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河流丨霍河(竹山县城关镇段)绘就水清岸绿人和新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1 17:33 1

摘要:清晨,晨露微熹,薄雾如纱笼罩着霍河小田沟段河面。53岁的护水员周幸福利落地解开巡逻船的缆绳,轻身跃上船头,发动马达,向河流深处驶去。

白鹭翩跹掠碧水

茶香漫山绕河湾

霍河竹山县城关镇段全长7公里

35平方公里流域满是生机

近年来

该河段以文明河流建设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相融合

环境整治与文化浸润相结合

积极培育文明乡风

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治理成效

“水陆双巡” 守护一河澄澈

清晨,晨露微熹,薄雾如纱笼罩着霍河小田沟段河面。53岁的护水员周幸福利落地解开巡逻船的缆绳,轻身跃上船头,发动马达,向河流深处驶去。

船身缓缓推开碧波,漾起圈圈涟漪,惊扰了芦苇丛中栖息的几只白鹭。它们扑棱着翅膀掠过河面,留下几声清鸣。周幸福将船速放到最缓,俯身捞起河面一片漂浮的梧桐叶。他抬头对记者笑着说:“你瞧这水,晨光一照,河底的石头、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

作为霍河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段的护水员,周幸福一天的工作从“水陆双巡”开始。巡逻船沿7公里城关镇河段缓缓行进,他的目光如炬扫视河面与岸线,不放过任何影响水质的隐患。

“现在,大家护水意识强了,见着垃圾都主动捡。有时我巡到一半,就有村民打招呼:‘周师傅,这段我刚看过,干净着呢!’我这个民间河长都快‘失业’啦!”清理完零散垃圾,周幸福直起腰,目视远方。晨光落在他带笑的脸上,写满了守护家乡的骄傲。

“文明河流”荣誉的背后,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如周幸福这般平凡的守护者——他们早出晚归,顶烈日、迎风雨,以脚步丈量河岸,用双手清洁家园,日复一日织就水清岸绿的生态图景,让霍河焕发新的光彩。

“绣花功夫” 打造无废流域

“看这张图,红色代表污水管网重点监测区,黄色为待整改区,绿色是达标区。”在竹山县水利和湖泊管理局,工作人员指向霍河流域污水管网动态监测图介绍,“一图统揽、三色定位,让每段管网都有‘身份证’。”

为实现河水长清,当地下足“绣花功夫”:5座AO一体化微动力污水处理站落户,142座新(改)建“三格式”化粪池有效解决散居农户污水直排问题。

“以前夏天河边总有味儿,如今沿岸都是青草香。”家住该县城关镇二道坊村的村民李心梅说,改厕后既干净又能沤肥浇菜,“变废为宝,一举两得!”

拆违建、清垃圾、植草木,一场“无废流域”攻坚让霍河焕发新颜。60处临水违建被拆除,20余吨积存垃圾清运出境,19780株林木沿岸扎根,流域植被覆盖率增至85%以上。补齐行道树、治理裸露山、树分田间道、花放房前坡的生态修复策略,使霍河沿线成为“天然氧吧”。

生态好转激活产业潜能。在刘家山村3000亩示范茶园中,太阳能杀虫灯星罗棋布,茶农正精心管护秋茶。“我们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有机肥和地膜控草,茶叶品质上去了,价格也涨了一截。”茶农王德贵言语间洋溢着喜悦。

如今,环库旅游公路沿霍河蜿蜒伸展,“城市书房”“城市阳台”“城市客厅”成为村民休闲新空间。山水茶园徒步、“小手拉大手”护水实践等生态文化活动接连开展,持续提升霍河的吸引力与活力。

上下同心 实现“绿富双赢”

“乡亲们,垃圾分类既能守护绿水青山,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在二道坊村积分兑换超市,村干部手持喇叭向村民讲解积分规则。货架上,洗衣粉、肥皂、食用油等物品摆放整齐,村民们手持积分卡挑选商品。

“上月我捡了20袋垃圾,积了200分,今天来换一桶油。”村民张道财拿着积分卡,高兴地说,“如今村里干净漂亮,大家都愿意动手分拣垃圾,既护环境,又得实惠,双赢!”

为激发村民参与热情,当地镇村干部累计走访农户2500余户,召开群众会2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修订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聘任村级环境监督员……一系列举措渐次落地,让村民从“站着看”转为“动手干”。

“过去村里有事,我们都是‘听安排’,现在干部主动上门问意见,感觉自己是真正的主人。”村民刘德善说。去年村里规划建设“城市客厅”,他提的建议被采纳,如今每次路过,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另一边,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兴田正对着手机屏幕直播:“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霍河岸边的生态茶,醇香回甘、绿色健康……”镜头中,他身后是连绵的翠绿茶园,播撒有机肥、使用太阳能杀虫灯、推行地膜控草等绿色种植技术,让生态茶园释放出丰厚效益。智慧赋能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今,茶叶搭上直播快车,卖遍全国,村民腰包也越来越鼓。”吴兴田表示,下一步将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邀请更多人来做客,亲身感受霍河生态之美。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