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换了人,之前管事的李力耘不再负责这块业务,接棒的是去年才加入小鹏的刘先明,这位可是小鹏世界基座模型的掌舵人。
国庆假期刚结束,小鹏汽车就用一则人事变动炸响了整个车圈。
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换了人,之前管事的李力耘不再负责这块业务,接棒的是去年才加入小鹏的刘先明,这位可是小鹏世界基座模型的掌舵人。
不少人觉得这就是次普通的管理层调整,懂行的都清楚,这步棋藏着小鹏在智驾赛道上的生死抉择。
现在国内车企拼智驾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理想靠着新方案冲进第一梯队,华为、蔚来也步步紧逼,小鹏要是还守着老办法,以前攒下的那点优势迟早被吞得一干二净。
这次换帅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懂AI大模型的人挑大梁,在技术方向上赌一把未来。新上任的刘先明,履历拿出来能镇住不少人。
2016年他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拿到电气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去了Facebook,还在通用汽车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待过,一直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这些前沿领域深耕。
2024年3月加入小鹏后,一开始就当AI团队负责人,今年6月又以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的身份公开露面,换岗前就直接跟何小鹏汇报工作。
能直接对接CEO,这份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有接近小鹏的人透露,最近何小鹏经常找刘先明聊自动驾驶大模型,俩人一聊就停不下来,内容深着呢。
刘先明之前做的AI研究,已经开始给芯片、具身团队提供软件支持,这说明他的工作能把小鹏好几个技术板块串起来,不是只盯着智驾这一小块业务。
小鹏官方回应这事的时候说得很明白,自动驾驶VLA大模型是世界基座模型的重要应用,但更难的是让这个基座模型能推演整个世界的情况。
刘先明刚好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领域有深厚积累,正是推动这项技术落地的合适人选。
他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就是加速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在汽车上的应用,把小鹏智驾的代际优势抢回来。
卸任的李力耘其实也为小鹏立下过汗马功劳。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来自纽约大学计算机系,加入小鹏前在AT&T、LinkedIn、百度、京东都待过,履历同样扎实。
2019年6月加入小鹏智驾团队后,从高速NGP、城市NGP软件负责人,慢慢做到规划控制和模拟器方向负责人,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
2023年8月,当时的小鹏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离职去了英伟达,李力耘接棒成为智驾负责人,后来还在2024年10月晋升为副总裁。
何小鹏当时选他一点都不意外,吴新宙提出离职后的10个多月里,小鹏就开始优化智驾部门的架构,而且XNGP一直是李力耘在负责,他接手算是顺理成章。
全力押宝新赛道
李力耘自己也说过痴迷于量产自动驾驶的技术落地,他确实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
接手智驾一号位后,先是带队把城市NGP推广到国内几百座城市,后来又推动“端到端”智驾方案实现行车全功能量产上线。
放在前几年,这些成果足够让小鹏在智驾领域站稳脚跟,但现在市场不一样了,光靠量产落地速度根本不够看。
2024年初开始,国内头部车企在智驾领域的比拼简直进入了“肉搏阶段”。
理想去年10月靠“端到端+VLM”双系统方案冲进第一梯队,今年9月又宣布ADMax平台车型全系搭载VLA智驾方案。
华为一直在智驾技术上砸大钱,蔚来也在不停迭代新方案,元戎启行、Momenta、博世这些厂商,也都在加码新一代技术研发。
这么多玩家发力,小鹏之前靠高速NGP、城市NGP建立的优势,慢慢变得没那么突出了。
消费者的胃口也被吊得越来越高,单纯增加城市覆盖数量、优化基础功能,已经很难打动他们。
技术方向升级成了关键,AI大模型就是小鹏选定的突破口。
其实小鹏早在2024年4月就放出了信号,当时正式提出“基座模型”的智驾路线,还透露在开发一个720亿参数的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
按计划,下月举办的年度AI科技日上,小鹏会公布物理AI领域的技术进展,重点就是这个自研的AI基座模型。
听说这个模型已经研发了一年多,用的数据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能看出小鹏在这上面下了血本。
要支撑这些大模型研发,算力得跟上。小鹏专门建了国内汽车行业首个万卡规模AI算力集群,有了这个集群,世界基座大模型、VLA和VLM模型的训练才有足够的算力支持。
2025年小鹏计划在AI和自动驾驶上投入45亿元,未来还会继续加大投入,这些钱花出去,就是为了在技术上赌出一条生路。
有意思的是,2025年不光小鹏在动,整个国内车企的智驾团队都在大调。
理想之前流失了不少智驾技术骨干,上个月郎咸朋发内部信,把智驾团队拆成11个二级部门,就是想让组织更扁平,加快AI大模型研发。
吉利更早之前把内部多个智驾研发团队“关停并转”,引入千里科技当核心供应商。
蔚来的智驾团队更是在一年内完成了第三次组织调整,目的是适应新的AI大模型研发流程,全力冲刺世界模型2.0版本的开发。
为啥大家都在折腾?智驾的技术迭代速度太快了。
以前可能一两年才更新一次技术方向,现在几个月就有新突破。组织架构、负责人思路要是跟不上,分分钟就被对手甩在后面。
每个车企都在找适合自己的解法,有人拆团队,有人找外援,小鹏选择换帅,让更懂新方向的人来掌舵。
现在看,小鹏这次换帅不是偶然,是激烈竞争下的必然选择。李力耘擅长把技术落地量产,帮小鹏完成了智驾的规模化推广。
到了需要突破技术天花板的阶段,就需要刘先明这样懂AI大模型、能推动基座模型落地的人来领航。接下来就看刘先明能不能把世界基座模型的优势发挥出来。
这个模型要是真能实现对物理世界的精准推演,小鹏的智驾系统可能会迎来质的飞跃,不光能应对常规路况,还能处理更多复杂场景。
但这事儿难度不小,720亿参数的模型训练、万卡算力的高效利用,每一步都是挑战。45亿元的投入能不能见到成效,也不好说。
AI大模型研发是烧钱的活儿,不是投了钱就一定有结果,还得看团队的执行力、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对小鹏来说,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不往前冲就只能看着对手越跑越远。
这次人事调整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智驾的竞争已经从“落地速度”转向“技术深度”。
谁能在AI大模型、基座模型这些核心领域率先突破,谁就能在下一轮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小鹏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就看刘先明带领的团队能不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市场可不会给太多试错时间。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