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沁源县玉米成熟季节秋雨较多,为秋收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玉米倒伏穗萌、穗腐病发生地块需尽快处理,站秆良好穗腐发生较少地块可以再等等。考虑到轮胎碾压造成土层结构变化和降雨造成粮食霉变风险,根据生产经验整理了一个注意要点,请大家查看。秋季多雨玉米抢收注意要点如下:
今年沁源县玉米成熟季节秋雨较多,为秋收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玉米倒伏穗萌、穗腐病发生地块需尽快处理,站秆良好穗腐发生较少地块可以再等等。考虑到轮胎碾压造成土层结构变化和降雨造成粮食霉变风险,根据生产经验整理了一个注意要点,请大家查看。秋季多雨玉米抢收注意要点如下:
一、抢收时机:提前研判,分批推进
1.优先抢收高风险地块:目前玉米都已经成熟,目前倒伏地块或已出现穗上发芽、穗腐病迹象的地块优先抢收。同时避免土壤长时间饱和后承受更多机具碾压。
2.借晴隙分段作业:密切关注天气预报,抓住降雨间隙、土壤表层稍干爽(表层5-10cm无明显泥浆)的时段突击收获,遵循“排水一块、抢收一块”的原则,避免机具在土壤含水量超饱和(手握成团不散)的泥泞峰值期进地,降低碾压对土层结构的破坏。
二、机具选择与改造:适配湿地,防陷减损+护土
1.优选低碾压机型:优先使用履带式玉米收获机,其接地面积大(约为轮式机型3-5倍),接地压强小(通常<50kPa),能大幅减少对土壤耕层的压实;若无履带机型,可将轮式收获机改造为半履带式(更换三角履带)或加装宽幅驱动轮胎(宽度≥40cm),降低单位面积土壤压力。
2.匹配收获类型:因湿玉米含水率高,优先选用机械摘穗剥皮机型,待果穗水分降至25%以下再脱粒;若需直接收籽粒,需确保含水率达标并调整机具参数减少破碎,避免因机具反复作业增加土壤碾压次数。
3.针对性改造调试:调大拉茎辊间隙(茎秆粗、含水率高时取10-17mm上限),防止堵塞和咬断茎秆,减少机具停滞导致的局部土壤过度压实;改装全胶剥皮辊提升扒皮效果,调大清选风量避免茎叶带水导致霉变;履带机型需根据泥泞程度调紧履带张紧度,增强通过性的同时减少履带对土壤的搓揉。
三、田间准备与作业:规范操作,防陷提效+控压
1.预处理地块障碍与路径规划:提前开挖深沟疏通沟渠,对积水严重地块用排灌设备抽排,降低土壤含水量(目标降至田间持水量80%以下),减少碾压后土壤板结;标记田间水井、树桩等障碍,规划固定作业路径(如沿垄沟或田埂方向),尽量减少机具随意转向、跨行,减少重复碾压区域。
2.铺垫防陷护土通道:对特别泥泞的地块,可就地铺设玉米秸秆、木板或碎石,搭建临时通道,既减少机具下陷风险,又能通过铺垫物分散压强,保护下层土壤结构不被破坏。
3.严控作业规范:保持低速匀速行驶(时速≤3km),避免急进、急退和急转弯,防止轮胎/履带对土壤产生剪切力破坏耕层;通过调整作业速度和幅宽控制喂入量,及时清理割台防堵塞,减少机具停滞时间;频繁卸粮减轻整机重量(每满仓3/4即卸粮),降低机身对土壤的压力。
4.陷车应急处理:若机具打滑下陷,立即停车,可在车轮下铺垫砂石、秸秆等增加抓地力,尝试缓慢进退脱困;无效时及时联系专业救援,避免强行操作导致轮胎旋转搓揉土壤,形成深层板结。提前准备好拖拽机具,尽量用拖拉机拖拽,最好不用铲车进地。
四、秋整地关键操作:蓄水保墒,修复土壤
秋整地需在玉米收获后、土壤封冻前(日均温5℃以上,地表下5cm土壤不冻结)完成,核心目标是打破板结、疏松土壤、截留雨水,为下季作物播种和生长储备水分。
1.把握整地时机:抢收后先晾墒1-3天,待土壤含水量降至“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约18%-22%)时启动整地,避免土壤过湿时整地造成二次板结,或过干时整地导致土块过大、保墒效果差。
2.优选整地方式
秸秆粉碎还田+旋耕:将玉米秸秆粉碎至长度≤10cm,均匀撒施田间后,用旋耕机浅旋(深度12-15cm),使秸秆与表层土壤混合,既改良土壤结构,又能减少地表径流,增强雨水下渗;若地块有轻度板结,可在旋耕前先用深松机进行局部深松(深度25-30cm),打破犁底层。
翻耕+耙耱:对土壤板结严重或杂草较多的地块,采用铧式犁翻耕(深度20-25cm),将表层板结土、杂草翻入下层,疏松耕层;翻耕后及时用圆盘耙耙耱2-3遍,破碎土块、平整地表,形成“上虚下实”的土层结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升蓄水保墒能力。
五、收后粮物处理:快速降湿,防霉保质
1.果穗暂存管理:收获的果穗需及时分拣剔除霉变粒,采用离地架储或网袋悬挂方式通风,避免“地趴粮”;禁止大堆密捂,防止形成“热窖”引发霉变。
2.籽粒烘干存储:籽粒收获后立即用烘干设备降水,待含水率达标(通常13%以下)后再装袋或集中堆放;仓储期间保持通风,定期检查温湿度,防止霉变和黄曲霉素滋生。
编辑:邢璐霞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