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陈来啦,新一集村剧什么时候开拍?”“你来听听,我最新录制的声音!”……昨天,浙江省文化特派员陈婧又揣着个小本子在村里转悠,村民杜小红看见后就拉着她唠嗑。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王凌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撇出故事】
“小陈来啦,新一集村剧什么时候开拍?”“你来听听,我最新录制的声音!”……昨天,浙江省文化特派员陈婧又揣着个小本子在村里转悠,村民杜小红看见后就拉着她唠嗑。
陈婧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音乐调频管理中心副主任,派驻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火炬村已经一年多了。
与一年前不一样的是,陈婧往村里一走,村民老远就热情招呼,有的直接拉着她的手,像拉自家亲戚似的,一股脑儿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村里该添啥,村民有啥手艺,全都跟她念叨。
“中间隔的墙不在了,就像一家人一样,心里暖乎乎的。”陈婧动情地说。一年多的时间,她让火炬村变得“有声有色”,通过打造之江音乐党课、火炬少儿合唱团、乡村音乐学堂、声音版本馆、有声产品创培基地等,形成了共育声音文旅品牌。
从“陌生人”到“自家人”
昨天下午2时,陈婧刚走村结束,回到火炬村党群服务中心,又开始与文化专管员一起讨论火炬村重阳节活动。
“下午可以把市集先摆出来,活动建议在晚上办。”“我们可以发动暑期培训的孩子们,以小组唱的形式表演。”陈婧提出了活动开展的具体建议,8名文化专管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样形式的座谈,在陈婧召集下,一周要开3次。
去年5月,浙江在全国首创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首批100名省级特派员分赴各村驻点,涵盖教育、艺术、设计等多元领域,“80后”陈婧就是其中一员。
还未到火炬村前,陈婧就在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了解这个村的相关情况,与其说是一个村,不如说是一个城乡融合社区。
2018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号角吹响,火炬村几百户村民告别分散的自建房,搬进了整齐划一的火炬花苑公寓楼。曾经分散居住、土地利用低效的村落,如今变成了配套齐全的城乡融合社区——户均宅基地缩减,人均耕地却有所增加,高标准农田建成,昔日的桑蚕田化作“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美景。
调研中,她了解到,生活好起来的村民渴望文化活动,更希望这些活动能真正落地,与他们的生活产生共鸣。
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的错位让她陷入思考——“富起来的新时代乡村到底需要哪些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特派员,我该如何发挥专业特长,将优质资源嫁接到村里?”
火炬村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唱越剧、跳广场舞、排练“村晚”等,看上去热闹非凡,但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
陈婧来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家底。
村民平时爱干啥?村里最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是啥?文化礼堂一个月举办几场活动?群众的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如何……一家一家敲门,一趟一趟地跑,她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蹲点,找思路,让自己慢慢融入村子。
走访了200余户村民后,她发现,村民的业余生活很简单,茶余饭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陈婧一度陷入迷茫,如何能够让大家腾挪出打麻将、打牌的时间,积极参加文化活动。
村里文艺骨干陈阿姨的一句话点醒了她:“要是以后村里拍剧,她想做女主角。”这句话像小锤子一样“咚”地敲在她的心上。陈婧意识到,村民对文化的期待不仅是“被服务”,更是“参与”与“创造”,要挖掘村民的潜力,搭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平台。
在与村民近距离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和陈阿姨一样想成为火炬村“民星”的村民还有不少,她深深感受到村民对于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陈婧走村的次数多了,村民也慢慢打开了心扉。
“我们想要一首村歌,一支自己的合唱团。”
“想学点真本事,也想让火炬村的故事被更多人听到、看到。”
“有视频培训吗?想通过手机剪辑出高大上的视频。”
……
一个个需求,让陈婧印象深刻。在一次次碰撞中,陈婧明确了工作方向:以“声音”为载体,挖掘火炬村的共富故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她和当地村民一起打造“初心如炬 动听之村”项目。在她看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链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等省级平台资源,依托落户在秀洲的喜马拉雅创新业务总部、“独角兽”七牛云、腾讯音乐等多个国内头部声音文化企业,把“动听”的概念做得更丰富。
去年7月10日,陈婧和团队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之江音乐党课》,通过以歌叙史、以乐化人的形式叙说党的历史征程。
《之江音乐党课》系列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指导,浙江广电集团主办,浙江电台音乐调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承办,该系列的第一个篇章“逐梦”,创作历时4个月,精心打磨了20多个版本。
在内容设置上,“逐梦”篇以党的历史、党的建设和浙江发展蝶变为主线,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融入其中,形成了“勠力同心 救亡图存”“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改革扬帆 潮涌钱江”“不忘初心 逐梦中国”4个章节,富有“红船味”“浙江味”“创新味”。
“当天来了200余人,有文化专管员也有村民代表,看到大家对音乐党课很感兴趣,课堂上很是专注,那一刻我慢慢有了信心。”陈婧表示,这次党课不仅是党建和党课美学化的一次实践探索,更是在火炬村打造“初心如炬”声音文旅金名片的一次全新尝试。
音乐党课只是第一步。
现在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强大,人人都可以成为摄影师,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陈婧和技术团队便教村民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声音——老木匠刨木头的咔咔声、灶台上煎蛋的滋滋声、田间收割的欢笑声,并持续为村民提供短视频拍摄、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
“培训不仅包含基础的录音剪辑技巧,更针对性开设‘乡村短视频配音与制作’‘文旅解说词创作与表达’等进阶课程。”陈婧打开手机,记者看到,不少村民给她发了自己拍摄的视频。
就这样,有声创培基地于今年5月在火炬村文化礼堂启动。目前,基地已举办10期系统培训,每期稳定吸纳40名学员,涵盖新塍镇28个村(社区)的文化专管员以及普通村民,累计达300余人次。其中,28位村文化专管员在系统掌握技能后,已在各自村(社区)中发挥实效。
火炬村村民干来劲是村里的保洁员,继去年在村剧里演了男二号后,上个月晋级成为村剧男主角。这部3分钟的村剧,讲的是公共区域绝不占用,种菜、养家禽、堆杂物,绝不允许。剧里干来劲演的是在小区公共区域种菜、养鸭子的“张大爷”,演技在线,表情到位。
“陈老师来了以后,我们村里的文化活动变化很大。没想到,自己也能当上男主角。”干来劲乐呵呵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演戏。
退休教师周关泉在去年就参与了村剧拍摄,他觉得这样的文化活动很有意思,他参演的内容是智防诈骗。他以生动表演还原诈骗套路,让村民在欢声笑语中识破骗局,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筑牢了乡村反诈防线。
火炬社区工作人员李艳萍和沈朱益,时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参与村剧创作及表演。“陈老师来了一年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创意的点子,我们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了,学到了很多新技能。”李艳萍说,特别是今年7至8月间举办的村K活动,每周五晚上,小区广场总是围满了村民,不少人积极展示才艺。
退休教师邬金荣喜欢唱歌,他时常在村K活动上亮相,还用上了自己学到的摄影技术,记录K歌生活,视频片段在网上收获一众点赞。
村里的文化专管员张溢程用学到的短视频剪辑技术,制作“垃圾分类小贴士”“楼道堆物劝导”等文明宣导视频,在辖区网格群转发宣传。
这些原创内容让文化更接地气,也为特色音频产品孵化积累了素材与本土力量。
“有人说,你们文化特派员就是帮着乡村种文化、育文化,我说我进了村,就要成为村里人,从地里挖文化、活文化、强文化!”陈婧感触很深,文化的源头活水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
从“文化普惠”到“精神共富”
“嘎嘎”的鹅叫声唤醒古镇,这是火炬村最亲切的声音。
去年秋天,陈婧和浙江省广电制作中心“沉浸声”采集团队以及火炬村的8个村民,一起走进村里企业“味德丰”的鹅棚,开始特别的声音采集之旅。
天还没亮,鹅棚里,早已热闹起来。一颗颗温热的鹅蛋,轻轻滚落,发出细微而清脆的声响。中午,“味德丰”酱鹅坊,铜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煮着烟火美味。院子里,非遗传承人许欢欢拿着画笔在鹅蛋壳上,发出沙沙作响声……这些声音,都被陈婧他们记录。
第一次参加声音录制的张溢程和沈朱益对此感到很是新奇。“以前从没关注过这些声音,原来生活中的声音这么动听。”那段时间,他们录制了企业生产过程的声音、风吹过稻田的声音、新塍菜场的叫卖声等。
陈婧一边收集声音,一边也动起了脑筋。
去年11月,陈婧推动闲置的新塍老粮仓改造升级成一座留存声音记忆的“声音仓库”。“版本馆改造过程也是困难重重,这是一个文保点,牵扯的手续非常多,柱子、屋顶、外立面不能有一点改动。”陈婧和镇里商量了不下30次。
今年8月,相关音乐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目前,声音版本馆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收尾阶段,馆内已完成近百种具有新塍特色的声音样本采集与精编,包括丰富的自然生态声、鲜活的市井生活声以及珍贵的口述历史等,这些声音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声音体验。今年11月,将迎来开馆。
如果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容易坐井观天。“我们就是要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乡村看到更远的未来。”除了为村民留下记忆,村里的孩子,陈婧也没忘记。
去年,陈婧依托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的优质资源,联合新塍镇磻溪教育集团现有师资力量,成立了火炬少儿合唱团。
成立合唱团并非一帆风顺。周围培训机构少,孩子们虽然有需求,但都不敢轻易尝试,招生成了难题。
陈婧便邀请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特约指挥老师,走进磻溪教育集团,举行宣讲会,孩子们这才陆陆续续报名。陈婧将省级专家授课模式整体融入合唱团教学,为农村孩子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声乐指导,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感知力。她还组织火炬少儿合唱团定期与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进行研学交流活动,拓展乡村孩子们的见识视野和舞台经验。
作为打造“乡村音乐课堂”的核心实践项目,火炬少儿合唱团的系统学习,让乡村孩子在音乐感知、理解与表达能力上实现了显著提升。孩子们不仅自身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更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播者。
如今,陈婧已从最初的“迷茫者”转变为“行动派”。“我们通过项目,来‘种文化’。”她希望通过声音文旅、村剧创作等模式,让火炬村成为物质精神共富与城乡融合共富的“双共富”社区实践样本。
【捺出态度】
在采访中,陈婧打趣地说,还没来火炬村前,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一堆“高大上”的计划,来了之后发现,火炬村其实有自己的特色了。
她的实践印证了“乡村文化的根在本土”这一规律。她没有照搬城市文化模式,而是紧扣火炬村“城乡融合”特质,以鹅叫声、市井烟火、乡音方言等原生态资源为核心,用 “声音”这一村民熟悉的载体串联文化活动。这种从土壤中生长出的文化项目,既保留了村庄的独特记忆,又让村民愿意参与、乐于分享,真正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也证明只有扎根实际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融入乡村发展。
文化特派员作为打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的新型力量,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多元化、碎片化的优质文化资源集聚整合,创新打通向基层投送的渠道,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打造“初心如炬 动听之村”,这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串联起乡村振兴各环节的“主线”。《之江音乐党课》传递政策声音,声音版本馆承载乡村记忆,少儿合唱团凝聚村民情感,每一个项目都紧扣“文化品牌”“精神共富”的发展目标,让村民能够“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形成“文化活动—情感凝聚—产业赋能”的良性循环。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