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此同时,一个更庞大的群体正在悄然壮大——2.47亿平台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近三成。
2025届毕业生1222万,这个数字再次刷新纪录,
与此同时,一个更庞大的群体正在悄然壮大——2.47亿平台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近三成。
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折射出当下中国就业市场最真实的图景,
8月份16到24岁城镇劳动力失业率攀升到18.9%,创下新标准公布以来的峰值,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藏着无数年轻人的焦虑与选择。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直言不讳,
从2020年开始,年轻人面对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这一块。
去年还在剧烈波动,今年虽然稳下来了,可稳定本身就已经算个好消息了。
你品品这话的意思——连"没变差"都能当好消息,就知道形势有多严峻。
现在全国外卖骑手已经超过1000万人,美团骑手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到745万人,饿了了么活跃骑手也超过400万。
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身影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
不少人选择送外卖、开网约车,把这当成找到理想工作之前的过渡。
就在前不久,上海一位外卖小哥陈思火了,三年挣了102万的新闻成了热点话题,
小学没毕业的他,二十多岁创业失败负债来到上海,最终成为"跑单王"。
听起来很励志对不对?可实际上,这种案例根本复制不了。
要知道,月入2.8万意味着什么?按照上海单价7到12元计算,一个月得跑两三千单,
基本上全年无休、每天十几个小时不停歇才有可能。
再看看真实的骑手生活。来自河南的29岁骑手小张说,他之前在江苏昆山电子厂打工,
流水线工资不高还压抑,旺季订单多时连续一两个月每天工作14个小时。
离开工厂之后他选择送外卖,图的就是收入还行、时间相对自由。
这就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处境——在稳定和自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平衡。
冯帅章把平台就业分成两类:一类是基于云端的,比如直播带货、短视频创作;
另一类是基于位置的,像外卖配送、网约车,他认为,基于位置的这类工作已经接近饱和了。
你想啊,一个城市的人口总量就那么多,点外卖、打车的需求不可能无限增长。
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再怎么增加,每个人能分到的订单只会越来越少,收入自然就下来了。
真正还有潜力的是基于云端的灵活就业。这类工作面向全国甚至全球市场,还能创造新需求、催生新业态。
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轻人,应该往这个方向多琢磨琢磨,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社保问题。
冯帅章说得很实在:推动灵活就业者缴社保,长远看肯定是对的,特别是现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可短期内得考虑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他建议降低职工社保最低缴费标准,根据灵活就业者的收入波动来调整缴纳金额。
更关键的是,平台企业应该承担起责任来,帮全职骑手、司机缴社保。
今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首批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这说明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平台就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了。
社保缴纳不应该跟劳动关系强行绑定,长期稳定服务平台的全职从业者,理应享有相应的保障。
再把视角拉回到大学生就业上。冯帅章给出的建议很接地气,
从入学开始就得有就业意识,扎实学好专业知识,主动拥抱新技术,暑假多去实习。
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稳定、高薪、压力小",得考虑长远发展,敢于尝试不同行业、不同地域。
根子上的问题还是在教育体系,很多学校的专业设置跟市场需求脱节,这个调整空间其实很大。
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扩招得悠着点,得保证质量。这几年研究生宿舍紧张、大班授课成常态,都是扩招太快带来的后遗症。
如果师资、设施跟不上,只是一味扩大招生规模,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根本没竞争力。
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必须优先保证质量。
1222万应届生、2.47亿平台就业者,这两个数字勾勒出当下中国就业市场的基本面,
年轻人面对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应对的办法也得实实在在,
教育体系主动调整,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平台企业担起责任,个人保持清醒认知。
就业形势会不会好转,关键看宏观经济能不能稳住。焦虑可以有,过度渲染大可不必。
来源:靳律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