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安徽亳州一位医生爸爸,因儿子考试获得61分而兴高采烈带全家下馆子的视频得到广泛传播。这位医生坦言,育儿方式比较佛系,因为他在医院见过不少不幸事件,他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也觉得孩子潜能无限。
文/杜梦晨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安徽亳州一位医生爸爸,因儿子考试获得61分而兴高采烈带全家下馆子的视频得到广泛传播。这位医生坦言,育儿方式比较佛系,因为他在医院见过不少不幸事件,他更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也觉得孩子潜能无限。
视频发出后,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反响。一部分网友认为,在教育焦虑盛行的现在,“内卷”“鸡娃”成为了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该父亲不被“分数至上”的环境裹挟,看得到孩子的努力,值得称赞;而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大肆宣扬“61分”会模糊努力的标准,让孩子失去前进的动力,产生“及格就足够”的思想。
在“唯分数论”观念依旧盛行的当下,这位父亲注重孩子的情绪,不用分数绑架成长的行为,恰好契合了当前政策“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目标。他用“下馆子”肯定孩子的努力,不是否定成绩的意义,而是跳出“分数焦虑”的桎梏。
对此事持反对态度的人也并非是否定“佛系养娃”,而是担心对61分的过度庆祝会违背鼓励的初衷,更何况减负减的是“无效负担”,不是“学习标准”;减的是“焦虑内卷”,不是“努力方向”。61分作为及格线,代表着“基本达标”,若将其等同于“优秀”,不仅可能会让自己的孩子停滞不前,还可能会影响网络上其他学生对待学习的心态,导致学生对其家长产生不满情绪,那这样就背离了此事的初心。
其实,这两种观点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共同指向了理性教育的核心,即既不盲目“鸡娃”,靠分数评价孩子的优劣;也不放任躺平,用“佛系”掩盖家庭教育里父母引导的责任。这位父亲的“庆祝”,核心显然不是61分有多优秀,而是孩子在这一阶段的努力值得肯定;反对者的“担忧”,核心也不是高分才值得表扬,而是不能让父母的包容变成纵容。二者的共识,都是希望孩子在健康的环境里成长。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教育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不必强求所有人都认同“61分该庆祝”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争议本身就有价值,它让更多家长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究竟是出于对孩子的真实期待,还是被外界焦虑裹挟下的情感枷锁?是在分数与成长之间找到了平衡,还是走向了某一个极端。
归根结底,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教育有底线,那就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不放弃适度的引导与鼓励。无论是为61分庆祝,还是对“庆祝”持谨慎态度,只要出发点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都是值得探讨的教育尝试,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选择。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