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P3到如今的办公软件,我们的职场更自由了,却也活得更拧巴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22:44 1

摘要:十几年前上班带个MP3都算潮,现在手机里办公软件就得好几个,而且消息随时都是秒回,公司会议还线上开,按道理说效率应该高了,可工作的人反而更累了,怪不得现在的人都自嘲自己是“牛马”?我不光有这感觉,前阵子跟同部门的同事聊天,他还说“现在下班比上班还紧张,手机不敢

说实话职场从来就没有"完美状态"。以前的职场有安稳,但少了自由;现在的职场有自由,却多了焦虑,这种拧巴的感觉,估计每个打工人都深有体会。

十几年前上班带个MP3都算潮,现在手机里办公软件就得好几个,而且消息随时都是秒回,公司会议还线上开,按道理说效率应该高了,可工作的人反而更累了,怪不得现在的人都自嘲自己是“牛马”?我不光有这感觉,前阵子跟同部门的同事聊天,他还说“现在下班比上班还紧张,手机不敢调静音,生怕漏了领导的消息”,这话一出口,我俩都忍不住叹气。

回想下十几年前,比我辈分大的叔叔跟我提起他们上班那时候的经历,(当然也不是特别久远的年代,就是大概二零零几年前后),揣个MP3都能偷偷乐半天,上班摸鱼时塞个耳机,循环播放《大头皮鞋》《九九女儿红》,音量调小到只自己能听见,那种偷偷享受的快乐,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鲜活。可现在呢?手机里办公软件一排溜:微信工作群要盯,企业微信的审批要回,飞书的文档得协作,钉钉的会议还得准时进,别说摸鱼玩会儿手机了,就连吃饭时手机都得放在视线里,眼睛时不时瞟一眼屏幕,生怕错过一句“@所有人”。更别提“秒回”这俩字,早成了没写在制度里、却人人遵守的职场规矩,要是回复慢了,哪怕只是晚了半小时,都得在心里琢磨“是不是该跟对方解释下”。

表面看,我们现在的选择多了。可以做朝九晚五的全职,嫌坐班累也能搞时间灵活的兼职;能进大厂大螺丝拿稳定薪资,也能开滴滴、送外卖靠体力赚钱,还能拍拍视频做自由职业者,靠手艺吃饭。可选择多了,迷茫也多了不是?我一位同事去年一年换了三份工作,做新媒体运营,天天追热点、写文案,熬了俩月觉得“身体扛不住”;又转去做带货主播,对着镜头说产品、控节奏,干了仨月又觉得“抛头露面不体面”;现在改搞自由撰稿,时间是自己的了,可每个月都要担心够不够交房租,还总跟我抱怨“找不准方向”。其实哪儿是找不准方向啊,是太多方向堆在眼前,今天觉得这个好,明天觉得那个香,反而没了沉下心做事的耐心,最后在反复纠结里耗光了力气。

可有意思的是,以前没那么多职业选项,大家反而能沉下心做事。那时候毕业进个工厂、机关或者国企,基本就打算干到退休,不用琢磨“要不要换行业”“会不会有更好的机会”,一门心思把手里的活儿练精,比如车间里的师傅,能把零件打磨到误差不超过0.1毫米;单位里的会计,能把账本记得清清楚楚,连小数点都不会错。现在想来,这种“没得选”反而成了一种“定心丸”,不用在各种选项里内耗。或许,这也跟现实压力有关,以前一个人上班,工资虽然不高,但养活一家三口绰绰有余。可现在呢?夫妻俩加起来的收入,扣完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和兴趣班费用,每个月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甚至有时候一家人几个人上班,却连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都不敢轻易选。说到底,还是现实逼的你不得不做出选择,不得不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哪怕是凌晨两点还是周末下午,只要手机亮了,就得条件反射地点开看,生怕错过的是重要任务。毕竟后续解释“为什么没及时处理”的功夫,比当下花十分钟回复要麻烦得多。就像《实习生》里的朱尔斯,她开的时尚电商公司里,全是最先进的办公系统,线上协作、实时沟通样样方便,可她连陪女儿吃晚饭都得抱着电脑,手指不停敲键盘。不是她不想停下来陪孩子,是“随时能找到”的便利,慢慢变成了“随时得回应”的压力,客户的需求、员工的问题、资本的要求,像一根无形的线,把她牢牢拴在工作上。

不过也不是没辙,毕竟职场这事儿,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工具是死的,咱们用的方式可以活一点。比如我现在会给工作软件设“固定免打扰时段”,晚上十点到早上七点坚决不看工作消息,线上会议也会跟领导提前沟通,硬拉也要将自己拉出那个“坑”,慢慢的也从“随时待命”里抠出了一点自己的时间。

来源:紫离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