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国庆假期,Sora 2引爆了整个AI圈子。当地时间9月30日,OpenAI正式推出了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 2,并同步推出社交应用。Sora 2是一个原生的视频和音频生成模型,与前一版本相比在物理上更准确、更逼真、更可控,并实现了同步生成音频和对话的能力。
这个国庆假期,Sora 2引爆了整个AI圈子。当地时间9月30日,OpenAI正式推出了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 2,并同步推出社交应用。Sora 2是一个原生的视频和音频生成模型,与前一版本相比在物理上更准确、更逼真、更可控,并实现了同步生成音频和对话的能力。OpenAI称Sora 2为“视频领域的 GPT-3.5”。只用了四天,Sora App就冲上了美国 App Store 免费榜第一名。它不仅降低了AI视频创作门槛,还通过社交平台将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技术普及至大众。
今天拆解一下视频生成大模型。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基本概念
视频生成大模型是基于深度学习架构,通过大规模多模态数据训练,将文本描述、静态图像或视频片段,输入转化为连续、连贯、具有视觉真实感的动态视频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一技术正深刻改变着内容创作与信息传播的方式,其应用已渗透到影视制作、工业设计、教育培训、直播社交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技术潜力与商业价值。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这一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探索期(2016-2019):早期,AIGC在视频领域的发展还是以传统的计算机视觉为主,视频生成依赖于图像插值与运动估计技术,比如VideoGAN、DCGAN模型,仅能生成分辨率很低、只有几帧到十几帧的简单视频,且存在严重的帧间不连贯问题。
2)技术突破期(2020-2022):Transformer与扩散模型的引入使视频生成质量显著提升。2021年,VideoGPT首次将Transformer架构应用于视频生成,实现文本驱动的视频合成;2022年CogVideo、Imagen Video等模型采用扩散模型,将视频生成分辨率提升至256×256,时长扩展至数十秒,帧间连贯性大幅改善。
3)快速发展期(2023-2025):当前,多模态融合与工业级应用成为主流。2023年的Runway Gen-2实现了文本、图像、视频的跨模态转换;2024年OpenAI 推出的第一代Sora,具备了复杂场景动态建模能力,推动长视频生成技术迈向实用化;如今,Sora 2实现了从“视频生成器”到“世界模拟器”的进化,能够模拟物理规律,并同步生成匹配的环境音效和对话,使生成的画面更真实。
数据来源:行行查 | 行业研究数据库 www.hanghangcha.com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技术原理
当前主流的视频大模型采用"Transformer+扩散模型"混合架构。Transformer负责捕捉文本与视觉数据的长程依赖关系,扩散模型通过逐步去噪过程生成高质量视频帧。视频大模型可以通过对比学习与跨模态注意力机制,实现文本与视觉特征的对齐。模型首先将文本输入转化为语义嵌入向量,再通过交叉注意力模块与视频帧特征进行匹配,确保生成内容与文本描述的语义一致性。
目前的视频生成模型大多为DiT模型,相较于前一代Video Diffusion Model和大语言模型,除本身参数量增长外,模型不仅要按帧生成图片,还需要引入时间这一维度,捕捉帧间关系,从而增加了推理的计算量。Sora 2等一些模型可以整合物理引擎,能对流体动力学、刚体碰撞等复杂物理过程的精确模拟。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应用
1)影视制作:视频模型可以实现影视内容的快速制作与成本优化,如某网剧团队使用文心一格生成古代战场全景镜头,节省制作预算300万元;广告制作中,导演可通过文本描述20分钟内生成8K概念样片,大幅缩短前期创意验证周期。
2)工业设计:一些企业已经将视频大模型应用在产品预研,直接对接CAD图纸生成3D动画,模拟产品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外观效果。传统流程中需要多个设计师花费数天完成的360°光影动画,现在可以通过AI,在2小时内生成8K成片,成本大幅降低。
3)直播、短视频领域:视频生成大模型可实时生成虚拟主播,还能进行实时互动特效,观众通过弹幕输入文本即可触发AI生成的动态场景特效;另外,还可以快速生成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也可以对热门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提升内容产出和传播效率。
4)教育与传媒:生成动态教学内容,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转化为直观动画演示;新闻行业可快速将文字报道转化为视频新闻。
视频生成大模型的代表性产品
1)国外主流的视频大模型:Runway Gen-2支持文本-视频、图像-视频等8种生成模式;OpenAI的Sora,可生成1分钟以上的长视频,具备复杂场景的动态建模能力。NVIDIA Video LDM可将10秒的4K视频生成时间压缩至30秒内,在工业级渲染场景中应用广泛;Google Imagen Video则凭借其强大的文本语义理解能力,能精准还原细腻的场景细节,生成视频的语义一致性评分在同类模型中领先。
2)国内的代表性视频大模型:字节跳动Video Model侧重短视频生成,支持实时风格迁移;快手可灵(Kling AI)作为短视频平台孵化的模型,具备强大的多模态编辑功能;百度文心一格4.0以动态光影追踪和8K 60帧生成为核心优势,企业版已应用于工业设计与影视制作;字节跳动Video Model侧重短视频生成,支持实时风格迁移;清华大学ModelScope-Video在学术研究领域表现突出,开源了多个视频生成模块。
视频生成大模型存在的问题与争议
技术层面上,长视频生成仍存在逻辑连贯性问题,超过1分钟的视频易出现物体形态漂移;复杂人物表情与动作生成精度不足,存在"恐怖谷"效应;8K视频虽已实现,但对普通用户而言存在带宽与设备适配的"性能过剩"问题。
视频大模型技术还存在伦理与法律上的争议。深度伪造视频导致虚假信息传播风险;训练数据的版权归属不明确,存在侵犯肖像权与知识产权的隐患;而且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可能导致部分渲染师、动画师等岗位面临职业转型压力。
视频生成大模型产业链的上游主要包括算力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与算法框架。算力端以GPU、ASIC等芯片为核心,叠加云计算服务,为模型训练提供强大算力支持;数据端涵盖开源数据集、授权素材库及合规的用户生成内容(UGC),是模型学习的“原料”;算法框架则以PyTorch、TensorFlow等为基础,结合扩散模型、Transformer等核心算法,构成技术研发的底层工具。
中游的模型研发与生产层,是产业链的核心引擎。参与者包括科技巨头(如字节跳动、百度)、AI创业公司(如OpenAI、Runway)及一些科研机构。该环节聚焦通用大模型研发、垂直领域模型微调及模型优化,通过持续迭代提升视频生成的清晰度、帧率、逻辑连贯性及多模态交互能力,部分企业还提供API接口服务。
下游的应用与服务层覆盖内容创作(短视频、广告片制作)、营销(虚拟人直播、个性化推广视频)、教育(动态课件生成)、影视游戏(特效预览、虚拟场景构建)等领域,通过SaaS平台、定制化解决方案等形式,将技术转化为具体场景的应用成果,直接触达C端用户与B端企业。
根据PR Newswire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数字视频市场内容规模有望达到3,200亿美元,2021-2025年CAGR超过10%,保持持续增长态势。Market.us数据显示,2022年AIGC文生视频市场规模仅有2.57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AI文生视频内容市场可达到24.80亿美元。
视频生成大模型正呈现多维度突破与融合的发展态势。技术层面,模型参数规模持续攀升,从数十亿迈向百亿甚至千亿级,如腾讯 HunyuanVideo(130 亿参数)和阶跃 Step-Video-T2V(300 亿参数)通过双流混合 Transformer 架构和时空注意力机制,实现文本、图像、视频的统一表征与高效生成。多模态融合能力显著提升,如 HunyuanVideo 引入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作为文本编码器,结合 3D VAE 压缩技术,在保持视觉质量的同时将显存需求降低 60%;OpenAI Sora 支持文本到 1080p 视频的端到端生成,动态效果接近专业影视水准。实时生成技术取得里程碑进展,Lightricks 的 LTX-Video 在 H100 GPU 上实现 “生成快于播放” 的实时性能,768p 视频生成仅需 4 秒,推动直播、虚拟会议等场景革新。
未来视频大模型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模型轻量化与专业化,预计2025年将出现10亿参数级、消费级GPU可运行的开源模型,并针对医疗、工业等垂直领域开发专用模型;二是多模态交互升级,支持语音、手势等多模态输入,结合AR/VR打造沉浸式体验;三是长视频连贯性与物理真实性优化,如可灵2.5Turbo通过强化学习模拟高速动态,Pika Labs 2.0支持爆炸特效等复杂物理效果,推动生成内容从“类人”向“超真实”进化。这些进展正推动视频生成技术从工具属性向基础设施转型,重构内容生产与交互的底层逻辑。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和转发! 有任何喜欢的行业和话题也可以查询行行查。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