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风雨而立纲纪者:柴荣治世的锋与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3 06:40 1

摘要:在五代那片战火蔓延的泥泞大地上,柴荣是一道奇异的风。他携雷霆而来,带铁律治吏,又能识人任才,试图以一人之力,拨乱反正。

在五代那片战火蔓延的泥泞大地上,柴荣是一道奇异的风。
他携雷霆而来,带铁律治吏,又能识人任才,试图以一人之力,拨乱反正。

他的路很短,却走得很远;
他的光不炽,却足以照进大宋的开端。

柴荣登基之初,天下已疲,朝纲已乱,贪吏如草蛇灰线,盘踞在权力与百姓之间。

要成就大业,必须先扫净地基。
于是,他从“官箴”着手,雷厉风行,手起刀落。

薛训,手下粮官盘剥乡民,他视若无睹,柴荣震怒,流放其至海岛,从此永不得复职。
郝光庭,皇帝身边的供奉官,仗势欺人,民间恶名远播。柴荣不作犹豫,命人绑赴市口,当众斩首
孟汉卿,左羽林大将军,仅因征收赋税中“损耗”取巧,柴荣命其自尽以正朝纲

古人交税,往往不是金银,而是实物——粮、布、绢等。
这类实物,由百姓自行运送至官仓,途中自然有耗损。
为抵消损耗,官府允许“多征少收”,可这本就是模糊地带,一旦心黑,便可上下其手、层层加码。
孟汉卿的手伸得不长,却被柴荣当场斩断。他不是杀一个人,而是杀一种习气。

柴荣从不惧得罪权贵,也不在意你是老臣、近臣、还是皇亲国戚。
只要触犯律令,皆以最严苛之法惩之。
那不是嗜杀,而是一种帝王的决绝:

“清吏治,先震惰骨;稳江山,当斩腐根。”

柴荣施政,有一项制度颇具前瞻意味——举荐连坐制

他要求每位京官都要推荐一人入朝任职,不避亲疏,只问才德
推荐之后,若人品正直,皆大欢喜;
若行为不轨,举荐人也将一同问责

这制度虽未长久实行,却揭开了官僚体系中最棘手的命题:信任的代价与责任的边界

于是,朝臣们如履薄冰。举荐不再是形式,而是一次对人格的背书。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寒气——

当宋州官员陶文举奉命催收积欠粮税时,怕任务未成而连累推荐人,遂以酷刑逼缴。
他鞭挞百姓,枷锁老幼,竟有数千人遭刑,死者甚众。
百姓沿街呼冤,民心惶恐。

官吏怕杀头,遂用酷政;百姓怕酷吏,遂生怨言。

柴荣想要打造“高效廉能”的吏治铁军,
却不知这铁也能烫伤黎民。

柴荣不是暴君,却确实是个过于“用力”的帝王

他曾处死楚州武怀恩,只因他擅杀投降之敌;
赐死张顺,不过是因小贪漏管;
还要斩符令光,只因军服制作延期——即便满朝为其求情,也换不来一声宽宥。

史书记载:

“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
“事后多自悔,渐用宽典。”

这些评价既道出了他的锋芒,也显露了他的柔软。
他也会反思,也会悔意渐生。

晚年时,他开始放缓脚步,尝试在法度之外添一分温情。
他开始修法典、减徭役、宽刑律,甚至亲问民疾、体察人情。

一个帝王最难得的,不是初衷有多刚,而是知过能改,有容乃大。

他曾说过:

这在五代门阀观念尚存的时代,堪称破天荒之语。

他重用了:

李谷,平定江南的悍将;范质,主修法典、内政有术;王朴,上书《平边策》,剖析国家安危之本;魏仁浦,前朝旧臣,破格提拔为枢密使。

这份用人之胆,源于柴荣对“成就国家”这件事的极致渴望。
他不怕错用一个人,只怕漏用一个人。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不是最强者,却是最惜才者。

柴荣掌政不过六载,却留下了深远影响。

他修法、正礼、理财、练兵、抚民,一人身兼文武、操盘治世。

他像一个匆匆赶路的人,怕夜色降临前路未就,步步生风。

他未能亲见大宋的建立,却为赵匡胤铺下了最稳的基石。
北伐在即,他抱病调兵布阵;驾崩之日,仍托孤嘱未来。

他是五代最“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位深知天下之重的孤臣之主。

柴荣的一生,是一把刀的故事。

锋利时斩乱麻,沉静时藏光芒。
他杀人,也救人;他治吏,也惜才;他用雷霆手段,也存柔软心肠。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柴荣的治世尝试,是那乱世之中的一次“上法实验”。

他走得急,留不下盛世的全景。
但他为大宋点了一盏灯,在黑夜中,照见秩序与理想。

他是那时代极少数想要“拨乱反正”的人。
虽不完美,却值得敬重。

来源:吴钩随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