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人生之境,差序在觉解;觉解之浅深,定境界之崇卑。自然境界者,逐本能、循习惯,行而不知其故,如草木向阳、鸟兽觅食,无 “我” 之自觉,更无宇宙之思;功利境界者,察己之欲、谋己之利,知其然却未深究其所以然,如商贾逐利、士人求名,囿于个体之私,未脱利害之困;道德境
哲学的觉解
夫人生之境,差序在觉解;觉解之浅深,定境界之崇卑。自然境界者,逐本能、循习惯,行而不知其故,如草木向阳、鸟兽觅食,无 “我” 之自觉,更无宇宙之思;功利境界者,察己之欲、谋己之利,知其然却未深究其所以然,如商贾逐利、士人求名,囿于个体之私,未脱利害之困;道德境界者,明社会之理、守人伦之义,知所以然却未及宇宙之全,如君子行仁、贤者践义,系于社群之责,未超人我之界。唯天地境界,为人生之极境,其枢机非他,乃 “哲学的觉解”—— 非恃天资之聪慧,非凭境遇之侥幸,乃循哲学之途,对宇宙人生作根本之思、切实之行,渐次破个体之限,达精神之融通。而 “自同于大全”,非刻意攀求之玄境,乃此觉解日深后的自然归趣也。
哲学的觉解,首在 “知天”—— 明 “大全” 之真义,辨人在宇宙之位置。此 “大全”,非天文家所观之星辰罗列、地理家所察之山河经纬,乃逻辑上 “一切有” 之总括:涵 “真际”(理之世界,如方之理、圆之理、人之理)与 “实际”(物之世界,如方桌、圆镜、具体之人)。常人多以 “我” 为中心,视自身为独立于万物的 “主体”,视天地万物为可利用、可应对的 “客体”,此乃 “分别心” 之蔽,源于对 “大全” 的无知。哲学的觉解,即破此蔽:使人觉悟 “我” 非孤立之存在 ——“我” 之身体,虽为实际中之个体,有生有灭;“我” 所依照之 “人之理”,却属真际中之大全,无始无终。“我” 的存在,非大全之外的 “异物”,乃大全流行(道体)中的一环;“我” 的行动,非仅关涉个体之命运,更系于大全之生生。如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非知天之威权可畏,乃知自身在大全中的分位,知所当为的根本方向 —— 此 “知”,非科学之实证知识,乃哲学之思辨觉悟,为觉解之起点。
哲学的觉解,次在 “穷理尽性”—— 将 “知天” 之悟,转化为精神之自觉,使 “我” 之思与行,皆契于大全之理。“穷理” 者,非仅究一事一物之理(如 “水之理在润下”“火之理在炎上”),乃究宇宙万物共循之理,尤其究 “人之理” 的本质:人之异于禽兽,不在饮食、繁衍之生物本能,而在 “理性” 与 “超越性”—— 能觉悟自身与大全的关联,能践行大全所要求之责。故穷理至深,便知 “仁” 非仅人际之德,乃 “爱大全中之同胞”;“义” 非仅社会之则,乃 “助大全之流行”;“礼” 非仅形式之仪,乃 “顺大全之秩序”。此时,觉解已超道德境界的 “为社会尽义务”,升华为 “为宇宙尽责任”—— 行仁,非因 “社会需仁”,乃因 “大全之理本含仁”;践义,非因 “他人赞义”,乃因 “大全之行需义”。
“尽性” 者,非求超凡脱俗之举(如遁世归隐、苦行修炼),乃尽 “人之理” 赋予的潜能,将穷理之悟落于日常。农夫耕作,若尽性,便不视耕作为 “谋衣食”(功利境界)或 “益乡邻”(道德境界),而视其为 “养大全之万物,成宇宙生生之理”—— 挥锄播种,是助草木循其理;灌溉施肥,是辅大地尽其性。学者著书,若尽性,便不视著作为 “博声名”(功利境界)或 “传学问”(道德境界),而视其为 “明大全之理,启世人觉解”—— 一字一句,是阐真际之奥;一章一节,是引众生向道。穷理是 “知其理”,尽性是 “行其理”,知行相融,觉解便在日用中渐深,如春雨润田,不见其迹,却使禾苗日长。
“自同于大全”,正是此觉解深化后的自然结果 —— 非刻意追求 “合一”,乃觉解至极处的 “自同”。当觉解足以使人彻悟:“我” 之精神,与大全之理无别;“我” 之行动,与大全之行同步。此时,“我” 的个体意识未消,却不再以 “我” 为限 —— 见草木凋零,不唯伤 “我” 之所见,更知其为大全生生不息之常;遇人生困厄,不独忧 “我” 之遭遇,更知其为大全流行必有之节。达此境者,行事不违理,却非刻意循理;心怀大全,却非刻意念及大全。如孔子 “从心所欲不逾矩”,非因约束而守矩,乃因觉解已化为本能,一言一行皆合大全之理;如张载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非因刻意博爱,乃因觉解已融于胸怀,视万物为一体、视万民为一家。
此即 “极高明而道中庸”:身在庸常事务中,心在大全境界里。无需登仙羽化,无需遁迹山林,日常饮食、往来应对,皆是 “自同于大全” 的体现。冯友兰先生著 “贞元六书”,立 “新理学” 体系,非为玩索概念、炫耀思辨,乃为指引世人:哲学的觉解,非圣贤之专利,乃人人可勉力企及之路。只需对宇宙人生多一分思考,对日常行事多一分觉悟,渐次破个体之执,融于大全之理,待觉解至深,“自同于大全” 便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至。
盖哲学的觉解,是天地境界的 “因”;自同于大全,是哲学觉解的 “果”。此果非外在赋予,乃精神自足;非神秘体验,乃哲学必然。是为中国哲学 “内圣” 之核心,亦为人生境界的终极归趣也。
来源:水水水还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