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业与居住用地冲突:工业园区与居住区规划不合理,如珞璜工业园区与双福新区部分住宅区仅百米之隔,企业废气虽达标排放仍引发反复投诉,2025年督察期间单企业投诉量达50余次。
重庆市江津区发展痛点难点及百姓关切问题研究报告
一、发展痛点难点分析
1. 产业布局与产城融合矛盾突出
- 工业与居住用地冲突:工业园区与居住区规划不合理,如珞璜工业园区与双福新区部分住宅区仅百米之隔,企业废气虽达标排放仍引发反复投诉,2025年督察期间单企业投诉量达50余次。
- 传统产业转型滞后:装备制造、汽摩等传统产业占比超6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渝北区的1/3,数字经济规模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60%。
- 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不足20%,缺乏头部企业带动,2023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
2. 城乡发展不均衡与乡村振兴瓶颈
- 基础设施差距显著:农村公路硬化率85%,但偏远村组未通客车;乡镇卫生院CT配备率仅45%,家庭医生签约率不足60%。
- 集体经济薄弱:30%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土地闲置率高达20%,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难,如龙河镇保合村产业链延伸不足。
- 生态治理压力大:长江沿岸土壤修复需投入超15亿元,2024年因暴雨引发山体滑坡3起,跳磴河水质稳定达标率仅75%。
3.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
-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优质中小学集中在几江、鼎山片区,接龙、蔡家等乡镇教师流失率超30%,民办幼儿园占比达75%。
- 医疗资源可及性不足:全区仅1所三甲医院(重医附三院),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服务覆盖率58%,急救响应时间城区8分钟、乡镇超20分钟。
- 养老托育缺口大:60岁以上人口占比19.2%,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65%,普惠性托育机构不足20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3.2%。
4. 城市治理与民生诉求响应不足
- 老旧城区改造滞后:138.5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亟待改造,加装电梯协调周期超6个月,停车位缺口率达40%,如大同路片区因管网老化频发内涝。
- 交通拥堵加剧:内环快速路车流量超设计标准30%,双福至主城高峰时段需50分钟,共享单车管理混乱导致占道问题突出。
- 营商环境短板:惠企政策兑现周期平均超60天,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达8%-10%,2023年市场主体新增增速降至5%。
二、百姓关切的实点问题
1. 居住环境改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协调难、停车位不足、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低(仅50%)。
2. 交通出行便利性:偏远片区公交线路少(如中山镇仅3条),高峰时段珞璜至几江需45分钟,校车覆盖率不足40%。
3. 教育公平与质量: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乡镇教师本科率仅45%,低于城区70%。
4. 医疗资源可及性: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低,家庭医生签约率不足60%,急救站点覆盖率仅60%。
5. 就业与收入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社保参保率不足40%,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青年失业率(16-24岁)达14.3%。
三、改善措施与改进建议
1. 优化产业布局与推动产城融合
- 重构工业园区规划:划定珞璜、双福等6大工业组团,严格实施“工业项目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前完成13家污染企业搬迁。
- 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在德感工业园试点“工业上楼”,配套人才公寓、商业综合体,2027年实现职住平衡率提升至60%。
-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聚焦锂电材料(如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合作项目)、智能装备(建设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30%。
2. 深化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 基础设施提质工程:
- 实施“四好农村路”升级,2025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双车道全覆盖。
-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2025年完成白沙、油溪等镇管网改造,惠及15万居民。
-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打造“江津花椒”“富硒柑橘”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四面山—中山古镇—塘河婚俗文化带,年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
- 推广“三变”改革,2025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0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250亿元。
3. 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
- 教育医疗补短板:
- 实施“集团化办学3.0”,新建江津二中德感校区、重庆工商大学附属小学,2025年新增学位4000个。
- 推动重医附三院与乡镇卫生院共建医联体,下沉三甲专家50名,建设5个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一老一小”服务体系:
- 打造“15分钟医养服务圈”,新增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30家,床位总数增至5000张;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年服务超15万人次。
- 鼓励企业开办托育中心(如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配建托育设施),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每床位1.5万元补贴。
4. 优化营商环境与要素保障
- 政务服务改革:
- 推行“政策计算器”智能匹配,2025年惠企政策兑现周期压缩至20天,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至5%以下。
- 建立企业诉求“1小时响应、12小时办结”机制,设立5亿元纾困基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 交通物流升级:
- 加快渝昆高铁江津段建设,2027年实现铁路货运占比提升至25%;建设珞璜港多式联运枢纽,年货物吞吐量突破800万吨。
5. 强化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
- 生态修复攻坚:
- 开展长江沿岸土壤修复工程,采用原位化学氧化技术,2027年前完成800亩污染地块治理。
- 建设长江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数据,2025年实现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Ⅱ类标准。
- 产业绿色转型:
- 推动化工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202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8%。
- 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四面山康养综合体,年接待游客超250万人次。
6. 创新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
- 数字化赋能治理:
- 建设“江津城运通2.0”系统,整合12345热线、网格事件等数据,2025年智慧社区覆盖率达85%。
- 推广“AI数智网格员”,在圣泉街道试点“一网统管”,减少重复检查频次60%。
- 民生兜底保障:
- 建立“扩围增效”救助机制,2025年将低收入人口纳入低保比例提升至98%,发放临时救助金超1500万元。
- 开发“津助通”小程序,实现救助申请线上办理率99%,建立“物质+服务”救助新模式。
四、总结与展望
江津区需以“三区融合、三生共融”为核心战略,破解产城矛盾与城乡差距:
1. 产业跃升战略:依托锂电材料、智能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核心增长极;
2. 城乡共融战略:通过“四联共建”激活乡村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3. 生态人文战略: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津段)为纽带,推动生态修复与文旅消费深度融合。
未来应重点关注新兴产业生态培育、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标准化三大方向,力争到2027年实现GDP突破25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打造“科创江津·人文生态示范区”的城市新名片。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