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式茶饮品牌奈雪(曾用名“奈雪的茶”)凭借独特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立足,但其品牌名、门店风格与营销语言,却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中文羞耻感”的讨论。这一争议并非针对品牌本身,更折射出本土品牌在文化表达与市场定位间的权衡困境。
新式茶饮品牌奈雪(曾用名“奈雪的茶”)凭借独特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立足,但其品牌名、门店风格与营销语言,却引发了关于“是否存在中文羞耻感”的讨论。这一争议并非针对品牌本身,更折射出本土品牌在文化表达与市场定位间的权衡困境。
品牌呈现中的“非本土化”印记
奈雪的品牌表达中,多处细节被认为带有“去本土”倾向,成为争议的起点。
品牌命名上,“奈雪”二字并无明确中文语义指向,发音与组合方式易让人联想到日韩语境,搭配“的茶”作为后缀,整体更像刻意打造的独特符号,而非传统意义上兼具意象与内涵的中文品牌名。这种命名逻辑与部分追求“国际范”的品牌思路相似,通过弱化本土语言特征来构建差异化认知。
门店体验层面,其营造的“轻奢”氛围与传统茶饮店形成鲜明区隔。装修多采用简约现代风格,搭配国际化的视觉元素与背景音乐,服务场景中也少见传统茶文化符号的融入。这种设计选择虽精准定位了都市年轻群体的审美,但也让部分人感觉品牌在刻意与本土茶饮文化保持距离,试图以“非本土”标签强化高端感。
营销传播中,社交媒体文案常夹杂网络流行语与“英文腔”表达,虽符合当下年轻群体的沟通习惯,但过度使用时,易被解读为对纯粹中文表达的回避,仿佛默认本土语言难以承载时尚、高端的品牌调性。
争议背后:商业策略与文化心态的博弈
关于“中文羞耻感”的质疑,本质是对品牌行为背后动机的解读,而答案更可能藏在商业策略与文化心态的交织中。
从商业逻辑看,这种表达更可能是差异化竞争的选择。新式茶饮市场品牌密集,若沿用传统中文命名与本土风格,易陷入同质化竞争。奈雪通过模糊地域属性的命名、国际化的场景营造,能快速吸引追求新潮、注重消费体验的年轻客群,这种策略无关文化态度,而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商业决策。正如其后续将品牌名简化为“奈雪”,英文名调整为“nice no”,本质仍是基于品牌辨识度的优化。
从文化心态层面,不排除存在无意识的倾向。长期以来,“国际化”常被与“高品质”“时尚感”挂钩,部分品牌方可能下意识将本土元素与“传统”“陈旧”关联,从而在品牌表达中偏向异域风格。这种倾向并非刻意的“羞耻感”,而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认知偏差的体现,反映出部分创作者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不足。
更中性的视角是,这属于品牌风格的自主选择。奈雪试图传递的是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其命名、设计与语言表达均是服务于这一核心定位的载体。就像不同品牌会选择国风、复古等风格一样,国际化表达只是众多审美方向之一,本身并无对错之分。
超越争议:本土品牌的文化表达之路
“奈雪是否有中文羞耻感”的讨论,核心是对本土品牌文化自信的关注。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终究源于产品与服务,而非名字或风格的“土”与“洋”,但如何平衡市场定位与文化表达,仍是值得深思的命题。
中文与本土文化并非“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众多品牌通过对汉字意象的挖掘、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既传递了文化内涵,也赢得了市场认可。这证明本土元素完全能承载时尚、高端的品牌调性。
对本土品牌而言,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刻意强调“中国符号”,而是在表达中自然融入文化基因。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这样的品牌:既能以国际化的语言对接全球市场,又能以自信的本土表达传递文化价值,让产品与文化形成真正的共鸣。而消费者也可更理性地看待品牌表达——不必因风格差异苛责“不本土”,也应鼓励那些能展现文化魅力的品牌探索。
来源:暴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