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会儿,评论区里全是“背叛”“忘恩”之类的字眼,好像谁不站个队就对不起自己的键盘。
“顿顿”这个名字,上一次刷屏还是因为离开东方甄选。
那会儿,评论区里全是“背叛”“忘恩”之类的字眼,好像谁不站个队就对不起自己的键盘。
才半年,抖音一搜,人家粉丝已经500万,头像旁边明晃晃挂着“舌尖中国合作系列”。
点开视频,他蹲在绍兴桥头啃霉苋菜梗,眉头皱得跟普通游客没两样,弹幕却齐刷刷刷“非遗真香”。
流量像刚出锅的猪油,哗地一声就化开了。
另一边,董宇辉的“与辉同行”把直播间搬到上海北外滩,2000平的第二基地灯火通明。
双十一8.2亿GMV的战绩贴在入口玻璃上,像一张不服就扫码的战书。
团队从12人膨胀到60人,选品部的小姑娘工位上堆着半人高的样品,走路得侧着身。
老俞去视察,随手拍了张背影发群里,配文只有四个字:好好吃饭。
没有拥抱,也没有眼泪,就是老板给加班餐多加了个狮子头。
再看东方甄选本身,财报漂亮得有点过分:Q3净利涨167%,股价顺势回了一口老血。
内部悄悄上线“东方甄选优选”,由原班人马另起炉灶,主卖百元内小包装谷物和冻干水果。
有人说这是“去董化”的Plan B,更像给留在牌桌上的人发新筹码——毕竟知识带货的盘子已经卷到千亿规模,谁也不敢把鸡蛋放在一个IP的舌头底下。
三条线看似平行,其实暗地较劲。
顿顿把“吃”拆成文化考古,镜头越拍越慢,连切姜的纹理都要给特写;董宇辉把“讲”升级成城市巡回,直播间里请来越剧演员现场唱《梁祝》,文化溢价直接拉满;东方甄选则退回货架逻辑,用“优选”打下沉,把玉米卖成矿泉水价,走量不走心。
表面和气,背地里都在抢同一批“高知宝妈”的晚餐桌。
老俞最近很少再提“孩子”这个词。
被问到分手细节,他笑笑:人家都买房了,我还去指点装修?
一句话把八卦按在地上。
市场也心领神会,不再消费“恩怨”叙事,转头给各自赛道贴上新标签:顿顿是“非遗饭搭子”,董宇辉是“文化MCN”,东方甄选是“供应链公司”。
标签一旦成立,过去的同框画面就像过期滤镜,再拿出来用会显得土。
直播电商的残酷在于,流量永远奖励下一条新鲜段子,从不给旧故事续费。
观众以为自己在看职场宫斗,其实看到的是行业换档:知识带货从“一个人拯救一家公司”的神话,进化成“一群人瓜分一条产业链”的日常。
有人负责讲故事,有人负责把故事做成标准品,有人负责把标准品卖到田间地头。
分工完成,恩怨退场,只剩数据在深夜跳动。
所以,当顿顿在绍兴街头被大爷灌下第三碗黄酒,董宇辉在上海江边背完最后一首苏轼,东方甄选的打包仓里又送走一车玉米,他们早已不在同一张考卷上答题。
老俞坐在北京总部,刷到三条动态,顺手依次点了赞——不是释怀,是认清:直播这口锅大到足够让几个前同事各自炒自己的菜,只要火还旺,谁也别回头看。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