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Workflow式的AI Agent平台在B端难堪大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3 10:10 1

摘要:Dify、扣子、N8N等都是Workflow AI平台,它们可以快速拖拽出一个AI Workflow。这些工具看起来好像很不错,简单、快速,就可以快速拖拽出一个AI Workflow。

Dify、扣子、N8N等都是Workflow AI平台,它们可以快速拖拽出一个AI Workflow。这些工具看起来好像很不错,简单、快速,就可以快速拖拽出一个AI Workflow。

但是...

我不看好这类AI Agent Builder,技术人员不屑于用,普通人用不好。

对于快速原型与低门槛场景,无代码平台确实可带来显著效率,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搭建个知识库、搭建个简单流程,可以的,但想解决复杂的业务问题,创造高价值的AI收益,很难。

题外话:对于普通的业务人员,这样的No Code Workflow AI平台,门槛其实不低。

高价值的AI场景往往是复杂的!!!

高价值的AI场景往往是复杂的!!!

高价值的AI场景往往是复杂的!!!

一旦任务稍微复杂一些,这类工具就会变得极难维护,画面会迅速变得杂乱无章,让人无从下手。

基于AI workflow平台来搭建,复杂的流程和节点,构建和维护很快都变得非常困难。

AI在企业场景落地的关键在于:业务融合&可信融合

业务融合:与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这是最重要的)。可信融合:接入企业权限管理体系。

基于这两点,结论已经很明显了。

最佳方式:B端,高价值场景(往往复杂),应该在你的业务流程体系内,在离数据最近的地方,把AI的能力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很好解决前面提到的两点(业务融合和可信融合)。所以,所谓的AI平台,不应该是AI Workflow形态的,是基于代码编排AI框架(code-based orchestration),再配上代码智能体(coding agents)。

有很多人的都持类似的理解

Harrison Chase: 原文:Not Another Workflow Builder https://blog.langchain.com/not-another-workflow-builder/

我认为智能体(提示词+工具)在无代码模式下的创建过程应该比工作流简单得多。我期待模型、智能体工具以及我们用于创建、修改和训练这些智能体的界面能够不断优化。这意味着这些智能体将在越来越多的任务中表现得稳定且出色。另一方面,视觉化工作流构建工具在达到一定复杂程度后就会变得难以管理。唯一真正的替代方案是**代码**。从历史上看,编写代码仅限于一小部分人,其入门门槛相当高。随着模型在代码生成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且代码生成的成本趋于零,我预计选择使用代码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LlamaIndex CEO:Jerry Liu LlamaIndex 更看好的是基于代码的编排(code-based orchestration)加上代码智能体(coding agents)。

有趣的是,作为对No Code/Low Code AI workflow平台不以为然的人,却不得不选出一个AI Workflow平台作为公司的一个选择。只能说AI普惠吧,大家都能做做AI智能体,这也是价值么。

来源:正正杂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