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个多世纪,成为清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俄之间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这便是享有盛誉的“万里茶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万里茶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商路样本”
文
/
倪玉平
武夷一叶茶,香飘千万里。
17
世纪中后期,一条茶叶贸易商道自福建北部山区蜿蜒,徐徐铺展
1.4
万余公里,沿线覆盖
200
多个城镇,横跨亚欧大陆,持续繁荣
2
个多世纪,成为清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中俄之间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跨洲商贸路线。这便是享有盛誉的“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起自福建崇安(今武夷山),途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及内蒙古等地,向北进入北疆草原后从伊林(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市)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穿越蒙古沙漠戈壁后经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再继续向北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然后由东向西延伸,依次经过十几个主要城市,最终到达圣彼得堡,影响至深至远。
食不可一日无茶
万里茶道的开辟与长期存在,源于茶道沿线各族民众对茶叶的高度依赖与巨大消费需求。中国所产茶叶种类繁多,尤以红茶和黑茶压制成的砖茶最受欢迎。这是因为发酵茶促进消化,对以食肉为主的草原各族同胞非常适用;此外,茶饼、茶砖保质期长,便于运输,水陆装卸都比较方便。清初,商道上的茶叶基本源自福建武夷山,后扩展至湖北、湖南等地。
“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明清以来,饮茶成为北疆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草原人非常重视茶饮,将每年七月当作采茶月,部分地区还会举行名为“会年茶”的宴会,甚至将在逝者头下枕茶叶作为一种丧葬习俗。由于茶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得茶叶尤其是砖茶在贸易活动中被赋予了货币的职能。《蒙古志》记载:“蒙古人又往往用小片砖茶以代货币,羊一头约值砖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骆驼十倍之。行人入其境,辄购砖茶以济银两所不通。”可见,茶叶是万里茶道上受到普遍欢迎的等价替代品。
茶叶对于俄国社会也极为重要。早期中俄贸易中,中国向俄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棉纺织品等为主,而从俄国输入的商品以毛皮、布料、皮革、金属、牲口等为主。中国茶输出到俄国的最早时间大约在明崇祯年间,被作为礼物由使者从中国带回圣彼得堡后,沙皇命人将茶沏好分享给大臣。由此,饮茶之风在俄国贵族阶层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慢慢扩散至整个社会。
《外贝加尔边区纪行》一书中这样描述
17
、
18
世纪时茶叶对远东地区居民的重要性:“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爱好喝茶的人能喝十至十五杯,不论你走到哪家去,必定用茶款待你。”无疑,茶叶成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主要商品,并逐渐占据首要地位。
同样,我国内地民众也需要来自北疆地区的物产,各地区各民族始终保持着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往来。清代,张家口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税收关卡,秦武域《闻见瓣香录》载:“南北交易之所,凡内地之牛马驼羊多取给于此。贾多山右人,率出口以茶布兑换而归。又有直往恰克图地方交易者,所货物多紫貂、猞猁、银针、海貂、海骝、银鼠、灰鼠诸皮以及哈喇明镜、阿敦绸等物。”《朔方备乘》则记载:“其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由张家口贩运烟、茶、缎、布、杂货前往,易换各色皮张、毡片等物。”正因为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彼此需要、互通有无,使得张家口等地的贸易日渐发达、税课丰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榷关。
草原经济发展之“推手”
清代,尤其是随着康熙帝举行多伦会盟、平定准噶尔,长城两边进一步呈现和平稳定的局面,民族交融持续推进。康熙帝认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这一施政方略,有效促进了北疆草原上商业活动的繁荣,也便利了中国通往沙俄等地的商贸往来。
万里茶道曾经主要是山西人谋生、致富的重要依托。山西素有“八分山丘二分田”之说,通过走西口到北疆地区做生意,成为当时很多山西人的选择。他们根据牧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以车载杂货,用茶叶、绸布、烟、酒、金属器皿及工具等换取各类牧畜、毛皮、药材等。年复一年的辛勤商贸,既满足了草原各民族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晋商迅速崛起的大好机遇。
对于旅蒙商,清政府发给专利特许证“龙票”以资凭证。作为晋商代表的大盛魁,主要经营茶叶贸易、银票信贷和牲畜买卖三大类,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两万峰,遂有“一个大盛魁,半座归化城”之誉,雄厚实力可见一斑。每年,大盛魁运往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的“三九砖茶”近
4000
箱(每箱
39
块),价值超五万两白银。纵观之,大盛魁经商足迹遍及如今的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雄踞塞外三百载,横跨欧亚九千里”,是万里茶道上名副其实的“华商旗舰店”。
清乾隆时期,万里茶道逐渐走向鼎盛。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年),朝廷下令恰克图章京管理商人,将商人的货品分成八项:䌷缎、布、绒线、砖茶叶等粗茶、烟、砂糖、干果、瓷器。其中,砖茶是商人携带最多的物品。《蒙古志·贸易》载:“砖茶出口初甚鲜少,后渐繁盛。以值价计之,乾隆二十年(
1755
年)岁出四万八千四十八贯,至嘉庆年间增至二十二万八千四百九十九贯”,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砖茶贸易的繁荣发展景象。
19
世纪
20
年代,万里茶道上的茶叶贸易达到顶峰。
1828
年,朝廷下诏宣称:“向来卡外如霍罕(即浩罕)诸回部多食杂茶、细茶”,“其大茶、斤茶,安集延外夷向不兴贩,亦系北商运卖,便于兵民,嗣后准其贩运”。甚至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砖茶输俄量仍在持续增加,贸易额同样增长迅速。
万里茶道的繁荣,也促进了许多边境城镇的兴起和商业发展,如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多伦、包头、海拉尔、张家口以及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归化城始建于明隆庆六年(
1572
年),明万历三年(
1575
年)建成后获赐名“归化”,是一个典型的各民族交融共居的商业城市。清康熙年间,归化城有买卖马匹和牲畜设立记档之例,但尚无商业贸易税。后因当地人种烟叶、杂粮,制造油、烟、酒等,渐成行市,并最终成为北疆草原地区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在此过程中,万里茶道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文化交融之纽带
万里茶道既是联通农耕地区与草原游牧地区的商贸路线,也是连接中、蒙、俄三国的重要通道。经济上长期的相互依存,往往会带来彼此情感相亲、文化相通。凭借这条商道,汉、蒙古、满、回等各民族长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深化了中华文化内涵,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旅蒙商精于商业营销,尤其注意当地牧民对商品的特殊需求。为开展商贸,他们努力学习蒙古语,还入乡随俗,行商时常用自己学习掌握的中医疗法为牧民医治病患,加深了彼此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认同感也日益增强。故而,清代有诗云“圣主恩泽驾七巡,游居屡沐翠华春。几多父老壶浆惠,不动沙场战马尘。色目竞夸蒙古集,珍奇远至恰图阵。自从一统无中外,稳睡华夷百万民。”万里茶道对维护清代边疆稳固、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
当我国南方的茶叶、棉布、瓷器、药材、丝绸等遍及草原之时,天南海北之人也纷纷前往北疆各城镇,他们从事运输、旅店、建筑、食品、缝纫等行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正如清代诗人王循所述:“穹庐已绝单于域,牧地犹称土默川。小部梨园同上国,千家闹市入丰年。”人文鼎盛的归化城,其繁华程度更是不亚于中原,成为当时万里茶道沿线欣欣向荣景象的缩影。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民族的商人、手工匠人、民间艺术家们相汇于大草原,不同的文化、艺术、技艺得以相互切磋、交流互鉴。沿着这条商道,北疆草原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风格传播到中原地区,中原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也逐渐深入北疆各族儿女日常生活中。经年累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
万里茶道还是思想与文明的交流互鉴通道,联通着中国农耕文明、草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马克思在其《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介绍道:“从那里茶叶继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边上的张家口,距离约
252
俄里,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
1282
俄里到达恰克图。茶叶从福建省运抵恰克图,根据不同情况需要
2-3
个月之久。大家知道,位于俄国边界上的恰克图和买卖城是茶叶商队贸易的中心。”就这样,万里茶道牢牢地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有机联系在了一起,见证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美国学者艾梅霞也在其著作《茶叶之路》中写道,万里茶道的“载体是茶叶,它在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中意义深远重大,又可以用来追踪一个大陆上人们生活的轨迹”。在他看来,万里茶道直接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变化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近代以来万里茶道逐渐走向衰落。但是,它留给世界的财富是无比珍贵的,承载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与未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3
年,为致力复兴这条万里古道,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
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万里茶道一定会重新焕发新活力,创造新通途,书写新传奇!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责编
/
龙慧蕊)
来源
:
文化宣传处
初审:
谷伟
复审:
终审:
李志友
复核:
李志友
制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地方语言文字研究应用中心(内蒙古民族团结杂志社)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