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还原:一个农学子的国庆"秋收日记"摘要:当朋友圈被旅行打卡照刷屏时,青岛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新生孟成的国庆假期却沾满了泥土气息。这个19岁青年用7天半时间在山东诸城的玉米地里弯腰劳作,仅留半天乘车返校。连续降雨导致田地泥泞,收割机无法作业,他徒手掰完了家中5亩玉米,衣服在汗水和雨水中反复浸透。"我多弯
当朋友圈被旅行打卡照刷屏时,青岛农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新生孟成的国庆假期却沾满了泥土气息。这个19岁青年用7天半时间在山东诸城的玉米地里弯腰劳作,仅留半天乘车返校。连续降雨导致田地泥泞,收割机无法作业,他徒手掰完了家中5亩玉米,衣服在汗水和雨水中反复浸透。"我多弯一次腰,父母就少吃一点苦"的朴素宣言,让这个戴着草帽挽着袖子的身影在社交平台意外走红。
面对部分网友"作秀为直播带货"的质疑,孟成明确回应:"拍视频是兴趣爱好,不做直播带货,只想专心学习,以后利用专业助力农业发展。"这位农二代大学生用沾满泥巴的球鞋和背包里的几穗玉米,诠释了当代青年对家庭责任的另一种理解。
专业选择背后的乡土情结:当代码遇见玉米地教育部数据显示,农业院校农村生源比例长期保持在60%以上。孟成选择计算机专业而非传统农科,恰恰折射出新一代农学子的现实考量——他姐姐正在攻读硕士,家庭经济压力促使他选择就业面更广的专业。但"我的根在土地里"的宣言,又昭示着这个农村青年难以割舍的乡土羁绊。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指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具有特殊定位。该校计算机课程包含农业物联网、精准农业等特色模块,目标是培养"懂农业的IT人才"。这种跨界培养模式正成为智慧农业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全国已有38所农业院校开设涉农信息类专业。
从人工掰玉米到智慧农业:高等教育如何缩短落差孟成家因雨水被迫人工收割的困境,暴露出我国农业机械化率的区域不平衡。农业农村部2022年数据显示,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但丘陵山区仍不足50%。这种落差恰恰为"农业+IT"复合型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山东寿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开发的温室物联网系统,使大棚管理效率提升40%;四川眉山的农业无人机团队,90%成员有农林院校背景。孟成所说的"用专业反哺农业"并非空谈,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发、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研发等领域,都急需既懂农业生产又掌握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
质疑背后的社会镜像:我们该如何看待"农二代"大学生部分网友对孟成"迟早直播带货"的预判,折射出社会对农村大学生职业路径的刻板想象。《"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破除"学农就要务农"的狭隘认知,鼓励涉农人才在产业链各环节发挥作用。
中国农业大学一项调研显示,72%的农科学子愿意以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间接方式服务三农,而非直接从事田间劳作。孟成选择用计算机专业赋能农业,正是这种新型服务模式的体现。当他说"我上大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时,或许正在探索一条比单纯体力劳动更具可持续性的反哺路径。
土地与键盘的双向奔赴: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孟成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共鸣,在于它打破了"寒门学子逃离土地"的叙事窠臼。在这个国庆假期,他用沾满玉米须的双手证明:高等教育不是割裂青年与土地的利刃,而可以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当更多像孟成这样的"农二代"学会用键盘为锄头赋能,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获得源头活水。正如他背包里那些金黄的玉米穗,传统农业与现代教育的化学反应,终将在广袤田野结出硕果。
来源:刘慧说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