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长假向来是办婚礼的旺季,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海宁许村镇的一场婚礼却走出了“新路子”——许村商会会长曹咬强的女儿曹启正选择将婚礼办在了自家厂区,没有高价酒店的排场,没有奢华的食材,婚礼创意十足且仪式感满满。“婚宴就是跟大家分享喜讯,热热闹闹的氛围到了就行,没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陶慧琳
通讯员 周琳虹 杨 帆 朱雪妹
国庆长假向来是办婚礼的旺季,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海宁许村镇的一场婚礼却走出了“新路子”——许村商会会长曹咬强的女儿曹启正选择将婚礼办在了自家厂区,没有高价酒店的排场,没有奢华的食材,婚礼创意十足且仪式感满满。“婚宴就是跟大家分享喜讯,热热闹闹的氛围到了就行,没必要铺张。”新娘曹启正的话,道出了对移风易俗真切的认同。
《礼记》有云“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这场“厂区婚礼”正是海宁近年深化移风易俗的生动缩影。如今在海宁,红白喜事简办、拒绝铺张浪费、整治高额彩礼等新风尚逐渐深入人心,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反向”回乡办酒。从讲排场的“面子宴”到重情意的“文明席”,从攀比浪费到节俭温馨,海宁正以一套务实创新的方法论,让陈规陋习悄悄退场,让文明新风劲吹潮城大地。
硬件支撑:搭建“俭约”新舞台
曾几何时,海宁各地的宴席名目繁多,升学、入伍、祝寿等喜事扎堆,村民一天赶三四场宴席成常态,随礼金额与桌餐标准水涨船高,“不办没面子,办了压力大”的困境困扰着许多家庭。
扬正气、树新风,是对群众呼声最直接的回应。而破解宴席难题的关键,首先落在了“硬件设施”的精准供给上。
走进许村镇孙桥村的家宴中心,1200平方米的空间里,标准化厨房、超大LED屏、整洁餐桌椅一应俱全,既显气派又不失烟火气。“要是在自家门前搭棚办婚礼,搭棚、租设备、请团队,没几万元下不来,第二天还得拆得干干净净。”孙桥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凌雪良笑着算账,“现在用家宴中心,层高够布置、设施够齐全,村民只出点场地费和水电费,就能办一场像模像样的宴席,至少能省一半钱。”
自2023年11月投入使用,孙桥村家宴中心就成了当地的“办宴顶流”,不仅本村村民爱来,周边新益村、荡湾村、庄湾村的村民也纷纷预约,“今年大大小小的节庆,酒席就已经订满了。”凌雪良翻开预约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订单,除了婚宴,年酒、周岁宴也都爱往这凑,连续两年推出的“拼桌年夜饭”更是场场爆满、一座难求。
不止孙桥村,近年来海宁全市已建成136个家宴中心。这些“百姓宴会厅”兼具美观与实用,功能齐全、收费亲民,迅速成为老百姓办宴的首选。“家有喜事,就上家宴中心”正成为海宁城乡的新时尚。
一餐一饭,折射作风,舌尖上的美味也需“硬核”支撑。在移风易俗实践中,海宁格外重视乡厨团队,依托乡厨协会开展专业培训与考核,组织签订文明办宴承诺书,让乡厨从“掌勺人”变成新风尚的“践行者”。
“乡厨最懂村民口味,东家办酒时,他们提的菜品建议往往最管用。让乡厨来倡导节俭,村民也更容易听进去。”许村镇党建办公室副主任周琳虹向记者解释。今年3月,许村镇出台《“海宁潮韵·文明纺城”移风易俗文明实践行动方案》,不仅根据宴席种类、价格区间、时令季节,量身定制了ABC三份节俭办酒新菜单,价格都在2000元以内,明确烟、酒用量标准,还对应给出5至7折的场地租金优惠;同时列出全镇乡村厨师“俭宴新风”推荐名单,激励更多厨师参与进来。“家宴中心有海宁市‘金牌’厨师掌勺,食材新鲜、价格公道,不少城里人办酒都特意来订场地。”周琳虹补充道。
不仅如此,海宁各地还因地制宜,拿出更细致的“俭宴方案”。盐官镇推出《简美菜单》,明确“高档海鲜不上桌、烟酒设上限”,将每桌人数从10人调整为11人,取消第三天的“谢相帮”环节,从流程上杜绝浪费;桃园村的“桃园菜单”则细化到菜品分量,红事每桌总价不超900元,全村1126户村民全部签约认同。而许村镇荡湾村的“共富俭”项目也别具特色,村民签订承诺书后采用定制菜单,37户家庭参与,已节省开支77万余元,婚宴后主人还会主动动员宾客打包剩菜。
从硬件设施到“掌勺”班子,宴席的全流程“瘦身”,成为潮城各地的特色新风尚。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宁全市节约酒宴、搭建等成本共计2000余万元,还总结出“简美家宴”“共富俭”等10余个可复制的移风易俗工作法。
自治聚力: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移风易俗为了群众,最坚实的力量也来自群众。若只靠行政推动,新风易成“一阵风”,唯有把“推着群众走”变成“群众带头走”,让“群众自治”成为底色,新风才能真正扎下根。
在海宁,基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为新风尚“打样”。盐官镇包王村村干部曹烨雯将儿子周岁宴从百余人减至五十人;祝会村村干部李嘉祎订婚宴拒收彩礼;郭店村文化管理员俞宵用装扮一新的公交车当婚车……这些举动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
“以前谁家办事,都得比排场、讲阔气,明明心里觉得是负担,可面子上抹不开。”许村镇村民沈其芬道出了曾经的纠结,“现在党员干部带头改,咱们跟着做,心里踏实,也不用为难了。”去年,她就在家里为儿子办了场简单的婚宴,几桌家常菜、几句真心祝福,反而让双方家庭和亲友觉得更舒服,收获了一致好评。
党员的示范力还突破了“特殊群体”的面子关。“我们村企业家多,让老板们降低宴请档次,‘面子关’最难破。”许村镇永福村党委副书记顾海强坦言,自打村里建起家宴中心、移风易俗宣讲入户,再加上党员带头,不少企业家主动响应,成了移风易俗的支持者。他说:“这些年看着乡村面貌变好,打心底里欣慰。”
为让新风“可持续”,海宁不少村以《村规民约》为核心,联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治安互助会,构建“一约四会”架构,不断激活基层自治的一池春水。在许村镇李家村,今年召开了《李家村村规民约2025版》发布会,活动以“共建文明新乡风,同绘和谐李家村”为主题,邀请全体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相关部门共同见证村里的这件“头等大事”;该镇塘桥村则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共同召开红白理事会,提出“红白事备案+监督”双轨制,并提出完善村规民约、创新宣传方式、设立“移风易俗示范户”评选机制等一系列可操作、接地气的建议。
更贴心的是,海宁还创新激励机制,让文明行为“有甜头”。长安镇兴福村的“幸福指数”体系将“节俭办酒”纳入指标,积分高低成了村民新的“比拼点”,带动全村星级文明家庭建成率达98%。含“金”量最高的当数斜桥镇华丰村推出的《华丰村“华丰e家”移风易俗积分制管理办法》,更是让“节俭”实实在在“变现”。
“婚宴、上梁酒不超1天奖励500积分,不超2天的给予300积分,可1比1兑换生活实物与便民服务,‘简办婚事’早已成了全村共识。”华丰村党委委员朱海英介绍,村里的家宴中心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为了冲积分,不少村民还穿上红马甲成为“移风易俗”倡导者,积极参与“婚前五分钟”文明宣讲。
新风浸润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力树“新”。今年5月,许村镇青年沈涛就把原本要大摆两天的“流水席”缩减成一天,桌数也砍半,办了一场“简约不简单”的文化宴。从事非遗漳缎织造的他,与妻子依传统礼制完成仪式,庄重典雅,情意深长。“简化形式不等于降低仪式感,双方的真情才是婚礼存在的意义。”新娘应慧更在意的是生活的体验感与松弛感。
今年刚高考完的斜桥镇大学生小丁,也用行动诠释了新一代的理性:“考上大学是喜事,但铺张办酒没必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就很好。”他主动婉拒了父母大办“大学酒”的提议,还计划把节省下的3万元,用来购置专业书籍和一台相机,为大学生活做准备。这份对“面子文化”的清醒审视,正是新风浸润人心的生动印证。
从党员带头破局,到村民、企业家主动跟进,再到青年自觉接力,海宁以“群众自治”串联起移风易俗的全链条,为基层新风扎根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文化铸魂:文明新风浸润人心
放眼当下,一个个破除陈规陋习的举措扎实有力,一项项厚植文明新风的部署春风化雨。其实,仔细分析那些成功的移风易俗实践经验,无不是找对了办法、把握了分寸、形成了气候。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让“新风”吹遍风俗各异的乡村不能“硬来”,海宁始终坚守“因地制宜”原则,让每个镇、村找到符合自身乡情的突破点。这种柔性施策,既尊重了传统习俗,又让新风尚落地生根,让文明理念从“隔空喊话”变“走心共鸣”。
不管是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价彩礼,还是殡葬陋习、封建迷信、民俗信仰,海宁的镇村干部不搞“隔空喊话”,而是常往村民家里坐、多去田间地头跑,摸清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真实需求,把宣讲会开在庭院里、问题解决在门口,让移风易俗的道理“讲到人心里”。
盐官镇的“三个一”模式堪称典范:“一份简美菜单”管住浪费,“一把文化礼堂钥匙”激活自治,“一张善行义举榜单”树立导向;斜桥镇金石村的做法也很接地气,村里会定期组织“夜话会”,村民围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村干部趁机把高价彩礼的经济负担、法律风险讲得明明白白,遇到村民有困惑,律师还会结合真实案例解读政策,让移风易俗的理念在轻松的氛围里慢慢渗透……
在海宁,移风易俗的“移”与“易”,不只是表面上的“办酒地点变了”“礼金数额少了”“红事白事流程减了”,更深刻的变化,在于乡野里的“文明范”更加真切可感。
从“行为改变”深化为“观念重塑”,海宁的移风易俗,既守住了传统人情的温度,又减掉了陈规陋习的负担。正如“潮润文明 幸福海宁”品牌传递的理念:文明新风不是“减法”,而是为幸福“加码”。如今,“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幸福图景,正在新时代的潮城大地上徐徐铺展。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