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元代的雄浑奔放,到明代的温润雅致,再到清代的富丽堂皇,元青花、成化斗彩和珐琅彩,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三座巅峰。它们不仅在美学上各领风骚,更在工艺细节上藏着无数秘密。其中,彩料调制时使用的"油",就是一个贯穿数百年的谜题:这三种油的来源是哪里?都是进口的吗?它
从元代的雄浑奔放,到明代的温润雅致,再到清代的富丽堂皇,元青花、成化斗彩和珐琅彩,无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三座巅峰。它们不仅在美学上各领风骚,更在工艺细节上藏着无数秘密。其中,彩料调制时使用的"油",就是一个贯穿数百年的谜题:这三种油的来源是哪里?都是进口的吗?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联?
元青花:来自西域的"神秘干性油"
元青花的钴料,尤其是顶级的"苏麻离青",在绘制前会用油料调和,这已被科学检测和文献记载所证实。这种油的作用是防止颜料晕散,让线条挺拔有力。
但它究竟是什么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它很可能是一种干性植物油,如亚麻籽油或核桃油。这些油在空气中能慢慢氧化固化,帮助钴料牢牢附着在坯体上,当然不排除是芸香油,以后可以进行实验性烧造。
至于来源,虽然不能完全排除进口的可能,但更倾向于是本土产物。元代疆域辽阔,与中亚、西亚交流频繁,这些油料的制作技术或原料可能从中亚传入,但在国内进行了本土化生产。毕竟元青花产量巨大,若全依赖进口,成本和供应稳定性都难以保证。
成化斗彩:御用的"西域贡品"乳香油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御窑厂在矾红彩料中加入了乳香油作为黏合剂。这种油让彩料细腻温润,发色自然。
根据明代文献记载,乳香油被明确称为"西域所贡",也就是说,它是从西域地区进贡而来的奢侈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成化斗彩如此珍贵——连调和颜料的油都是进口的稀罕物。
乳香油来自特定植物种子,常温下呈半凝固状态,类似凡士林。它的特性是凝结点低,在低温下就能挥发,非常适合作为二次低温烧制的彩料黏合剂。
珐琅彩:中西合璧的"芸香油"
时间来到清代康熙年间,珐琅彩横空出世。这种受西方油画影响的新工艺,在彩料调制上同样用到了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芸香油。
芸香油由芸香草蒸馏提取而成,这种植物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广泛分布,所以它是本土产物。有趣的是,有观点认为,芸香油就是现代陶瓷工艺中所说的"乳香油",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这说明,清代工匠在借鉴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良本土材料,最终找到了芸香油这种理想的调和剂。
三者关联:技术的传承与演进
那么,这三种油之间有关联吗?答案是肯定的,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中油料使用技术的传承与演进。
技术理念的延续:从元青花到珐琅彩,工匠们始终在寻找一种能让彩料更好附着、发色更理想的调和剂。用油来调和颜料,是为了克服水调或胶调的缺点,这一核心需求贯穿始终。
材料的本土化探索:元青花可能使用了源自中亚的干性油技术,但在国内生产;成化斗彩依赖进口乳香油,体现了明代初期对西域物产的依赖;到了清代珐琅彩,工匠们成功将本土的芸香油应用于新工艺,标志着材料技术的成熟和本土化。
名称的演变:"乳香油"这个名称在不同时期可能指代不同物质。成化时期特指西域进口的油,而清代的芸香油因其特性相似,也被后人称为乳香油。这可能是一种技术传承中的名称混淆,也可能是材料迭代的体现。
说到底,这三种油不仅是古瓷彩料的"黏合剂",更是时代技术、贸易交流和审美追求的缩影。从依赖进口到本土创新,从单一用途到多元发展,每一种油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跨越数百年的工匠智慧。
来源:重锤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