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L
编辑/L
——正文——
你可能听过“五代十国乱纷纷”——五十三年里换了五个朝代,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百姓连安稳日子都过不上。可很少有人知道,有位皇帝只用五年,就把这摊“烂泥”扶了起来:败北汉、征南唐、伐契丹,连幽云十六州都收复了三州,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可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38岁的柴荣突然病逝,留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遗愿成了泡影。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却始终没能收回幽云十六州,还留下“积贫积弱”的隐患。
很多人都在想:若柴荣没早死,真能一统天下吗?他的实力到底够不够?翻开《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从已有的统一基础、对关键对手的压制、改革留下的遗产三个维度来看,答案可能比你想的更明确——柴荣的“一统”,不是空想,而是差一点就实现的事实。
五代的乱,根源在三个地方:军队失控(武将夺权成常态)、经济崩溃(赋税混乱,百姓逃亡)、割据林立(南方有南唐、吴越等,北方有契丹撑腰的北汉)。而柴荣在位五年,恰恰把这三个“乱根”都刨了大半,为统一铺好了路。
1. 整军:把“散沙军”变成“虎狼师”,战斗力碾压群雄
五代的军队,大多是“骄兵悍将”——士兵吃空饷、将领拥兵自重,打胜仗抢百姓,打败仗就投降。柴荣刚即位时,北汉联合契丹来攻,后周军队刚接战就有将领逃跑,差点输了决战。
柴荣并未像前代君主那样姑息纵容,而是下狠手整顿,手段雷厉风行:先是裁汰老弱,下令“凡禁军士兵,年纪超50岁、体力不行的,全部遣散回家;将领敢隐瞒老弱、吃空饷的,直接斩首”。
据《旧五代史·周世宗纪》记载,他从后周冗杂的兵力里大刀阔斧裁汰老弱、逃兵和空额,又广募天下壮士充实队伍,最后组建起10万年轻力壮的精锐禁军,每一个都是能打硬仗的兵;接着是选贤任能,不管出身只看本事——赵匡胤原本只是个普通将领,因作战勇猛被柴荣提拔,李重进、张永德等将领也靠战绩上位,就连没背景的士兵,只要敢打能拼,也能快速升官;最后是严整军纪,规定“士兵敢抢百姓财物的,立斩;将领敢临阵脱逃的,全家连坐”。有一次征伐南唐,一个士兵抢了百姓的鸡,柴荣二话不说就下令把他斩首示众,从此军队里再没人敢胡作非为,纪律彻底变了样。
整顿后的后周军,战斗力飙升。征伐南唐时,后周军以少胜多,用3万兵力打败南唐10万大军,还夺了南唐长江以北的淮南十四州、六十县(今江苏、安徽一带);北伐契丹时,在一个多月的北伐中,就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易州三州十七县(今河北一带),契丹军吓得望风而逃——这是五代以来,中原军队第一次主动打败契丹,还实打实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部分土地。不过契丹骑兵主力仍在,军事实力底蕴没丢,柴荣能速胜,更多是靠攻势迅猛和后周军士气高昂。
2. 理财:让百姓能吃饱,国家有钱打仗
五代的百姓,要么被军阀抢,要么被重税压,很多人逃到山里当土匪,大片土地都没人种。柴荣知道,要统一就得有粮食、有钱粮支撑,所以他搞了三项关键改革:
到柴荣病逝前,后周的国库已经很充足,足够支撑一场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而南方的南唐、吴越等国,要么赋税混乱、要么百姓贫困,根本没能力和后周抗衡。
3. 削割据:先稳北、再平南、终伐辽,统一路径很清晰
柴荣的统一思路其实很扎实:先稳住北方的威胁,再收拾南方的“软柿子”,最后集中力量解决契丹。他在位五年,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第一步:打北汉。刚即位就打了高平之战,打败北汉和契丹的联军,把北方的威胁先压下去,让北汉不敢再主动来犯;第二步:征南唐。花三年时间,夺下南唐长江以北的土地,逼得南唐皇帝李璟去掉“皇帝”称号改称“国主”,每年给后周进贡,彻底失去和后周抗衡的实力;第三步:伐契丹。显德六年(959年),他亲自率军北伐,一个多月就收复了幽云十六州的三州十七县,下一步就是直取幽州(今北京)——只要拿下幽州,幽云十六州基本就能收复,契丹对中原的威胁也会大大减轻。按照这个进度,柴荣再用五年,完全有可能先平定南方的吴越、南汉等国,再集中全国的力量打败契丹,实现一统。可偏偏在北伐契丹的关键节点,他突然病倒,只能无奈撤军。没隔多久,这位雄主就去世了——这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不过,光有扎实的统一底子还不够,要真正扫平乱世,柴荣还得啃下几块难啃的“硬骨头”——比如强盛的契丹、南方残余的割据势力,还有朝堂内部的潜在隐患。这些“骨头”真的能啃下来吗?
1. 契丹:当时的辽穆宗是个“昏君”,根本不是对手
很多人觉得契丹厉害,可柴荣北伐时,契丹的皇帝是辽穆宗耶律璟——这位皇帝出了名的“嗜酒怠政”,每天喝酒到半夜,白天睡大觉,大臣想找他议事都找不到,还经常杀宫女、太监,契丹国内矛盾重重。
据《辽史·穆宗纪》记载,辽穆宗在位时,契丹的贵族经常叛乱,军队纪律松散,连战马都没人好好喂养。柴荣北伐时,契丹军根本没组织像样的抵抗:瀛州、莫州的守将直接开城投降,易州的守将虽然敢抵抗,也很快被后周军打败。
当时柴荣已经制定了攻打幽州的计划:先派李重进率军扫清幽州外围,自己再亲自率军攻城。很多大臣担心契丹会派援军,柴荣却说:“辽穆宗昏庸,契丹军没战斗力,只要我们快速进攻,幽州肯定能拿下。”如果柴荣没生病,按这个计划推进,幽州很可能会被收复——一旦幽州到手,幽云十六州的其他地区就会人心动摇,收复起来会更容易。
2. 南方割据势力:要么弱,要么服,根本没抵抗力
当时南方还有吴越、南汉、后蜀等割据势力,可这些势力要么实力弱,要么早就向柴荣低头,根本没能力和后周抗衡:
南唐:已经被柴荣打怕了,丢了长江以北的土地,还得每年给后周进贡,皇帝李璟连“皇帝”称号都不敢用了,更别说和后周作对;吴越:一直跟着中原王朝走,柴荣北伐时,吴越还主动派军队帮忙,根本不会反抗;南汉:皇帝刘鋹是个出了名的昏君,把朝政交给宦官,军队战斗力差到连小小的交州(今越南一带)都打不过,更别说和后周军打;后蜀:虽然占着四川的险要地势,可皇帝孟昶整天奢侈享乐,军队纪律松散,柴荣只要派一支军队进攻,后蜀很可能会直接投降。也就是说,柴荣只要再用两三年,就能平定南方的割据势力,然后集中全国的力量对付契丹——这比后来赵匡胤“先南后北”的策略更高效,因为柴荣当时已经有能力同时应对南方和北方的局势。
3. 内部隐患:赵匡胤的野心,柴荣其实早有防备,只是没算到结局
有人说,就算柴荣没死,赵匡胤也会黄袍加身。可实际上,柴荣对武将专权的问题一直很警惕:
柴荣在位时,虽然重用赵匡胤,但也没让他独掌大权——赵匡胤当时虽已是“殿前都点检”,但上面还有李重进、张永德等将领互相牵制,禁军的指挥权始终分散,没落到一个人手里;到了病重时,柴荣偶然看到“点检作天子”的木牌,此谶语直指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外戚张永德——他怕张永德拥兵夺权,便罢免了其职务,改让战功卓著、当时看似威胁较小的赵匡胤接任。他想通过这种调整平衡禁军权力,巩固幼主的地位,可没料到,自己这步防隐患的棋,最后反而给赵匡胤留了机会;除此之外,柴荣还制定了“抑制武将”的制度:规定“将领调动军队,必须有皇帝的兵符,没有兵符,就算是将领也不能调动一兵一卒”。这个制度后来被宋朝沿用,只是柴荣死后,太后和小皇帝没经验,才让赵匡胤钻了空子。如果柴荣没死,赵匡胤根本没机会夺权——柴荣不仅有威望,更有能力掌控武将,不会让“黄袍加身”的事情发生。
后来赵匡胤建立宋朝,虽然也实现了局部统一,却留下了两个大遗憾:没能收复幽云十六州,还让宋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而这些遗憾,若柴荣没死,很可能不会出现。
1. 收复幽云:柴荣敢趁势打,赵匡胤等没了时机
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是“先南后北”——先平定南方,再回头打契丹。可等他平定南方后,契丹已经换了皇帝(辽景宗耶律贤),国内矛盾缓解,军队战斗力也恢复了,再想打契丹,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而柴荣的策略是“趁契丹内乱,先收幽云”——他北伐时,正好赶上辽穆宗昏庸,契丹内部混乱,已经收复了幽云的三州,只要再推进一步,就能拿下幽州。如果柴荣没死,幽云十六州很可能会被收复,中原也不会再因为“没了幽云屏障”,一直被契丹牵制。
2. 国家实力:柴荣的改革,比宋朝更“硬气”
柴荣的改革,既强了军队,又富了百姓,还没留下“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可赵匡胤及其继任者为防武将夺权,逐步确立“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国策,这政策到宋太宗时定型:
这些问题,柴荣在位时根本不存在——他既重视军队,又不压制武将,还精简官员,让国家既强又有效率。如果柴荣一统天下,建立的王朝很可能不会像宋朝那样“积贫积弱”,反而会像唐朝那样有底气。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柴荣最终还是早逝了。但我们讨论“柴荣不死能否一统天下”,不是空想,而是想看清一个真相:五代乱世不是“无法终结”,而是需要一个有能力、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者——柴荣就是这样的人。
他用五年时间,证明了中原王朝有能力打败契丹,有能力平定割据,有能力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他的“十年开拓天下”的遗愿,虽然没能实现,但他留下的军队、财富、制度,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赵匡胤能平定南方,靠的其实是柴荣留下的家底。
更重要的是,柴荣让五代的百姓看到了希望:乱世终会结束,统一终会到来。这种希望,比任何战绩都重要,因为它让百姓不再逃亡,不再绝望,而是愿意支持那个能给他们安稳日子的领导者。
今天再看柴荣,我们记住的不只是他“差一点一统天下”的遗憾,更该记住他面对乱世的勇气——在所有人都觉得“五代会一直乱下去”的时候,他站了出来,用五年时间改写了历史的走向。这种勇气,才是柴荣留给历史最珍贵的遗产。
参考出处
1. 《旧五代史·周世宗纪》(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记载柴荣在位期间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及主要战绩,为核心史料。
2. 《新五代史·周本纪》(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补充柴荣北伐契丹、征伐南唐的细节,及对柴荣的评价。
3. 《资治通鉴·后周纪》(宋·司马光编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详细记录柴荣整顿禁军、均定赋税、兴修水利的具体措施及成效。
4. 《辽史·穆宗纪》(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记载辽穆宗时期契丹的内部矛盾及对后周的军事应对,佐证柴荣北伐的有利时机。
5. 《柴荣评传》(郭锋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分析柴荣的统一策略、改革措施及历史影响,对比赵匡胤的统一路径。
6. 《五代十国史》(吴任臣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梳理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格局,说明柴荣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7. 《中国军事通史·五代宋元军事史》(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评价柴荣整顿后的后周军战斗力,及对后世军队建设的影响。
来源:贝棠糖芝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