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刑事法院正式驳回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释放请求,理由是其存在潜逃风险。不到两天,菲律宾的公务船又突然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海域,与中国海警船发生擦碰。这两件看似分离的事件,在同一时间段出现,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菲律宾国内的政治压力是否正蔓延至外交领域?而中国
10月10日,海牙传来消息,国际刑事法院正式驳回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释放请求,理由是其存在潜逃风险。不到两天,菲律宾的公务船又突然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海域,与中国海警船发生擦碰。这两件看似分离的事件,在同一时间段出现,难免让人产生疑问:菲律宾国内的政治压力是否正蔓延至外交领域?而中国在南海的态度,是否正在由“警告”转向更为直接的“行动”?
首先是关于杜特尔特的案件,自3月被捕后,这位曾以“铁血手腕”著称的菲律宾前总统一直被羁押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拘留中心。辩方曾以其年老体弱、认知功能衰退为由,申请临时释放。但法院认为,他不仅有潜逃风险,还有可能影响证人,因此继续羁押。杜特尔特的辩护律师声称,这一决定“缺乏人道”,但从裁决书的表述看,法官的逻辑很清晰:杜特尔特的政治资源仍在,他的支持者也仍然众多。国际刑事法院担心,一旦放人,他可能借助网络潜逃甚至干扰审理。
要知道,杜特尔特曾是菲律宾政坛的核心人物,从达沃市市长到总统,他以强硬的反毒行动闻名,也因大量暴力执法事件而备受国际质疑。国际刑事法院指控他在多起行动中涉嫌危害人类罪,涉及超过七十起谋杀案。虽然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国际刑事法院,但法院认为其退出不影响对他之前行为的追责,因此继续审理。
如今的局面,对杜特尔特阵营来说,是政治与法律的双重困境。法院的驳回,意味着他短期内无望重获自由。菲律宾国内则因这起案件出现了明显分化。部分民众认为这是“西方对菲律宾主权的侵犯”,而反对者则坚持认为“正义必须得到追究”。这场在欧洲法庭展开的审判,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法律范畴,它成为菲律宾政治格局重组的一个催化点。
在杜特尔特被拘押期间,菲律宾政坛权力重心开始偏移。现任总统马科斯与副总统莎拉在关键政策上分歧不断。杜特尔特家族长期控制的达沃地方势力正在失去中央层面的支撑。马科斯政府明显倾向美国,加强与华盛顿的防务合作,允许更多美军进入菲律宾军事基地,甚至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为冒进的行动。
10月12日上午,中国海警局发布消息称,菲律宾3002、3003号公务船未经允许擅自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附近海域。中方多次发出严正警告,但菲方依旧靠近中方海警21559艇,最终发生擦碰。中国海警随后采取管控措施并予以坚决驱离。官方通报用词明确:菲方行为是非法入侵,责任完全在菲方;中方操作专业、合法、合理。
铁线礁属于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中国对包括铁线礁在内的岛礁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立场一贯明确。而菲方多次派遣公务船或民用船只闯入敏感海域,已成为近期南海局势的主要风险点。尤其是在杜特尔特被羁押、国内政治出现权力博弈的背景下,这种挑衅行为更像是向外部转移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警此次的反应与以往有所不同。过去,中方多以“警告、喊话、广播”等方式劝离。而这次表态中没有出现“警告”一次,而是依法采取管控措施。虽然官方措辞仍保持克制,但行动层面更坚决。这显示出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应对策略已发生变化:从“以克制为主”逐步转向“以控为主”。
事实上,中方的反应不仅针对个别事件,更是对整个区域态势的回应。过去一年,菲律宾多次派船前往仁爱礁、黄岩岛、铁线礁等海域,以“补给”“测绘”等理由为掩护,实质上是对中国主权的不断试探。每一次行动都伴随着美方的舆论支持与技术协助。美国派遣侦察机在空中监视,甚至有美军人员“顾问”身份,出现在部分行动指挥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再仅仅依靠外交抗议或无线电警告。维权执法行动的实际落地,才是维护主权的必要手段。此次驱离行动后,中国海警明确表示,将继续在南海依法维权。这是一次信号释放:对于挑衅,中国不会再以忍让回应。
未来的南海局势,仍将充满不确定性。杜特尔特是否能重获自由,还要看国际刑事法院的进一步审理。而菲律宾是否能从政治对抗与外交冒进中抽身,则取决于其能否重新认识现实。南海不是游戏场,也不是博弈桌,而是所有沿岸国家共同的家园。
来源:王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