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捡!不要吃!街头已大量出现,每年都有人被送进ICU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13:34 1

摘要:表面看,这是一种“天然产物”,很多人误以为可以像野果一样食用。尤其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捡银杏果”“自制白果羹”的内容频繁刷屏,仿佛捡果变成了一种秋日仪式。但问题就在这里:银杏果虽然天然,却并不天然无害。

每年秋天,城市街头就会悄然上演一场“银杏诱惑”。

那些散落在地的金黄果实,外表温润,看似无害,却常常引来误食风波。有人因它入院,有人因它进ICU。银杏果,究竟是礼物,还是陷阱?

银杏树被广泛种植,原因其实很简单:耐寒、抗污染,适合城市绿化。但它的果实,却远比树本身更“复杂”。

表面看,这是一种“天然产物”,很多人误以为可以像野果一样食用。尤其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捡银杏果”“自制白果羹”的内容频繁刷屏,仿佛捡果变成了一种秋日仪式。但问题就在这里:银杏果虽然天然,却并不天然无害。

银杏果的毒性主要来自其中的“银杏酸”和“氢氰酸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刺激性,尤其对儿童更为敏感。轻则出现呕吐、腹泻,重者甚至引发抽搐、昏迷。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2022年,仅北京市就通报过多起因食用银杏果导致中毒的事件。而在南方一些城市,因为民间存在“吃白果补脑”的说法,误食者尤多。每年都有病例进入ICU,不是偶发,而是常态。

这就涉及一个更耐人寻味的社会现象:人们对“自然”的误解。在现代饮食观念中,“天然”“无添加”常被视为“更健康”的代名词。这种思维路径,使得很多人自动将“树上长的东西”与“能吃”划上等号。

但自然并不总是友善。毒蘑菇也天然,曼陀罗也天然,银杏果亦然。“天然”不是健康的护身符,而是一道需要人类知识来破解的谜题。

从科学角度讲,银杏果中的确含有一定营养成分,比如淀粉、蛋白质和少量微量元素。它在中医药典中也有记载,有“敛肺定喘”之说。合理加工、适量食用,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问题是,一旦离开了标准化的处理工艺,风险就变得不可控。街头随手捡来的银杏果,未经去毒处理,直接煮食或炒制,是最容易出事的方式。

银杏果不是“能不能吃”的问题,而是“怎么吃”“由谁来处理”的问题。

银杏果在民间有“补脑”的说法,甚至被赋予了改善记忆、增强智力的神奇效果。这背后,其实映射出一种对智力焦虑的文化心理。尤其在孩子教育压力巨大的今天,很多家长宁愿信其有,不愿错过任何“变聪明”的可能。

但目前尚无确凿科学证据支持银杏果有显著提高认知功能的作用。因过量食用造成儿童神经中毒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所谓“补脑”,往往是一厢情愿,最终反而伤“脑”。

银杏果的“火爆”,并非偶然。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内容的推动下,很多人被“秋天的仪式感”“自制白果甜品”吸引,仿佛捡银杏变成了城市生活的一种新型“慢活方式”。

但这种美学背后,缺少足够的风险提示。很多博主在展示“捡果”“煮食”的过程中,忽略了毒性提醒,或用“少吃点没事”轻描淡写地带过。这种信息不对称,让观众误以为银杏果是一个安全的“城市野食”。

在消费美学与社交传播的双重加持下,危险也被包装成了浪漫。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纯粹的索取,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互动。银杏果的毒性问题,提醒我们:知识与判断,才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前提。

很多“野果”并非不能吃,而是需要专业知识来判断其可食性与处理方式。遗憾的是,这种知识并未随果实一同“掉落”在人们脚边。真正的“自然馈赠”,从来都不是无代价的。

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银杏果造成的风险,开始尝试通过集中清理、张贴警示标识等方式来防范误食事件。但整体而言,这些措施仍显得零散和被动。

银杏树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部分,其果实的毒性问题,理应被纳入更系统的城市风险管理中。比如在种植时就考虑雌雄搭配,减少结果;或借助科技手段对落果进行快速清理。

城市不应只是“种树”,更应对树下可能发生的事负责。

最根本的防护,还是来自每个人的认知提升。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获取知识不难,难的是分辨真假、理解风险。

对银杏果的态度,其实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引导公众形成更成熟的“食物安全观”:不是看到能吃的东西就吃,而是对“能不能吃”“怎么吃”多问一句,多想一点。

知识,不是负担,而是让我们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安全的护身符。

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关于果实的科普问题,但深入思考,它更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理解风险、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理性选择。

秋天的街头,银杏依旧金黄灿烂。果实落地,也许只是一场植物的自我繁衍。但它引发的每一次中毒事件,都是一次对公共知识体系的提醒。

不要捡,不要吃,这不是一句恐吓口号,而是一种更成熟的生活态度。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1]王瑞芳.银杏果中毒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3):232-235.
[2]李晓琳,张伟.银杏果毒性成分与中毒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21,56(2):158-163.
[3]孙芸.城市绿化中银杏树果实管理问题探讨[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24(5):45-48.

来源:狄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