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的北京,一个春日午后,已经77岁高龄的何遂老人,紧紧握着一个年轻人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反复哽咽着一句话,像是对年轻人说,又像是对自己说,“韶成啊,你不知道,当年在台湾,你父亲吴石一再催促我快离开啊,他把活路让给了我,自己却……”,话未说完,已
1965年的北京,一个春日午后,已经77岁高龄的何遂老人,紧紧握着一个年轻人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反复哽咽着一句话,像是对年轻人说,又像是对自己说,“韶成啊,你不知道,当年在台湾,你父亲吴石一再催促我快离开啊,他把活路让给了我,自己却……”,话未说完,已是悲痛难抑,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叫吴韶成的年轻人,正是何遂一生挚友,早已牺牲在台湾的吴石将军的亲生儿子。
这段尘封了15年的往事,随着何遂老人的泪水,一下被拉回到了1950年初那个风雨飘摇、杀机四伏的孤岛台湾,那时候的台北,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空气里到处都是血腥味,蒋介石刚丢了大陆,憋着一肚子火,把全部怨气都撒在了抓“匪谍”上,保密局的特务像疯狗一样到处抓人,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整个台湾岛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就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的府邸,却成了惊涛骇浪中的一个秘密航标,谁能想到,这位佩戴着中将军衔、深得陈诚信任、能自由出入蒋介石官邸的国民党高官,竟然是中共潜伏最深的“密使一号”,他每天都在刀尖上跳舞,将一份份关系到解放台湾战役成败的绝密军事情报,悄悄地送出去,这些情报里,甚至包括了整个台湾的最高级别军事防御部署图,其价值无法估量。
何遂,作为吴石的福建同乡和保定军校的同学,当时也在台湾,他的身份是“立法委员”,算是个闲职,可他的处境同样不妙,他的好几个子女早就去了延安,这在国民党那边根本不是秘密,特务们早就盯上他了,只是碍于他的资历和人脉,暂时没动手罢了,何遂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就像是砧板上的肉,随时可能被剁掉,那段时间,他整天提心吊胆,连觉都睡不安稳。
就在这个时候,老朋友吴石却一反常态,频繁地约他见面,有时候说是同乡会,有时候说是喝茶,但每次见面,屏退左右之后,吴石的表情都异常严肃,他会压低声音,用几乎是命令的口气对何遂说,“健叟(何遂的字),这里不是人待的地方,你必须马上走,越快越好,不要有任何幻想!”,起初,何遂还有些犹豫,毕竟拖家带口,离开台湾谈何容易,可吴石的态度一次比一次坚决,甚至带着一丝恳求,“你听我的,赶紧想办法,再晚就来不及了!”
看着吴石焦急的眼神,何遂瞬间明白了,肯定是出大事了,他不知道吴石的真实身份,但他相信这位几十年交情的老友绝不会害他,他更从吴石的话里,听出了一丝诀别的味道,他问吴石,“那你呢?我走了你怎么办?”,吴石只是淡淡一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我的岗位在这里,走不了,你快走,就是对我最大的帮助。”,那笑容里透出的决绝和坦然,让何遂一辈子都忘不了。
后来何遂才知道,当时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整个台湾的地下组织几乎被连根拔起,吴石的交通员朱枫已经暴露,他自己也上了保密局的黑名单,抓捕随时可能发生,吴石就是在这种自身难保的情况下,还在拼尽全力为他这位老朋友安排后路,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朋友情谊,而是一种用生命在践行的信仰和托付。
在吴石的反复催促和暗中协助下,何遂下定了决心,他利用自己“立法委员”的身份,到处托关系,声称自己多年的眼疾突然加重,台湾医疗条件不行,必须马上去香港治疗,报告打上去,竟然出人意料地顺利批准了,何遂心里清楚,这背后一定有吴石在动用他的关系网帮忙周旋,1950年春节刚过,何遂就带着家人,以治病为名,登上了从基隆开往香港的轮船,当轮船缓缓驶离港口,看着越来越远的台湾岛,何遂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他逃出来了,可吴石还在那片龙潭虎穴里。
何遂前脚刚走,后脚吴石的身份就彻底暴露了,1950年3月1日,保密局的特务冲进了吴石的家,这位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了多年的“密使一号”终究还是被捕了,在狱中,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想从他口中得到更多机密,但吴石始终一言不发,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自己多扛一天,能让更多像何遂一样的同志安全撤离。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枪声响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英雄倒在了血泊之中,一张临刑前的照片流传后世,照片上的吴石将军,身着整洁的军装,脸上没有一丝恐惧,反而带着一抹坦然的微笑,仿佛不是走向刑场,而是走向一个光荣的庆典,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写下的那句诗:“凭将一掬丹心血,洒向神州遍地红。”
消息传到大陆,何遂悲痛欲绝,他知道,是吴石把唯一的一线生机留给了自己,是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了他的平安,这份恩情,比天还高,比海还深,此后的岁月里,何遂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这位老友,他常常拿出吴石的照片,一看就是大半天,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与老友对话。
所以,当15年后,他终于见到吴石的儿子吴韶成时,积压了多年的愧疚、思念、悲痛、崇敬,所有复杂的情感瞬间爆发,他才会像个孩子一样放声痛哭,他紧紧拉着吴韶成的手,仿佛想把当年吴石给他的那份温暖和力量,再传递给他的儿子,那一刻,站在吴韶成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位父亲的老友,更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他用眼泪告诉后人,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曾有怎样一位英雄,为了信仰,为了黎明,慷慨赴死,从容不迫。
参考文献:
1.刘晓农. 《“密使一号”吴石》. 《党史博览》, 2011年第6期.
2.何康. 《我的父亲何遂》. 《纵横》, 2005年第11期.
3.徐宗懋. 《1950仲夏的马场町:吴石、朱枫的最后身影》. 新浪历史,2015年4月10日公开报道.
来源:观史拾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