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汉朝明君,多数人先想到汉武帝,可真正让汉朝国力达顶峰的,是他的曾孙汉宣帝刘询—— 这皇帝的人生比戏还传奇,刚出生就蹲监狱,后来靠市井生活摸清民间疾苦,登基后一手开创 “孝宣之治”,连匈奴都被他彻底打服。
说起汉朝明君,多数人先想到汉武帝,可真正让汉朝国力达顶峰的,是他的曾孙汉宣帝刘询 —— 这皇帝的人生比戏还传奇,刚出生就蹲监狱,后来靠市井生活摸清民间疾苦,登基后一手开创 “孝宣之治”,连匈奴都被他彻底打服。
刘询本来叫刘病已,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当年汉武帝晚年闹 “巫蛊之祸”,太子一家几乎全被杀,刚出生的刘病已被扔进长安监狱,多亏狱官丙吉心软,找女囚喂奶才保住他的命。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刘病已被送到外婆家抚养,从小在长安市井里长大,帮人算过卦、种过地,连哪家饭馆的肉新鲜、哪个官吏欺负百姓,他都门儿清 —— 这经历在皇帝里绝无仅有,也让他后来治国特别接地气。
汉武帝死后,霍光先立昌邑王刘贺,可刘贺登基才 27 天就干了上千件荒唐事,霍光又把刘病已从民间接回来当皇帝。刘询刚继位时,霍光权倾朝野,连皇后都得霍光的女儿当,刘询没硬刚,表面对霍光恭恭敬敬,暗地里却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直到霍光去世,他才动手收拾霍家,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还没引发朝堂动荡 —— 这份隐忍和手腕,比很多老谋深算的皇帝都强。
治国方面,刘询最懂 “百姓要的是实惠”。他废除了汉武帝时期繁重的赋税,把公田借给无地的农民种,还派官员到各地巡查,谁敢贪赃枉法就严办,连他的救命恩人丙吉犯了错,也照样被降职。军事上更厉害,他派赵充国平定西羌,又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最后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来长安投降,汉朝的疆域比汉武帝时还大,西域都护府也是他设的,真正实现了 “汉家威德遍于四海”。
可惜刘询太 “低调”,前有汉武帝的光环,后有王莽篡汉的乱局,很多人记不住他。但看看史书就知道,他在位 25 年,百姓户口翻倍,粮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连《汉书》都夸他 “功光祖宗,业垂后嗣”—— 这样的皇帝,比只会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更配 “明君” 二字。
一提到隋朝,大伙先想到隋炀帝杨广的暴政,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绝对是被儿子连累的 “冤种明君”。他结束了中国 300 多年的分裂局面,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用了上千年,还开创 “开皇之治”,让百姓过上了少有的好日子,可惜因为杨广的名声,他的功绩总被人忽略。
杨坚出身北周贵族,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大功臣,封随国公。杨坚长大后,因为性格沉稳、能力强,被北周武帝重用,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太子宇文赟(yūn)。宇文赟继位后荒淫无道,当了一年皇帝就传位给 7 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当太上皇享乐,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这时候杨坚趁机辅政,把北周的兵权抓在手里,后来见宇文阐年幼,干脆取而代之,建立隋朝 —— 这个过程看似 “篡位”,但当时北周已经乱得不行,杨坚上位其实是救了天下。
杨坚最牛的两件事,一是统一全国,二是改革制度。他登基后,先稳定北方,然后派儿子杨广(没错,就是后来的隋炀帝,这时候还很能干)率 50 万大军灭了南陈,结束了从西晋末年开始的分裂,让中国重新统一。之后他马上改革:创立三省六部制,把宰相的权力分给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互相牵制,避免权臣专权 —— 这制度一直用到清朝;又开创科举制,打破士族门阀对官职的垄断,让普通读书人也能当官,比之前的 “九品中正制” 公平多了。
治国上,杨坚特别节俭,自己穿粗布衣服,宫里的妃嫔都不许戴贵重首饰,连宴会都只上简单的饭菜。他还减轻赋税,鼓励农民种地,在各地修粮仓存粮食,到他晚年时,长安的粮仓能供全国吃几十年,洛阳的含嘉仓里,直到唐朝贞观年间还有隋朝存的粮食。而且他重视法治,修订的《开皇律》删除了很多酷刑,比如废除 “连坐”,规定平民和贵族犯法都要受罚 —— 这些举措,让隋朝人口从刚建国的 300 多万户,涨到后来的 890 万户,百姓生活比南北朝时好太多。
可惜杨坚晚年有点多疑,杀了几个功臣,更倒霉的是生了杨广这么个儿子。杨广继位后瞎折腾,把隋朝的家底败光,还留下千古骂名,连带着杨坚也被人当成 “过渡皇帝”。可公道话得说,要是没有杨坚统一中国、改革制度,后来的唐朝也没法直接用这些 “遗产” 开创盛世 —— 他绝对是被低估的 “千古一帝”。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期之一,53 年换了 5 个朝代,皇帝大多是军阀出身,要么暴虐要么无能,可后周世宗柴荣,却像黑暗里的一道光 —— 他在位仅 6 年,却把后周打造成最强国家,要是能多活几年,根本没赵匡胤建立宋朝的份,可惜天不假年,39 岁就去世,连名字都没多少人记得。
柴荣本来是邢州(现在河北邢台)的普通百姓,小时候家道中落,投靠了姑父郭威(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没儿子,见柴荣聪明能干,就收他当养子。柴荣跟着郭威打仗、理政,从底层做起,知道五代时期的百姓有多苦 —— 军阀混战,士兵抢粮,农民要么被抓去当兵,要么饿死,连耕地都没人种。后来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柴荣被立为太子,郭威去世后,柴荣顺理成章继位。
刚登基时,有大臣劝柴荣 “先守成,再图发展”,柴荣却直接说:“我要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这话不是吹牛,他真的用 6 年干了别人几十年的事。首先整顿军队,五代的士兵大多是混饭吃的,战斗力差还爱抢劫,柴荣亲自挑选精锐,把老弱病残全淘汰,又制定严格的军纪,规定 “士兵敢抢百姓一文钱就处死”,很快打造出一支能打仗、不扰民的军队 —— 后来赵匡胤的 “禁军”,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的。
然后是发展经济,柴荣下令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还修了黄河大堤、疏通了运河,让农民能安心种地。他还打击佛教寺庙,当时寺庙占了大量土地,和尚尼姑不纳税不服役,柴荣规定 “只有朝廷批准的寺庙才能保留,其余全拆,和尚尼姑必须还俗”,一下子收回了几百万亩土地,还让几十万劳动力回到农田 —— 这举措看着 “灭佛”,其实是救了百姓,不然土地都被寺庙占了,农民早饿死了。
军事上,柴荣更是猛得很。他先打北边的北汉,在高平之战中亲自上阵杀敌,把北汉打得不敢南下;然后南征南唐,夺了江淮 14 个州,让南唐只能称臣;最后北伐契丹,短短 40 天就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 3 个州,眼看就要把契丹赶出中原,却突然得了重病,只能撤军,回到开封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柴荣去世后,7 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赵匡胤趁机发动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建立宋朝。宋朝后来能统一南方,靠的全是柴荣打下的基础 —— 军队是柴荣练的,经济是柴荣搞的,甚至连开封城的规划,都是柴荣定的。可因为柴荣在位时间短,又处在五代这个 “乱纪元”,很多人只知道赵匡胤,却忘了这位真正的 “奠基人”。要是柴荣能多活十年,别说幽云十六州能收回来,可能整个中国都会提前几十年统一,百姓也不用再受战乱之苦 —— 这样的皇帝,不该被历史遗忘。
一提到明朝明君,大伙多会想起朱元璋、朱棣,或是万历、崇祯,可朱棣的儿子朱高炽,这位只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才是真正让明朝从 “征战模式” 转向 “民生模式” 的关键人物 —— 他就像家里的 “管家”,老爹朱棣在外打了一辈子仗,他在家把日子理顺,可惜在位太短,连很多明史爱好者都容易把他忽略。
朱高炽打小就跟朱棣不一样,朱棣爱骑马打仗,他身子胖、不善武,却特别懂治国。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时,朱高炽留守北平,手里就几万老弱兵,硬是挡住了建文帝几十万大军的围攻,保住了朱棣的后路 —— 这本事可不是光靠运气,他把北平的粮草、兵力算得明明白白,连百姓都愿意帮他守城,可见早有民心基础。后来朱棣当了皇帝,常年带兵打蒙古、派郑和下西洋,朝廷的事基本交给朱高炽 “监国”(就是代理皇帝处理政务),这一监就是二十多年,他每天处理奏折到半夜,减免灾区赋税、整顿贪官,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朱棣才能放心在外折腾。
直到朱棣去世,朱高炽终于继位,一上台就改了老爹的 “硬路子”:首先停了郑和下西洋 —— 不是反对航海,是因为连年远航花了太多钱,百姓负担重;然后把朱棣当年抓的建文帝旧臣全放了,连他们的家属也从流放地接回来,还归还了被没收的家产 —— 这一下就缓和了靖难后的矛盾;最实在的是减赋税,他规定 “受灾地区免税三年”,还把皇宫里多余的宫女、太监放回家,减少皇室开支,甚至亲自去农田里看庄稼,跟农民聊收成,连地方官上报的灾情,他都要派人再查一遍,怕有人瞒报。
可惜这位 “务实皇帝” 命不好,继位才十个月就病死了,享年 47 岁。但他打下的底子太关键了:儿子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完全照着他的路子走,才有了后来的 “仁宣之治”—— 那时候明朝百姓户口比朱棣时期多了两百万,粮仓里的粮食够吃五年,连贪官都少了一大半。要是朱高炽能多活十年,明朝的 “盛世” 恐怕能再延长几十年,也不会因为后来的嘉靖、万历折腾太快衰败。只怪他在位时间太短,又夹在 “铁血老爹” 朱棣和 “蟋蟀天子” 朱瞻基之间,名气自然就被盖住了。
说起南北朝,多数人只记得 “混乱”,却忘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 这位鲜卑族皇帝,用一生推行汉化改革,把分裂了一百多年的北方彻底稳住,还为后来隋朝统一打下基础。可因为他的改革触动了鲜卑贵族利益,后世有人骂他 “忘本”,加上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他的功绩也慢慢被人淡忘,成了 “冷门明君”。
拓跋宏继位时才 5 岁,由奶奶冯太后辅政。冯太后是汉人,特别重视汉文化,从小就教他读《论语》《尚书》,还让他看汉朝皇帝怎么治国。那时候的北方,鲜卑族是统治者,但百姓大多是汉人,鲜卑贵族还在用 “打天下” 的老办法 —— 抢百姓的地、随便杀奴隶,汉人不服,鲜卑人也觉得统治不稳,每年都有百姓造反。冯太后和拓跋宏看在眼里,知道 “光靠武力治不了天下”,从拓跋宏 12 岁开始,就慢慢推行改革:先把土地分给农民,规定 “每个成年男子给四十亩地,女子二十亩”,农民只要交租子,不用再被贵族随便使唤 —— 这就是 “均田制”,后来唐朝的 “均田制” 就是抄的这个;又改了税收,按户收税,不管是鲜卑人还是汉人,都按一个标准来,避免贵族逃税。
等到拓跋宏 23 岁亲政,更是把改革推到 “硬核” 阶段:他力排众议,把都城从平城(现在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 平城靠近鲜卑老家,贵族势力大,洛阳是中原腹地,方便推行汉化。迁都后,他下了几道 “铁令”:鲜卑人必须穿汉服,不准再穿胡服;必须说汉话,朝廷官员开会说胡话要受罚;鲜卑贵族的姓要改汉姓,比如 “拓跋” 改成 “元”,他自己也改叫 “元宏”;甚至规定鲜卑贵族要跟汉人通婚,他自己娶了四个汉人家的女儿做妃子。这些改革看着 “激进”,却真的管用:没几年,北方的汉人不再反感鲜卑统治,鲜卑人也学会了种地、经商,原本互相敌视的民族慢慢融合,洛阳重新变成繁华都市,粮食产量比迁都前翻了一倍,连之前经常造反的地方,也安定了下来。
可惜拓跋宏 33 岁就病死了,他死后鲜卑贵族叛乱,北魏分裂,但他的改革没白干:后来的北齐、北周都沿用了 “均田制”,汉人也慢慢接受了少数民族统治,直到隋朝统一,北方已经没有严重的民族矛盾 —— 可以说,没有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中国可能还要多分裂几十年。只是后世有人觉得他 “丢了鲜卑本色”,加上南北朝历史本身关注度低,这位 “民族融合推动者” 才成了被低估的明君。
安史之乱后,唐朝就像个 “破房子”,地方上的藩镇(军阀)占地为王,不听朝廷指挥,连税收都不上交,皇帝只能管着长安周边的地盘。直到唐宪宗李纯继位,才把这个 “毒瘤” 暂时割掉,实现了 “元和中兴”—— 可因为他晚年信佛、服丹药,还被宦官害死,名气远不如唐太宗、唐玄宗,连很多喜欢唐朝历史的人,都只知道他 “平定过藩镇”,不知道他有多不容易。
李纯刚继位时,唐朝已经乱了一百多年,藩镇里最嚣张的是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 他老爹死了,不跟朝廷打招呼就自己继位,还派兵抢周边的县城,杀朝廷派去的官员。当时朝廷里多数大臣都怕打仗,说 “藩镇兵强马壮,打不过”,可李纯咬着牙说:“藩镇不除,唐朝早晚要亡,这仗必须打!” 他重用裴度当宰相,让李愬(就是 “雪夜袭蔡州” 的那位将领)带兵,前后打了四年,中间好几次快撑不下去了,李纯硬是没松口,甚至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当军饷,最后终于活捉了吴元济,把淮西收归朝廷。
淮西一平定,其他藩镇吓得赶紧听话: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主动把地盘还给朝廷,幽州节度使刘总甚至直接辞职,把军队交给朝廷 —— 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第一次真正控制住所有藩镇,中央权威终于回来了。接下来李纯又搞民生:减免安史之乱以来的苛捐杂税,把藩镇手里的土地分给农民,还整顿漕运(运粮食的水路),让江南的粮食能顺利运到长安,不用再被藩镇截留。到了 “元和年间”,唐朝的人口比之前多了一百万,长安的商铺比安史之乱时多了三倍,百姓终于不用再怕藩镇士兵抢粮,连《新唐书》都夸他 “威怀诸将,天下人心复归唐室”。
可这位 “救火皇帝” 晚年犯了糊涂:他觉得自己平定藩镇很了不起,开始信佛,花了上亿钱建寺庙,还派使者去印度求佛经;后来又想长生,吃道士炼的丹药,脾气变得暴躁,经常打骂宦官,最后被几个不满的宦官害死,年仅 43 岁。他一死,藩镇又开始作乱,唐朝的 “中兴” 也成了昙花一现。因为这段 “先功后过” 的经历,后世提到他,多会说 “可惜了”,却忘了他当年顶着压力平定藩镇,给唐朝续了二十年命 —— 要是他能一直保持清醒,唐朝或许不会衰亡得那么快,他也该算一位被低估的 “救世明君”。
一提北周,多数人只记得 “杨坚篡周建隋”,却忘了北周的亡国之君他爹 —— 周武帝宇文邕(yōng)。这位皇帝隐忍 12 年除掉权臣,3 年灭了北齐统一北方,要是能多活 5 年,根本没杨坚什么事,可惜 36 岁就病死,连带着功绩也被隋朝的光环盖住,成了 “冷门狠角色”。
宇文邕刚继位时,就是个 “傀儡皇帝”—— 他的堂兄宇文护,连着杀了他两个哥哥(北周孝闵帝、明帝),自己当 “幕后老板”,朝廷大小事全由宇文护说了算。宇文邕知道硬拼不行,就装 “乖侄子”:宇文护说啥他听啥,连宇文护带兵打北齐输了,他还帮着找借口 “是运气不好,跟堂兄没关系”。这一忍就是 12 年,直到 30 岁那年,才趁着宇文护进宫劝太后戒酒的机会,藏在后面用玉笏(hù)砸晕宇文护,再让亲信砍死 —— 这份隐忍和狠劲,比后来的康熙除鳌拜还惊险。
亲政后,宇文邕立马开始 “硬核改革”:当时北周寺庙比粮仓还多,和尚尼姑不种地不服役,还占了大量土地,他下令 “全国只留 24 座寺庙,其余全拆,300 万僧人道士必须还俗”—— 这一下就多出几百万劳动力,还收回几千万亩地,分给农民种,北周的粮食产量三年翻了一倍。他还改了府兵制,让鲜卑士兵和汉人士兵混编,打破 “鲜卑人当兵、汉人种地” 的老规矩,军队战斗力直接飙升。
准备好后,宇文邕亲自带兵打北齐:第一次打了半年没拿下,他不气馁,回去整顿军队,第二年再打,连克晋阳、邺城(北齐都城),只用 3 年就灭了北齐,把北方重新统一。当时南方还是陈朝,国力比北周弱太多,宇文邕本来计划第二年南征,可刚回到长安就得了重病,没几天就去世了。他死后,儿子宇文赟(yūn)荒淫无道,才让杨坚趁机夺权。
要是宇文邕能多活 5 年,说不定能提前 20 年统一中国,也就没隋朝什么事了。可因为他死得早,又被杨坚 “篡了位”,后世提起来多是 “北周武帝” 这个模糊的称呼,很少有人知道他才是北方统一的真正奠基人 —— 这样的雄主,实在被低估得太厉害。
安史之乱后,唐朝有个 “奇怪规律”:但凡有点作为的皇帝,要么在位短,要么被骂名盖过,唐武宗李炎就是典型。他在位 6 年搞出 “会昌中兴”,把宦官权力压下去,还平定了藩镇叛乱,可因为搞过 “灭佛”,又吃丹药早死,名气远不如宪宗,连很多唐史爱好者都只记得他 “反佛”,忘了他是怎么给唐朝 “续命” 的。
李炎刚上台时,唐朝的烂摊子比宪宗时还糟:宦官仇士良手握神策军(禁军),连皇帝的诏书都要他点头;泽潞节度使刘稹(zhěn)直接叛乱,说 “我爹死了,这地盘就该我继承,朝廷管不着”;加上连年旱灾,农民逃荒的比种地的还多。李炎没慌,先找对了帮手 —— 宰相李德裕,这俩人一个敢拍板,一个会办事,搭档着解决问题。
对付宦官,李炎没硬来:仇士良想跟以前一样控制皇帝,李炎就故意 “疏远他”,把神策军的兵权慢慢分给其他将领,还让人收集仇士良的贪腐证据,最后仇士良吓得主动辞职,没几年就病死了 —— 这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第一次真正收回宦官手里的兵权。
对付藩镇,李炎更硬气:刘稹叛乱时,很多大臣怕打仗,说 “泽潞地势险要,打不过”,李炎却拍桌子说 “藩镇敢造反,就是看朝廷软,这次必须打服!” 他让李德裕统筹军事,规定 “各地军队必须听朝廷指挥,谁敢拖延军饷就杀头”,还亲自在长安督战,不到一年就平定叛乱,把泽潞收归朝廷 —— 这一下,其他藩镇再也不敢随便闹事,唐朝的地方秩序总算稳住了。
最实在的是民生改革:当时寺庙占了全国 1/10 的土地,和尚尼姑不纳税,李炎就搞 “会昌灭佛”,拆了 4.6 万座寺庙,让 26 万僧人还俗种地,还把寺庙里的铜钟、铜像熔了铸钱 —— 这一下不仅多了劳动力,朝廷财政也宽裕了,他趁机减免灾区赋税,还修了水利,到会昌末年,逃荒的农民少了一半,长安的粮价也降了三成。
可李炎跟唐宪宗一样,晚年犯了糊涂:想长生不老,吃道士炼的丹药,脾气变得暴躁,33 岁就中毒死了。加上后来的唐宣宗推翻了他的一些政策,连带着 “会昌中兴” 也被淡化,很多人只记得他 “灭佛”,忘了他才是安史之乱后,把唐朝从 “崩溃边缘” 拉回来的关键人物 —— 这样的 “救火皇帝”,实在该被重新认识。
一说明朝皇帝,要么是朱元璋、朱棣这样的 “狠角色”,要么是万历、天启这样的 “奇葩”,夹在中间的明孝宗朱祐樘,就像个 “老实人”—— 他没打过仗,没搞过浩大工程,却凭着 “踏实治国” 开创了 “弘治中兴”,可惜在位 18 年,后期有点懈怠,加上夹在 “昏君爹”(成化帝)和 “顽童儿子”(正德帝)之间,名气远不如前面的明君,成了 “被忽略的盛世推手”。
朱祐樘的童年,简直是 “皇宫版绝地求生”:他爹成化帝专宠万贵妃,万贵妃自己没孩子,也不许其他妃子有孩子,朱祐樘的妈纪氏是个宫女,偶然被成化帝临幸怀了孕,万贵妃派太监去杀她,太监不忍心,就把纪氏藏在冷宫,朱祐樘在冷宫里吃百家饭长大,直到 6 岁才被成化帝发现,认了太子。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就知道 “百姓苦、皇宫黑”,继位后一点没摆皇帝架子。
刚登基,朱祐樘就干了件 “大快人心” 的事:把万贵妃的党羽全清了 —— 比如靠拍万贵妃马屁上位的宰相万安,被他当场拿出万安给万贵妃写的 “艳诗”,骂得万安当场辞官;还有成化朝的宦官汪直、梁芳,要么被流放,要么被抄家,朝廷里的 “烂人” 一下少了大半。然后他重用贤臣,像刘大夏、李东阳这些能臣,全是他提拔的,还规定 “大臣上奏不用磕头,坐着跟我聊”,连早朝之外,还加了 “午朝”“经筵”,每天跟大臣讨论治国办法,这在明朝皇帝里少见得很。
治国上,朱祐樘最懂 “百姓要实在”:他下令 “把皇宫多余的土地还给农民”,之前成化帝为了自己享乐,占了几十万亩农田当 “皇庄”,农民没地种只能逃荒,朱祐樘一上台就全退了回去;还减免赋税,尤其是受灾的地区,不仅免当年的税,还发粮食赈灾,比如弘治六年河南旱灾,他派了 10 万石粮食过去,还让官员亲自监督发放,不准克扣;他还特别重视水利,让刘大夏治理黄河、运河,花了三年时间,解决了明朝中期的水患问题 —— 到弘治末年,明朝的人口比成化时多了 500 万,粮仓里的粮食够吃 8 年,史书记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就是 “弘治中兴”。
更难得的是,朱祐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一夫一妻” 皇帝 —— 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没纳过一个妃子、一个宫女,每天跟皇后一起吃饭、聊天,就像普通夫妻一样。可惜他后期因为身体不好,有点懈怠朝政,让宦官李广钻了空子,不过整体来说,他还是明朝最靠谱的皇帝之一。只因为他没搞过 “大动作”,又夹在两个名声特殊的皇帝之间,很多人只知道 “弘治中兴”,却忘了背后这位 “老实皇帝”—— 这样接地气的明君,真该多被人记得。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