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字处理与智能辅助工具成了我们日常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每当在文档里敲下“因材适教”这四个字时,那些先进的AI写作助手(包括头条)总会立刻跳出提示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醒我“适”是个错别字,应将其改为“施”,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因材施教
“因材适教”比“因材施教”更适合作为教育的原则
仁和学习共同体.家学唐
对话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文字处理与智能辅助工具成了我们日常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每当在文档里敲下“因材适教”这四个字时,那些先进的AI写作助手(包括头条)总会立刻跳出提示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醒我“适”是个错别字,应将其改为“施”,变成大家耳熟能详的“因材施教”。这些AI系统如同严谨的文字检察官,依据着既定的语言规范和庞大的语料库,试图纠正它们认为的错误。但这看似平常的纠错提示,却如同一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陷入了对这两个词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也让我不禁想起了仁和微校大门前那副寓意深刻的门联。“因材适教”作为仁和微校的教育原则,在教育领域里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承载着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就像有的家长会疑惑,自己孩子在传统学校里表现平平,但在仁和微校却展现出了别样的活力和潜力,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而教育同行们则会探讨,仁和微校这种独特的教育模式能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和应用。
鉴于大家如此多的疑问和对教育深入探讨的需求,我们决定在今日头条这个拥有广泛受众和强大传播力的平台上,特别开启一个短系列分享。我希望通过这个系列,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深入论述“因材适教”这一理念。在这个系列中,我会结合仁和微校的实际案例,以及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为大家剖析“因材适教”的内涵、优势和实践方法。
在教育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因材施教”这一理念早已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在教育的天空,深入人心。它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论语·先进篇》,宋代大儒朱熹总结“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育的方法提炼成了这一经典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强调的是,教育者要敏锐地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他们的性格、兴趣、能力、学习速度等方面,然后根据这些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一教育理念和原则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为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且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的变革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如同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所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因材施教”虽然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地是基于现有的学生特点和已知的教育模式,由教师单方面采取措施来进行调整。而“因材适教”则更强调教育使教学双方相互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如果教育仅仅停留在“因材施教”的层面,按照学生现有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培养,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无法适应新的技术和职业需求。而“因材适教”则鼓励教育者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与学生一同学习新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共同提升。
“因材施教” 的核心在 “施”,强调教师作为主导者,根据学生差异 “施加” 教育;而 “因材适教” 的关键在 “适”,讲究让教育方式主动 “适配” 学生的特质 —— 看似一字之差,却是教育主体的根本转向。
“因材施教” 容易陷入 “补短板” 的误区,而 “因材适教” 更注重 “扬长处”—— 让语言型孩子通过演讲学历史,让空间型孩子通过画图学几何,让运动型孩子通过户外探索学生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配的教育中找到自信。让教育适配孩子学习接受习惯,而非让孩子迁就教育形式。
教学双方通过“适教”每个学生也要适应老师各种情况,特别是教学的特点,才可能发挥出双发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所以,“因材施教”比“因材适教”是更符合教育本身的教育原则。
来源:家学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