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星空为幕,青山作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绘出绚丽图景,篝火旁村民与游客手拉手欢歌笑语……8月30日晚,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总决赛在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举行。没有奖金证书,获胜者直接牵走牛羊鸡鸭,这份朴实无华的奖励,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桐梓“村晚”现场人山人海_陈桂良 摄(影像贵州)
星空为幕,青山作景,无人机编队在空中绘出绚丽图景,篝火旁村民与游客手拉手欢歌笑语……8月30日晚,桐梓“村晚”夏季大联欢总决赛在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举行。没有奖金证书,获胜者直接牵走牛羊鸡鸭,这份朴实无华的奖励,洋溢着浓郁的乡村气息。
2024年,桐梓“村晚”举办活动超300场,登台节目近4000个,参演群众3万余人次,线下观众突破90万人次,线上传播超5.6亿次。它先后被央视《东方时空》《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关注,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桐梓“村晚”不仅是一台文艺演出,更成为黔北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眼名片。
从“一台戏”到“一座桥”
桐梓“村晚”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
桐梓县依托毗邻重庆的区位和夏季平均23℃的清凉气候,吸引了大量川渝游客前来避暑。每年盛夏,超过20万“候鸟”在此旅居。
“起初就是几家民宿凑一起办晚会,游客和村民轮番上台,唱唱歌、跳跳舞,图个开心!”九坝镇明秀山庄的老板马明秀回忆。从小小的消夏晚会,到主客同欢的“村晚”,变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来自四川成都的82岁退休老人孟基元,连续7年来桐梓避暑。“就像走亲戚,一点都不见外。”他说,“村晚”让他从客人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成了自家人。
在这里,重庆游客跳起苗家竹竿舞,成都老人亮出川剧变脸,本地村民表演高台舞狮、黔北矮人舞……天南地北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交融。据统计,2024年“村晚”的演员中,游客占比达45%。“村晚”,真真正正成了一条联结城乡的文化纽带。
从“一季热”到“四季红”
随着“村晚”口碑渐起,桐梓开始推动活动从“夏季限定”走向“四季常青”。
围绕“春季百花开、夏季大联欢、秋季大丰收、冬季大团年”主题,桐梓系统谋划“四季村晚”,舞台也从九坝镇拓展到官仓镇、葫芦城街区等地。
今年春季,官仓镇借“村晚”举办赏花节、亲子跑、自行车赛、农民运动会等配套活动,推动12家农户从单纯避暑转向四季旅游,新增床位百余张。
“我们现在不只做夏天的生意了!”官仓镇一位民宿经营者高兴地说。他刚完成设施改造,房价也从原来的每季10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
“村晚+”的融合模式,持续释放发展红利——2024年“村晚”带动就业超7000人,助推蔬菜销售6700余吨、肉类销售530余吨,方竹笋、牛肉干等特产销售额突破2200万元。
2025年,桐梓“四季村晚”推进得更加扎实。春季“村晚”以“村歌村村唱”为主题,在官仓镇举办16场演出,展演节目214个,参演人员近2500人次。短短两个月,当地商业街新增经营主体10家,带动消费700万元。夏季“村晚”继续以九坝镇山堡村为主会场,鼓励农家乐、旅游小区、各村积极参与,共举办活动292场,上演节目3868个,登台群众2.5万人次,观看人数突破百万。
“接下来我们还计划举办西部山歌邀请赛、社区成果展,让‘村晚’体验更丰富。”桐梓“村晚”总导演刘超说。
从“文化宴”到“发展钥”
背靠黔中,面朝成渝,桐梓素有“川黔锁钥”之称。如今,“村晚”正成为一把新钥匙,打开农文体旅深度融合的新天地。
在九坝镇,旅居地产蓬勃发展。全镇旅居规划总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已建成67万平方米,年均新增房源稳定在15%至20%。目前,已有1.3万余户成渝家庭在此置业,“新九坝人”成为康养消费主力。
在九坝印象康养度假区,首批购房业主、70岁的重庆退休教师李晓宏,已经把老家当作临时驿站。“每年4月上来,11月才回重庆。我们三姐妹都把这儿当第一故乡了。”她笑着说。像李晓宏这样的长住业主越来越多,不少康养小区一房难求。
林达小镇营销总监穆勇透露:“6月底开盘当天,就成交58套,超500组客户到访。”这个总投资5亿元的项目,从拿地到开盘仅用4个月,首批158套房源很快去化超过三分之二。
茅石镇则通过“两建一提升”(新建转型一批、改建提档一批、人居环境提升),推动乡村旅馆提质升级。全镇床位从1.5万张增至1.8万张,带动综合旅游产值近亿元。
“‘村晚’不只是一台文化宴,更是一场乡土文化的集体觉醒。”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说,它推动旅游模式从“一季游”转向“四季游”,从“观光地”蜕变为“乐活乡”。
“桐梓‘村晚’,源自群众自发,成于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它不再只是一台晚会,而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济和乡村治理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桐梓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梁洵说。
在这场由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群众有爱共同铺就的实践中,桐梓以“村晚”为媒,正用心书写着一首属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叙事诗——真诚、鲜活,而又生生不息。
【“村晚”策划人访谈】:一场准备了18年的文化“共情”
桐梓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周小勇
走进桐梓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周小勇的办公室,他刚结束一场关于秋季“村晚”的协调会。谈起“村晚”,他语速不快,却句句清晰有力:“这不是一台普通的晚会,而是一场持续了18年的文化积淀,是一场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的深度共情。”
桐梓“村晚”的故事,要从2006年讲起。
“那时候没有品牌的概念,就是老百姓自发组织的纳凉晚会。游客来了,晚上没处去,村民就搬出音响、锣鼓,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图个热闹。”周小勇说,“但我们敏锐地意识到,这就是文旅融合最原始也最鲜活的样子。”
政府开始因势利导,从旁观者变为搭台者。“我们的策划思路非常明确:群众是绝对的主体。”周小勇强调,“政府不编戏,只护台;不指派,只服务。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固定的舞台、一套可靠的设备,剩下的交给群众自己。”
策划思路化为具体行动:政府系统搭建“小村晚+大联欢”的展演模式,全面发动全县200余支游客社团与本地170支文艺队伍同台PK;在主会场周边同步打造非遗集市、农特产品展销区;积极争取省市资源,引入优秀节目前来展演;围绕“村晚”核心区打造云上夜市、乡愁集市等特色街区,持续丰富消费业态。
在周小勇看来,桐梓“村晚”的生命力源于3个“真”:一是真情实感,“游客把这里当第二个家,村民把他们当亲人,演的是节目,聚的是人心”;二是真实生活,“我们鼓励创作像《办个母鸡酒》《远房表叔留遗嘱》这类节目,把移风易俗、政策宣传融入身边故事,笑声中有思考”;三是真效实惠,“文化活了,产业才能旺”。
2024年夏季,“村晚”直接带动九坝镇旅游综合收入达21.43亿元;成功盘活的低效闲置楼盘“葫芦城”签约商家57家;林达地产项目入驻并热销……“这些数字证明,文化不仅是精神食粮,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周小勇说。
【演员访谈】:过一种有音乐有舞蹈有掌声的生活
重庆宏声艺术团成员周先玉
我是重庆宏声艺术团的一员。这几年夏天,我们艺术团几乎成了桐梓“村晚”的老朋友——算下来,我已经登上这个舞台6次了。
我们团里22个人,都是从重庆来的,年纪最大的72岁,我最年轻,也65岁了。大家一开始只是来九坝避暑,没想到一来就被“村晚”迷住了。山里的夜晚凉快,舞台上的灯光亮起来,台下坐满了村民和游客,那气氛一下子就让我们这群“银发族”也跃跃欲试。
平时为了准备“村晚”,我们一点不敢松懈。如果要上台,那就天天排练;平时没演出,每周也至少练3次。我有时拉二胡,有时跳新疆舞——别看我们年纪大,跳起来可不含糊。排练就在农家乐的院子里,常有游客和邻居过来看,音乐一响,他们就自发围过来,听完还喊“再来一个!”那种被认可的感觉,特别暖人心。
今年夏天,我们又上了两次“村晚”。站在台上,看到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拍手、欢笑,甚至有人站起来跟我们一起跳,那一刻,什么累都值了。这不是什么专业大赛,没有输赢,只有快乐。大家来自不同地方,却因为歌舞聚在一起,你说,这不就是“村晚”最动人的地方吗?
现在我们每年夏天都来,已经不光是避暑,更是来过一种有音乐、有舞蹈、有掌声的生活。桐梓的夏夜因“村晚”而亮,而我们也想一直做这片星光中的点点灯火。
:推动从季节性避暑向全年度旅居转型
贵州省作协副主席、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谢国蕾
桐梓“村晚”是群众主体性与文化创造性深度融合的典范,它生动体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发展路径。活动根植乡土、联动城乡,不仅激活了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更通过“四季村晚”模式延展了文旅消费链条,推动从季节性避暑向全年度旅居转型。这一实践充分证明,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软实力,其成功源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强化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探索路径。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9期
编辑/陈香琳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