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 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约占肺癌总数的13-15%。近年来,SCLC的治疗策略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于2025年相继发布了《SCLC临床实践指南》2026年第一版(v1.2026) 和第二版(v2.2026
全新治疗策略、精细化评估标准、个体化治疗选择
整理 | 药聊斋小细胞肺癌(SCLC) 是肺癌中侵袭性最强的亚型,约占肺癌总数的13-15%。近年来,SCLC的治疗策略正在经历重大变革。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于2025年相继发布了《SCLC临床实践指南》2026年第一版(v1.2026) 和第二版(v2.2026),对SCLC的诊疗标准进行了多方位优化。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系统解析两版指南的更新内容:v1.2026更新要点、v2.2026更新要点以及两版共同更新内容,以期帮助肿瘤科医生快速掌握最新指南精髓,为临床实践提供权威依据。
病理诊断标准进一步完善
更新前:分子检测在SCLC中的应用场景缺乏明确界定。
更新后:明确推荐对以下患者进行全面分子谱分析(包括血液和组织检测),不吸烟或轻度吸烟(
临床意义:这一更新强调了对特殊人群进行分子检测的重要性,为潜在靶向治疗和临床试验机会提供依据。
更新后:明确推荐调强放疗(IMRT) 优于三维适形放疗(3D-CRT),基于其在同步放化疗中具有更低的毒性反应。
临床意义:为放疗科室提供了更明确的技术选择指导,有助于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治疗相关副作用。
3
手术适应证更加精准
更新前:手术适应证描述相对模糊。
更新后:明确限定最可能从手术中获益的患者为:临床分期为I-IIA期(T1-2, N0, M0),且需通过侵入性纵隔分期(如EBUS)确认淋巴结确为阴性后;已完成标准分期评估(包括胸部CT、上腹部CT、脑成像、FDG-PET/CT成像和淋巴结分期)。
临床意义: 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治疗,确保手术仅应用于真正可能获益的患者群体。
副肿瘤综合征管理优化
更新前:对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EMS)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不够具体。
更新后:推荐在神经科医生会诊下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建议检测PQ型和N型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抗体;考虑使用氨法吡啶(amifampridine)进行治疗。
临床意义:为这一罕见但重要的副肿瘤综合征提供了更明确的诊断和治疗路径。
广泛期SCLC维持治疗新方案
更新前:广泛期SCLC的标准维持治疗仅为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单药治疗。
更新后:在特定人群中加入芦比替定(lurbinectedin)与阿替利珠单抗联用的联合维持治疗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诱导治疗: 卡铂AUC 5(根据患者肾功能计算出的目标曲线下面积为5的卡铂剂量,第1天)+依托泊苷(100 mg/m²,第1-3天)+阿替利珠单抗(1200 mg,第1天),每21天为一周期,共4周期;
维持治疗:芦比替定(3.2 mg/m²)+阿替利珠单抗(1200mg,第1天),每21天一次。
适用人群:完成4周期诱导化疗免疫治疗后至少达到疾病稳定(SD);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0-1;无脑转移病史。
临床意义与依据:该更新基于2025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IMforte III期随机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在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基础上加用芦比替定,可显著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这为符合条件的广泛期SCLC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维持治疗选择。
IMforte研究纳入超过500例一线治疗达到疾病控制(CR+PR+SD)的广泛期SCLC患者,随机分为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组与阿替利珠单抗单药组。联合组中位PFS达到6.2个月,显著优于单药组的4.5个月(HR=0.68, P
后续治疗策略更加灵活
更新前:严格依据化疗间隔(CTFI)指导后续治疗选择:CTFI > 6个月:考虑复用原方案或类似铂类方案;CTFI 3-6个月:可考虑复用原方案。
更新后:取消CTFI的严格分层,将后续治疗方案按照药物类别和字母顺序重新组织,强调临床判断和个体化选择。
临床意义:这一改变更符合临床实际,允许医生根据患者整体情况而不仅仅是时间因素来制定治疗决策,提高了治疗的灵活性。临床医生现在可以综合考虑患者既往治疗反应、毒性耐受情况、肿瘤负荷变化、症状控制需求以及患者偏好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这一更新特别有利于那些CTFI虽短但仍可能从特定药物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如那些因非疾病进展原因暂停治疗的患者。
031
影像评估原则精细化
更新前: 治疗反应评估的推荐相对笼统,缺乏不同治疗场景下的具体指导。
更新后: 细化了不同治疗模式下的影像评估时机和方式。
辅助治疗期间:不建议在辅助治疗期间重复影像评估;推荐仅在完成辅助治疗后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胸腹盆增强CT和增强脑MRI(首选)或增强脑CT。
初始放化疗期间:同步放化疗:建议治疗结束后评估;序贯治疗:建议每2周期化疗后评估。
广泛期患者脑转移监测:若先行系统治疗,建议每2周期复查脑MRI(首选)或增强CT,直至开始脑放疗或直至系统治疗完成(以先发生者为准)。
临床意义:明确了评估时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同时确保在关键时间点进行有效评估。
分子检测推荐更加明确
两版指南都强调了对特定人群进行分子检测的重要性:不吸烟或轻度吸烟的广泛期/复发SCLC患者;有远期吸烟史的患者;存在诊断或治疗困境的患者;复发时尚未进行过分子检测的患者。
临床意义: 为寻找潜在靶向治疗机会和临床试验入选提供依据,推动SCLC的精准治疗进程。
04基于NCCN指南v1.2026和v2.2026的更新,临床医生在SCLC的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诊断阶段:对符合特殊人群特征的患者,积极推荐分子检测,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2.治疗决策:广泛期一线治疗:对符合条件(诱导治疗后至少达到疾病稳定、ECOG 0-1、无脑转移史)的患者,可考虑阿替利珠单抗+芦比替定双药维持方案后续治疗:摆脱CTFI束缚,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药物可及性和临床经验灵活选择治疗方案。
3.疗效评估:严格遵循分场景评估时机,不提前、不遗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4.技术支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调强放疗技术,以降低治疗毒性。
05总结与展望NCCN SCLC指南2026年两版的发布,标志着SCLC治疗进入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时代。v1.2026在诊断标准、治疗技术和支持治疗方面进行了细化,而v2.2026则在广泛期维持治疗和后续治疗策略方面带来了重要变革。
特别是免疫联合新型化疗药物的维持策略,为广泛期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然而,SCLC仍然是肺癌治疗的难点,鼓励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始终是指南的重要推荐。
作为临床医生,应当及时学习指南更新内容,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最先进、最合适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1.2026.
[2]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2.2026.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