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好多朋友想学中医,一上来就抱着《黄帝内经》啃,字儿都认识,可 “阴阳五行” 一绕就懵;要么跟着教材学,背了半天 “脏腑经络”,真遇到个感冒咳嗽,还是不知道该咋辨证 —— 是不是你也有这困惑?
咱们好多朋友想学中医,一上来就抱着《黄帝内经》啃,字儿都认识,可 “阴阳五行” 一绕就懵;要么跟着教材学,背了半天 “脏腑经络”,真遇到个感冒咳嗽,还是不知道该咋辨证 —— 是不是你也有这困惑?
其实啊,“人民英雄” 张伯礼院士早就说过:“学好中医没捷径,但有章法。” 他从渔村赤脚医生做到国医大师,跟中医打交道五十多年,总结的学习法子,咱普通人照着走准没错。今天就借着他的经历和书,聊聊学中医该咋入门、咋进阶,最后再给大家列个靠谱书单。
一、入门别贪难:先搭架子,再填肉
张院士常说:“学中医跟盖房子一样,先把骨架搭好,再砌砖填瓦才稳。” 好多人一开始就盯着《伤寒论》《金匮要略》,觉得那是 “真经”,可连 “肺主呼吸、脾主运化” 都没搞懂,咋能悟透里面的门道?
他自己早年也不是一开始就专学中医的 —— 最早在天津卫生学校学的是西医,后来到渔村当赤脚医生,遇到好些西医没辙的慢性病,老乡说 “找老中医瞧瞧”,他才跟着当地老中医抄方子、学辨证。也是那时候他才明白:没把基础理论吃透,光记几个偏方、几条条文,那都是零散的 “碎砖”,搭不成房子。
所以啊,入门第一步,先把 “基础骨架” 搭起来。张院士和吴勉华教授一起主编的 2017 年版《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的,还是 “十三五” 规划教材,靠谱得很),就是本 “搭架子的书”。
它按脏腑分章节,肺上的感冒咳嗽、心上的心悸胸闷,每种病都讲得明明白白:为啥会得这病?怎么分辨不同证型?连跟现代医学的区别都补了。你拿着这本书慢慢看,中医内科的大框架就有了。
再配一本《中医基础理论》,先把 “阴阳五行咋对应脏腑”“经络是啥走向” 搞清楚,回头再看《中医内科学》,就不会觉得 “每个字都懂,放一起就懵” 了 —— 这可是张院士亲口推荐的入门组合,准没错。
等基础打牢了,就得往深了学。张院士说,中医成才就靠十二个字:“读经典、做临床、跟明师、育悟性”,这里面 “读经典” 和 “做临床” 得绑在一起学,不然光背书就是 “纸上谈兵”。
他还专门总结了读经典的 “三态”,听着玄,其实特实在:
第一是 “体悟态”—— 不是光认字,得结合看病的经历琢磨。比如他研究 “湿邪”,翻《黄帝内经》说 “湿盛则濡泄”,再看临床上那些高血脂、脂肪肝的病人,大多舌苔厚、身子沉,慢慢才在老祖宗理论的基础上,琢磨出 “湿浊痰饮类病” 的说法,给这类慢性病找了新的辩证方向。
第二是 “精进态”—— 读经典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得天天翻、反复想,直到有一天突然 “通了”,就像阴天忽然出太阳,心里亮堂了。
第三是 “敬畏态”—— 你读医书是为了给人看病,不是为了显摆学问,得抱着 “要救人性命” 的心思学,才能真懂 “大医精诚” 到底啥意思。
光读经典还不够,还得会看医案 —— 张院士说 “医案是中医的成长日记”,比光背理论管用。他自己看医案有个 “四步法”,咱普通人也能学:先把病人的病史、症状捋清楚;再找 “诊断关键”—— 比如为啥判断是 “气虚” 不是 “阴虚”;接着琢磨大夫为啥开这个方子,每味药起啥作用;最后要是有机会,再在生活里观察类似的情况,慢慢验证。
想练这本事,有本书特合适 ——《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思想集要》。这本书是毛静远教授他们主编的,张院士做学术指导,里面收了他和陈可冀、邓铁涛等 48 位名老中医看冠心病的真实医案。不光有方子,还写了大夫当时咋想的、为啥这么辨证,你跟着看,就能明白 “老中医是咋把经典道理用到看病上的”,比自己瞎琢磨强多了。
三、想当 “高手”:跟对老师学 “思路”,别光抄方子
中医讲究 “师徒传承”,张院士当年也遇过好老师 ——1977 年恢复高考,他考上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内科专家阮士怡。后来他总说:“好老师不是教你‘头疼开啥药、发烧用啥方’,是教你‘遇到病该咋想’。”
可咱大多人没机会当面拜师咋办?张院士主编的《名医心鉴》,就是个 “纸上名师堂”。这本书是从《环球中医药》杂志的 “名医心鉴” 栏目里选的文章,收了李士懋、颜正华等好多名老中医的经验。
比如李士懋教授擅长 “平脉辨证”,书里就详细讲了他咋通过摸脉判断病情、咋 “跟着脉象调方子”,连 “为啥这么做” 都讲得明明白白。你读这本书,就像隔着书页听老中医讲课,学的是 “辨证的思路”,不是死记硬背的方子。
还有本实用的书,是张院士写的《认识人参 科学使用人参》。好多人觉得 “人参是大补的,谁都能吃”,其实不是这么回事。这本书里没讲啥玄乎的,就说人参的性子、历代大夫咋用它,还结合不同体质给了建议 —— 比如气虚的人咋吃,阴虚的人吃了要配点啥。不过有一点得提醒大家:书里说的是 “参考方向”,真要吃人参,一定得找专业中医看看,别自己随便补,补错了反而上火、不舒服,那可就白瞎了好东西。
四、学中医是一辈子的事:别着急,慢慢来
张院士都七十多了,还在琢磨中医的新用法 —— 当年武汉抗疫,他力主让中医进方舱,还推动清肺排毒汤这些经典方子的科学验证。这方子是葛又文研究员根据《伤寒杂病论》的古方改的,效果特别好,张院士团队又帮着做研究、推广,让更多人受益。他总说:“中医不是老古董,是活的智慧,得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丢。”
其实学中医就像走长路,不用急着跑。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刚入门的朋友,就把《中医基础理论》和 《中医内科学》吃透,先把架子搭稳;
想进阶的,就看《当代名中医诊治冠心病临证思想集要》和《名医心鉴》,跟着老中医学辨证思路;
想试着用点中药的,翻翻《认识人参科学使用人参》,但记得多问专业大夫。
最后再跟大家说句实在的:学中医不用怕 “我没基础、学不会”,张院士也是从赤脚医生一步步走过来的。关键是别瞎绕路,先把基础打牢,跟着靠谱的书、靠谱的思路学。要是你也在学中医的路上有点迷茫,不如从这几本书开始,慢慢走、慢慢悟,总有一天能摸到中医的门道,不光能帮自己调理身体,还能懂点老祖宗的智慧 —— 这多好啊!
来源:虎妈健康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