年、年龄≥60岁、中等收入以及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升高者需要格外警惕糖尿病血管病变。
图4 研究提示血糖波动的危害
3
药物使用改善病变
药物干预方面,陈教授分享了一项纳入了162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回顾性临床研究(图5),研究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单独或联合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一种或多种)和胰岛素(单独或联合口服降糖药)。经过平均2.8年的随访,发现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患者DR发生率明显降低。
图5 回顾性临床研究
4
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
不同微环境下,内皮Nox4对血管表现出“双刃剑”效应:在生理浓度下可延缓生理性血管网的发育,而浓度升高后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另外,高糖及脂毒性可以通过STING等通路加剧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抑制这些通路有望成为新的治疗策略。
纳米技术、滴眼液或将取代注射治疗
而说到DR的治疗,陈教授也指出传统治疗存在明显局限:早期治疗如控糖、促进微循环疗效欠佳,晚期可采用激光、手术或玻璃体内注射,却伴随操作复杂、创伤大、费用高及一定副作用。如何在疾病早期实现有效干预,阻断内皮炎症、保护内皮连接,成为治疗的关键。
“血-视网膜屏障的存在给药物递送带来困难。”陈教授指出,“从眼表到视网膜是远距离传递,早期治疗难以在病灶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面对种种困难,有没有更高效、更无创的递药方式?陈教授表示,纳米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细胞穿透肽TAT能有效穿过血脑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可以协助递送药物到视网膜;靶向穿透肽iRGD能够靶向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将TAT与iRGD结合生成纳米滴眼液,负载了STING抑制剂的滴眼液,能够特异性靶向内皮细胞,减少视网膜血管新生(图6)。
图6 滴眼液的作用和证据
另外,外泌体介导的药物递送系统也显示出良好前景。血管内皮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XOs,通过锚定肽CP05和抗血管生成肽KV11,能够显著抑制视网膜病理型血管新生、血管渗漏及炎性浸润。
随着这些新技术新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临床,DR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激光和注射,未来,一滴眼药水可能就能解决曾经需要复杂手术才能解决的问题。
小结
DR虽高发且危害严重,但通过早期精准筛查、系统血糖管理及新型技术等策略,正逐步实现有效防控。从AI、大数据助力筛查到GLP-1类药物应用,再到纳米滴眼液的突破,DR治疗正步入更加精准、微创甚至无创的新阶段。
专家简介
陈燕铭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院长
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带头人
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兰儿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