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3月18日,北平站月台的冷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柳亚子却裹着灰色长衫兴冲冲地踏上站台。他自信地认为,只要写两首七律,毛泽东应该立刻召见这位“诗坛老友”。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1949年3月18日,北平站月台的冷风还带着料峭寒意,柳亚子却裹着灰色长衫兴冲冲地踏上站台。他自信地认为,只要写两首七律,毛泽东应该立刻召见这位“诗坛老友”。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柳亚子生于1887年,早年执笔入同盟会,后来在南社呼朋引伴,名士云集。他惯看大江大浪,心气极高,性情又急,章太炎曾笑他“磊落得像没削好棱角的玉”。1926年广州农讲所,他第一次遇见毛泽东,两人互赠诗帖,彼此欣赏。那一次短暂交谈,让柳亚子笃信眼前这个湖南青年必成大器。
时针拨到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他又在红岩嘴重逢毛泽东。“弥天大勇”四字写进诗里,毛泽东回赠手书《沁园春·雪》,柳亚子称其“千古绝唱”。诗酒风流的惺惺相惜,为今日埋下伏笔:他认定自己与新政权不会有隔阂。
1949年初,政协筹备在即,中共中央电邀各界人士北上。柳亚子携夫人郑佩宜登船,六天海路,一路赋诗自酬,抵北平后受到叶剑英、沈钧儒等人迎接。头几日他游颐和园、访老友、写日记,大呼“此行快哉”。可一个星期过去,毛泽东始终没有露面。更令他心里添堵的是,黄炎培到北平第二天就被接见。强烈的落差,让柳亚子郁闷难平。
恰在此时,中央决定把六国饭店腾给和谈代表,柳亚子被安排进颐和园益寿堂。六国饭店自来水热得快,房间铺地毯;颐和园却只有炭盆取暖,灯光昏暗。环境变化成了导火索,他看什么都不顺眼。负责警卫的战士穿棉布鞋走路哒哒响,他骂一句“土八路”;写诗想找灵感,外面站岗的脚步声又让他“烦得很”。
4月初,他提出要吃炒青扁豆配顶花黄瓜。管理员跑遍西郊集市,季节不对,无果而返。对方刚说一句“确实买不到”,柳亚子抬手就是一个耳光:“你连这点事都办不好?”管理员出身贫苦,被一记耳光扇得脸红耳热,却只能咬牙忍住。那天夜里,他眼圈通红向队长诉苦,声音发颤:“为啥挨打的总是咱们?”
更严重的麻烦紧接而来。4月7日,杨尚昆、李克农在景福阁开保卫会议,警卫严格。柳亚子夫妇想上阁楼,被哨兵礼貌阻拦。他怒斥:“凭什么挡我?”无奈折返后,牢骚越积越多。当得知周恩来来颐和园接待国民党代表却没先来看他,怒火彻底爆发。他在屋内摔杯子,转身对便衣队长扔下一句话:“主席再不见我,我就跳昆明湖!”
口出惊人之语,警卫人员不敢大意。当天深夜,情况送到周恩来手里。周恩来对助手说:“柳先生脾气大,但不能让情绪发展成事故。”数日后,他与邓颖超在听鹂馆设便宴。席间,周恩来开诚布公:“柳先生,我们同志工作生疏,有得罪之处请海涵。不过,动手打人是不允许的,威胁自戕更不是办法。”柳亚子抿着茶盏,面色微红,低声应道:“是,是。”
批评不等于疏远。4月29日,毛泽东让秘书田家英送去七律:“牢骚太盛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短短十四字,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既点破情绪,又保全颜面。田家英补上一句家常话:“主席请您多保重,他很快来看您。”柳亚子默然良久,只回四字:“铭感五内。”
5月初,毛泽东果然来到颐和园。同游长廊,湖面微波荡漾,两人谈诗论政,气氛松快。毛泽东笑称:“先生诗胆纵横,可得留着好身体。”柳亚子频频颔首,态度大变。一周后,又被请至中山公园衣冠冢凭吊,午餐仍与毛泽东同席,随行人员记下一个细节:离席时柳亚子特意向警卫员点头致谢,这是此前难得一见的姿态。
风波就此收场。此后,柳亚子在政协、中央人民政府里担任委员,积极为文化教育议题发声。工作人员私下议论:“益寿堂从前像一口压得紧的茶壶,现在总算开了盖。”面对旧友询问北平见闻,他调侃自己“险些做一条湖底的鱼”。那份自嘲,不失为成熟的标志。
纵观全局,柳亚子的冲动源于三个因素:其一,自觉“革命资历”和“诗名”俱在;其二,南社时代积累的领袖意识;其三,对新政权运作流程缺乏了解。毛泽东和周恩来选择的是“先稳情绪,再讲规矩”,并未因一时鲁莽便将其弃之不用。结果看,两位领导人的处理既避免了公开冲突,也维护了统一战线的格局。
1958年柳亚子病逝,毛泽东亲笔挽词:“浩气长存,诗魂不死。”曾经的“牢骚”被写进另一段佳话,成为历史背后颇具人情味的一笔。
来源:历史茶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