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郧阳经验获国家级权威认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1 17:33 1

摘要:在鄂豫陕三省交界的群山之间,十堰市郧阳区3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3万群众散落居住在山间村湾 —— 这样的地理与人口分布特点,曾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面临“阵地难覆盖、活动难触达、资源难统筹”的现实挑战。即便已实现三级阵地网络全覆盖,基层仍存在活动流于形式、质效不

近日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

《农家书屋》杂志重磅刊登了郧阳区

《“流动实践站”破解山区文明实践难题》

专题文章

全文如下

十堰市郧阳区:“流动实践站”

破解山区文明实践难题

在鄂豫陕三省交界的群山之间,十堰市郧阳区38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3万群众散落居住在山间村湾 —— 这样的地理与人口分布特点,曾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面临“阵地难覆盖、活动难触达、资源难统筹”的现实挑战。即便已实现三级阵地网络全覆盖,基层仍存在活动流于形式、质效不高、群众参与意愿不强等问题,如何让文明实践阵地从“建起来”向“用起来、活起来”跨越,成为郧阳区亟待破解的课题。

在十堰市郧阳区南化塘镇文明实践活动现场,群众热情极高。

2022年底以来,十堰市郧阳区以“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核心理念,打破“阵地固定化、资源碎片化、服务单一化”的传统模式,创新打造“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下简称“流动实践站”)。通过区文明实践中心统筹,横向整合区直部门力量,纵向贯通县乡村三级资源,面上联动社会各界参与,让阵地“动”起来、资源“活”起来、服务“沉”下去,不仅激活了基层文明实践的内生动力,更交出了一份从阵地建得好不好到作用发挥优不优的“后半篇文章”,让文明实践的星火在秦巴山乡渐成燎原之势。

创新破局

以 “流动” 理念激活文明实践资源活水

面对基层文明实践“疲于应付、质效不彰”的现状,郧阳区从资源整合、内容设计、品牌培育等维度发力,让“流动实践站”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

全域整合资源,破解“力量单薄”困境。“流动实践站” 打破部门、地域壁垒,通过阵地、队伍、活动、项目“全要素流动”,实现“整站式”服务下沉。活动中,各单位“各端一盘菜、共办一桌餐”,形成城乡联动、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已有19个乡镇、29个区直单位的96支志愿服务队伍、700余名志愿者参与,常态开展120个志愿服务项目,让分散的“微光”聚成服务群众的“火炬”。

在十堰市郧阳区胡家营镇文明实践活动现场,志愿者向群众介绍科学施肥知识,并发放农资。

紧扣主线设计,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流动实践站”以“文艺聚人气、宣讲传思想、服务暖民心”为核心,将活动分为文艺演出、理论微宣讲、志愿服务三大板块。其中,理论宣讲创新推出“1+4”模式:“1”即锚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根本目标,“4”即设置“专家讲政策、书记谈发展、模范说故事、群众答问题”四个环节。区委理论宣讲团专家解读理论要点,乡镇党委书记结合本地实际谈落实,道德模范分享践行文明的亲身经历,再通过知识问答与群众互动,让“书面语”变成“家常话”,让理论宣讲从“照本宣科”变为“共情共鸣”。

聚焦群众喜好,打造“接地气”的文艺精品。为避免文艺节目“自说自话”,“流动实践站”建立动态节目库:通过线下比赛筛选节目,随机邀请群众当评委,根据口碑好坏调整节目清单,优质节目在全区“流动展演”。这一机制激发了基层创作热情,截至目前,全区已编创涵盖党的二十大精神、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主题的文艺节目100余个,其中70余个由群众自创自演,还挖掘出360余名民间文化人才,让节目既有“时代味”,更有“乡土气”。

坚持“引带结合”,推动文明实践“遍地开花”。“流动实践站”不搞“包办替代”,而是以“轻装上阵”的姿态带动基层: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增加基层负担;同时明确乡镇“五项任务”—— 组织群众、自编节目、同步服务、书记宣讲、推荐模范,让基层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在区级示范带动下,各乡镇纷纷打造镇级“流动实践站”,通过“搭伙办活动、结伴送服务、互助补短板”的方式,让“流动”的触角延伸到村湾角落,实现“人人能参与、村村愿承办”。

服务中心大局,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提升”。“流动实践站”活动紧扣中央、省、市最新决策部署灵活调整内容:中央强调乡村振兴,就编排相关主题节目;聚焦生态环保,就开展环保知识宣讲与志愿服务。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引导群众践行科学理论,又助推基层治理,让文明实践成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以乡风文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矩阵效应

文明实践活水润泽秦巴山乡

“流动实践站”通过“六大特点”破解“五大难题”,以“加减乘除”工作法激活效能,最终形成“治理共同体”,让文明实践真正扎根基层。

“流动实践站”具有整合资源壮大实力、有序流动拓展阵地、文艺演出传播理论、节目创新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拉近群众、文明实践凝聚人心等六大显著特点。有效破解了五大难题,即:整合性解决了文明实践资源匮乏、力量单薄的难题;流动性解决了阵地固定狭小、影响力弱化的难题;实践性解决了活动内容单一、吸引力不强的难题;群众性解决了距离群众远、参与度认可度不高的难题;有效性解决了宣讲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难题。

在十堰市郧阳区刘洞镇文明实践活动现场,群众挥舞国旗,爱国氛围热烈。

加减乘除激活服务效能。在活动人气上做“加”法,提前发布活动预告,通过村广播、微信群组织动员群众,让活动从“被动等”变为“主动来”;在活动成本上做“减”法,坚持“花小钱办大事”,不搞铺张浪费,让活动能常态长效开展;在活动影响力上做“乘”法,邀请乡贤能人、文化名人参与,联动县区等优质资源互动,通过短视频、直播扩大传播,让影响力“倍增”;在活动形式上做“除”法,摒弃“花拳绣腿”,不搞“拍照打卡”,让活动简洁朴实打动群众,以“实在服务”赢得认可。

激活带动形成“治理共同体”。“流动实践站”不仅是文明传播的平台,更是部门联动的“桥梁”。政协、教育、司法、卫生、邮政等有关部门通过活动“搭台”,将政策宣传、免费体检、法律咨询、图书配送等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既展示了部门工作成效,又推动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构建,实现“一家牵头、多方出力、群众受益”。

“流动实践站”成为中西部农村文明实践样板

2023年以来,郧阳区已举办区级“流动实践站”活动19场,带动各级乡镇开展活动15场、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60余场,服务群众超过30余万人次,赢得热烈社会反响。黄石市、襄阳市谷城县,以及河南省淅川县、陕西省山阳县等兄弟县市纷纷前来交流,让“流动实践站”成为中西部农村文明实践的“响亮品牌”。

在十堰市郧阳区白浪镇文明实践活动现场,志愿者向群众宣讲反电诈知识。

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各级认可。2025年3月,十堰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下发通知推广其经验;新华社、“学习强国”、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充分彰显了 “流动实践站” 的实践价值与示范意义。

从秦巴山乡的“零星探索”到辐射周边的“品牌样板”,郧阳区“流动实践站”用“流动”的文明,浇筑起群众身边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农村地区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郧阳方案”。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