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碎片化的时代里,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的画面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凌晨三点,全球各大电视台同时切入直播。
镜头给到黑透了的广场,但是履带和鼓点的声音还在压出来。
那一刻,人们才意识到,平壤又给“阅兵”两字加上了黑夜的注解。
夜色成了朝鲜的放大镜。
白天的阅兵,总会被天气,建筑,灰尘所干扰。
夜幕遮掉杂色,再强的探照灯也只射向重点。
一枚洲际导弹被孤零零的立于光柱中心。
外壳反射的银光直冲镜头,尺寸被暗区衬出极限存在感。
参数不变,威压翻倍。
视觉冲击不等于技术参数,强烈感官体验才是吸引流量的关键”
在碎片化的时代里,能够瞬间抓住观众的视觉注意力的画面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夜间阅兵天生就是封面图、热搜视频、短视频BGM位。
镜头切给空中。
编队飞机机翼装上LED灯,几何图案从高空锁定广场。
光点先于声浪抵达屏幕,信息差使观众的手指停不下来。
黑暗也放大了未知。
外行分不清是不是子弹头,内行看不出来有没有接缝。
对武器性能的猜测被无限地延长,恐惧也被无限地延长。
心理效应再服务于战略。
看不清细节,只能假设最坏值。
这比只列个射程来得有震慑力。
黑夜就是防火墙。
2018年日间阅兵被高分卫星逐帧拆解。
车轮花纹,钢板厚度都翻译成技术报告。
深夜让光学与红外的分辨率都降低。
同一辆发射车,在高对比灯光下只有轮廓和编号。
敌方能确认有,但无法推倒结构。
这就叫做半透明显示策略。
让对手看到有,看不到全。
威慑保密一起完成。
夜间阅兵还有训练意义。
大规模机动是凌晨,相当于一次全要素夜战。
车辆调度、通信链路、航空编队都在实网负荷。
士兵要跨越生物钟极限去站队。
飞行员在低空夜航时要找到灯光集合。
最差条件下能完成动作,才叫战备。
温度也得考虑以下。
夏天平壤的白天气温最高可以达到35度,穿厚衣服会使人体水分流失速度加快。
凌晨气温下降十度以上,士兵站的更稳、更整。
武器也沾光。
电子设备惧怕高温,夜晚的环境可以减少过热的风险。
导弹,雷达低温误差更小。
夜幕也给了外交话语权。
广场只对受邀的代表团开放。
光源,音乐,节奏全部由朝鲜掌控。
2023年时俄罗斯的代表团进入灯火中心。
金正恩在定制的光线下展示新型导弹。
对方只能跟着走,信息掌握权全归了主办方。
"自定义舞台、叙事与输出”
这句内部口号就成了朝鲜夜间阅兵的最终定义。
展示+训练+威慑+外交,一锅烩。
外面大概还会问,为什么要等到深夜?
答案并不浪漫,只是精算。
在最可控的时间内,发出最强烈的信号以实现最大的收益。
黑夜对他国是遮蔽,对朝鲜却是放大”
未来的平壤广场大概率还是凌晨。
除非白天能赚更多钱,否则策略不会变。
结尾留一句给观察者做参照。:
阅兵时间表反映国家战略时钟”
来源:知情达理蛋糕PLxuS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