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潮中,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里不仅是北纬18°的南繁育种“黄金走廊”,也是探索深海奥秘的“科技前哨”。近年来,科技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大潮中,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的发展理念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这里不仅是北纬18°的南繁育种“黄金走廊”,也是探索深海奥秘的“科技前哨”。近年来,科技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嘱托,构建起引育用留人才生态,全力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切实肩负起“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倾力引才
筑巢引凤汇聚“国家队”
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国家级科研平台林立,高端人才纷至沓来。作为南繁种业和深海科技两大国家战略的核心承载区,科技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热带气候为农作物周年育种提供了理想环境,毗邻南海1000米以下深海区域则为深海科研创造了天然实验室。自2019年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已建成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海洋实验室、海南省海洋立体观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
科技城三角梅科博园。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供图
科技城提出“三融合”引才策略:产才融合,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城才融合,实现城市功能与人才需求有机统一;才才融合,促进不同领域人才的跨界协同。通过构建省—市—园区三级叠加的政策体系,从科研经费、生活补贴到税收优惠,形成全方位支持。
“科技城政策让我们心无旁骛搞科研。”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创始人吕玉平博士感慨道。在科技城“事业+政策”双轮驱动下,他带领团队扎根三亚,短短几年团队规模已达150余人,斩获发明专利100余项,公司成为海南生物育种领域的标杆企业。而在深海领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赵玮教授团队构建的“南海立体观测网”,获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成为经略南海的科技利器。
截至目前,科技城已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3853名,设立院士创新平台10个,获评省级人才团队32支。这一人才集聚效应,充分印证了科技城“以事业吸引人才、以平台成就人才、以服务留住人才”的发展理念。
悉心育才
产教融合锻造生力军
“在这里,实验室与田间地头只有一步之遥。”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研究人员刘波的科研日记里,记录着他在南繁基地的实践点滴。近年来,科技城创新大共享+小学院育才模式,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8所高校合作,累计培养研究生8318人,构建起学生共育、平台共享、管理共商、项目共研、设备共建的“五共融汇”教学体系。
定期举办的“种农课堂”总是座无虚席。针对南繁用工荒问题,科技城创办三亚市珠崖毓才院,开展6期种农培训,培养300余名专业技能人才。“以前我们凭经验种地,现在学会了科学方法。”参训学员王悦说。这种技能培训+认证管理+政策扶持+推送上岗四位一体的培育机制,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人才发展部工作人员杨帆介绍:“我们实行差异化培养路径,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对青年科研人才推行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和产业导师;对技能人才强化实操训练,开展订单式培养;对管理人才注重综合素养提升,邀请钱前院士、李玫瑾教授等名家授课。这种精准化培养模式,让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实施人才引育前置化机制,联合高等院校、职业技校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建设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通过“实习补贴”“就业奖励”等政策支持举措,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本领,为企业提前锁定合适人选。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供给。
精心用才
创新创业激活新动能
“从创意想法到最终实现,科技城给了我们全程护航。”深海装备产业园入驻初创企业负责人符裕浩说。科技城立足两大战略领域的技术攻关需求,打造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23个双创平台已孵化项目百余个。科技城不仅提供最高24个月的场地租金减免,还组建了由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组成的创业导师团队,为人才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
用才之道,贵在激发创新活力。科技城建设用友产业园、招商科创广场等创新创业载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研团队答题、市场验题的成果转化机制。符裕浩表示:“我们的技术能够快速转化,得益于园区的产业生态。”2025年上半年,园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68亿元,同比增长427%,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在国际化用才方面,科技城紧抓自贸港机遇,挂牌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承办“春晖杯”等国际赛事。“外籍人才服务外籍人才”的创新模式,让国际团队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位外籍创业者评价:“这里既有自贸港政策优势,又有国际化专业服务支持。”
以实绩为导向,科技城建立“人才贡献度”评价体系,从科研产出、成果转化等维度量化人才贡献,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诚心留才
宜居宜业打造幸福圈
周末的科技城人才公寓里,年轻的科研人员周永刚正带着孩子在小区的国际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从家到幼儿园只要5分钟,解决了我们最大的后顾之忧。”她笑着说。园区构建的实习公寓+人才公寓+安居房+商品房多元化住房体系,配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设立分院,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
在服务方面,科技城设立国际人才工作站,为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开发“我爱崖州湾APP”,集成132项审批服务实现“指尖办理”。制作中英俄三语服务指南,设立综合服务窗口,提供出入境、社保等一站式服务。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人才办事省心又省力。
留才重在留心。科技城通过举办ITCC国际人才交流活动、组建首支国际人才志愿服务队等方式,增强人才归属感。来自巴基斯坦的农业专家瓦西姆表示:“这里的工作氛围和生活环境让我决定长期定居。”数据显示,科技城连续三年稳定维持800人以上的年增长规模,形成了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推出“城小二人才服务专班”机制,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同时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各类问题及时解决。管家式服务,让人才真正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科技城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和深海科技创新高地。正如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温竹所说:“我们将继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多智慧。”
来源:自贸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