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视域下西藏形象传播的创新实践探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06:44 4

摘要: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区域性媒体的传播实践已成为地方文化推广与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西藏广播电视台于2024年10月开展的“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主题传播活动,以多维视角、立体化叙事与跨平台联动,实现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的沉浸式呈现,为边疆地区的融媒体传播提

扎西玉措

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当下,区域性媒体的传播实践已成为地方文化推广与形象建构的重要力量。西藏广播电视台于2024年10月开展的“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主题传播活动,以多维视角、立体化叙事与跨平台联动,实现了西藏自然人文景观的沉浸式呈现,为边疆地区的融媒体传播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本。

一、矩阵协同:构建全域传播生态 面对分众化、差异化的受众需求,西藏广播电视台依托“珠峰云”“中国西藏之声网”等自有平台,协同公号、抖音、微博、快手、B站等社交媒介,构建了覆盖多圈层的传播矩阵。各平台基于其属性实现功能分化:珠峰云以权威资讯与深度内容见长,成为活动核心信息的集散地;短视频平台则凭借社交基因与用户黏性,推动内容裂变传播。这种“中心化引导+去中心化扩散”的模式,既保证了传播的精准度,又拓展了内容的辐射半径,使活动累计触达受众超500万人次,彰显了矩阵化传播的协同效能。

二、内容创新:深耕本土叙事与情感共鸣 原创内容是融媒体传播的核心竞争力。本次活动中,记者团队分赴日喀则、昌都、阿里等地,以跟拍记录、人物访谈、瞬间捕捉等方式,制作短视频40余条。内容设计注重“微观叙事”与“宏观主题”的结合:如B站发布的《“我播的第一条新闻联播是西藏新闻联播”》以主持人刚强的个人经历为切口,勾连个体记忆与地域情感;抖音平台推出的《拉孜县民间艺术团〈飞弦踏春〉》则通过非遗展演,激活用户对西藏文化的共情。这些作品既规避了传统宣传的刻板姿态,又以轻量化、故事化的表达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年轻化转译,多条内容点击量突破10万,印证了情感化叙事的传播潜力。

三、场景交互:直播赋能参与式体验 实时互动是融媒传播打破时空隔阂的关键。西藏广播电视台通过12场跨平台直播,构建了“行进中的西藏”动态场景。在珠峰云APP中,用户可随镜头实时俯瞰雪山草原,参与线上问答;在社交平台,主持人、嘉宾与观众的即时对话,消解了传受双方的界限,使“观看”转化为“参与”。这种场景化交互不仅提升了传播的临场感,更以“共同体验”强化了用户对西藏的认知与情感联结,体现了直播技术对传统旅游传播范式的重构。

四、跨界联动:拓展传播疆域与文化破壁 跨平台传播的深层价值在于打破圈层壁垒。一方面,国内平台通过话题联动(如微博#去西藏的100个理由#)激发用户创作,形成UGC补充;另一方面,与CGTN合作推出的多语种视频《山之美 珠穆朗玛》《云游西藏》等,在海外社交平台获得超10万点击量,实现了西藏文化从地方性叙事到国际表达的跃升。此类实践不仅丰富了传播维度,更在跨文化语境中构建了“可感知的西藏”,为边疆地区的外宣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五、文化根脉:从景观展示到价值传递 本次传播的深层意义在于对西藏文化本真的挖掘与传递。通过柬埔寨文化使者珍娜的视角、民间艺术的动态呈现、生态保护的现场记录等内容,传播焦点从单一风景转向“人、自然、文化”的共生关系。例如,《这里是美丽幸福西藏》系列以平民化视角展现当代西藏的生活图景,潜移默化地消解外界对西藏的刻板想象,使文化推广从浅层感知迈向价值认同。

“乘着大巴看中国·西藏行”的融媒实践,以技术为翼、内容为核、文化为魂,实现了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双效提升。其成功源于对媒介生态的敏锐洞察、对本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及跨平台协同的战略布局。这一案例表明,边疆地区的融媒体传播唯有根植地域特色、创新表达语态、拓展传播边界,才能在纷繁的信息浪潮中凸显独特声量,真正实现“让世界看见西藏”的传播使命。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