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为什么会说话?它能理解话的含义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0:02 1

摘要:“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只会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加思考时,常常会用到这个词。然而,鹦鹉真的只是在简单模仿吗?它们能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在众多动物中,只有鹦鹉的“语言”天赋首屈一指?

“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只会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加思考时,常常会用到这个词。然而,鹦鹉真的只是在简单模仿吗?它们能理解自己在说什么吗?为什么在众多动物中,只有鹦鹉的“语言”天赋首屈一指?

图源:soogif

我们人类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利用了喉部进行发声。鹦鹉没有声带,它们的发声器叫作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鹦鹉鸣管的构造要比大多数鸟类都更为完善,尤其是它拥有特殊的鸣肌,能在神经系统控制下收缩或松弛,发出各种声音,这成为鹦鹉能模仿人类说话的结构基础。

除了鸣管,鹦鹉的舌头同样是其发声的关键。它们的舌头肥厚、圆滑且富有弹性,形状与人类舌头十分相似。这种特殊的舌部结构使得鹦鹉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灵活调整舌头的位置和形状来改变声音的共鸣效果,特别是在模仿元音发音时起着关键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鹦鹉舌部神经末梢的分布密度非常高,这意味着它们能对舌头实现极为精细的控制。当鹦鹉试图模仿某个特定的声音时,它们能够通过微调舌头的姿态,配合鸣管的振动,产生与目标声音高度相似的音调和音色。

和尚鹦鹉丨图源:SDG47612544/壹图网

然而,仅有合适的发声器官还不足以解释鹦鹉出众的说话能力,真正让鹦鹉成为“语言天才”的关键,是它们独特的大脑结构。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鹦鹉的大脑中存在专门负责声音学习的区域。与其他鸟类相比,鹦鹉大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核心”和“外壳”两个功能区。“核心”区域是基本的声音控制中心,而“外壳”区域则是鹦鹉所特有的,可能与它们超强的模仿能力密切相关。

特别重要的是中央核心层状核,这个脑区被认为是声音学习的关键区域。它接收听觉信号,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后传递给运动控制区域,形成一个完整的“听觉-运动反馈”回路。这种神经回路使得鹦鹉能够听到声音、分析声音特征,并准确地复刻这些声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鹦鹉只是机械地重复声音,就像复读机一样。然而,现代科学研究彻底改变了这一观念。大量证据表明,至少某些鹦鹉不仅能够模仿语言,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使用语言。

研究显示,鹦鹉的智商大约相当于3到5岁的人类儿童,在某些认知任务上甚至能够超越某些哺乳动物。它们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卓越的声音模仿能力,还包括逻辑推理、概念理解和情境判断等高级认知功能。

很多鹦鹉都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它们的“语言”输出,它们不是随机地说出学会的词汇,而是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适当的词语。例如,许多养鹦鹉的人都注意到,他们的宠物会在早晨说“早上好”,在主人离开时说“再见”,在想要食物时说出食物的名称,这种情境化的语言使用表明,鹦鹉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和使用场合。

黄头鹦哥丨图源:SDG2646679/壹图网

研究还发现,鹦鹉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物质奖励,更多时候是出于社交和情感需求。它们会通过语言来吸引注意、表达情感或维持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许多鹦鹉主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自己情绪低落时,鹦鹉会主动靠近并且主动说话。虽然鹦鹉不一定真正理解自己说出的语言的含义,但它们确实展现出了对情境和情绪的敏感性。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说到的鹦鹉,其实是鸟类中鹦形目的统称,大约有400个物种。虽然鹦鹉以模仿人声的能力最为闻名,但并非所有鹦鹉都能学说话,而且会说话的鸟类其实也不仅限于鹦鹉,八哥、乌鸦、渡鸦、椋(liáng)鸟等鸟类也能不同程度地模仿人声。

常见以“说话”著称的鹦鹉有非洲灰鹦鹉、黄头鹦哥、和尚鹦鹉、虎皮鹦鹉等种类。即使在同一种鹦鹉中,个体之间的学舌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种特性、个体差异、性别、年龄、环境和训练等。

虎皮鹦鹉丨图源:SDG1686706/壹图网

对于许多种类的鹦鹉来说,雄性个体的学舌能力通常优于雌性。这可能与雄性在自然界中需要通过复杂的鸣唱来吸引配偶和宣示领地有关。例如,虎皮鹦鹉的雄鸟学会说话的概率就明显要高于雌鸟。

鹦鹉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通常是幼年期,大多数鹦鹉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到一年内学习能力最强。随着年龄增长,虽然仍能学习新词汇,但速度和效果都会下降,这与人类学习语言存在“关键期”的现象类似。

科雷拉鹦鹉丨图源:Nataliia Makarovska/图虫创意

当然,个体差异不容忽视。每只鹦鹉都具有独特的性格、智力和学习意愿,即使是同一窝出生的鹦鹉,学舌能力也可能相差很大。一些鹦鹉天生就对声音更敏感,更愿意模仿;而另一些则可能对此毫无兴趣。

生活环境对鹦鹉的学舌能力也有重要影响。生活在人类家庭中、经常听到人类语言的鹦鹉,比那些很少接触人类语言的鹦鹉更容易学会说话。鹦鹉的身体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学舌能力,营养不良、疾病或压力都可能降低鹦鹉的学习能力和意愿。通常,安静、压力小的环境更有利于鹦鹉学习。

如果我们想拥有一只能够互动说话的鹦鹉,首先需要选择学舌能力比较强的鸟种,比如虎皮鹦鹉或者和尚鹦鹉,并且选择年轻的个体(最好是3—6个月龄),会有更好的学习潜力。在开始语言训练前,与鹦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至关重要——一只信任主人的鹦鹉更愿意互动和学习。我们需要多花时间陪伴鹦鹉,轻声说话,提供食物和玩具,让它逐渐适应人类的存在。

正如人类的学习过程一样,训练也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尽量选择简单、清晰并且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的词汇,比如从“你好”“再见”或者鹦鹉的名字等开始入手,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将词语融入情景之中,才更容易让鹦鹉理解并掌握。

将词汇与具体的情境联系起来,有助于鹦鹉理解词汇的含义。配合手势进行教学是让鹦鹉说话的一个“秘籍”,比如教“上来”时伸出手指,教“下去”时指向下方,这种多感官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鹦鹉的理解。

非洲灰鹦鹉丨图源:hsinwei/图虫创意

当鹦鹉发出任何接近目标词汇的声音时,要及时反馈进行奖励,可以用食物、抚摸或者口头表扬,让鹦鹉建立“说话=奖励”的联系。由于鹦鹉是群体动物,所以家中如果有多只鹦鹉,还可以利用它们的竞争本能,当一只鹦鹉说话并得到奖励时,也可能会刺激其他鹦鹉的学习能力。

训练鹦鹉,是一个漫长却又充满趣味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与宠物间建立情感和信任的美好时光,不过有一点需要牢记:家庭饲养的鹦鹉必须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购买。如今,整个鹦形目下有约三分之一的物种都濒临灭绝,真正爱鹦鹉的人,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它们,不要让我们的喜爱,成为它们从地球上消失的原因。

作者介绍

挖土豆行不行,科普作家。

·END·

☞上期科普:上千架无人机一起飞,为啥没「打起来」?

编辑:任雅琳

审稿:李春藜

封面图源:谢伟明/图虫创意

文章为重庆科技馆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文图片来自版权图库,不授权转载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重庆科技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