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是普通的地下通道,它是把城市东西向重新缝合的一根筋。过去,浑南与主城区之间,早晚高峰容易“打结”。这条线横穿老工业带、商业核心和新兴片区,像是给交通系统开了个旁路,让人流不再被几条地面道路锁死。轨通,意味着列车可以按计划上线测试;同时也意味着,车站内部从“
沈阳地铁3号线一期东段完成轨通,并开始全面设备安装与联调。这条线被视为东侧通勤的关键支撑。
它不是普通的地下通道,它是把城市东西向重新缝合的一根筋。过去,浑南与主城区之间,早晚高峰容易“打结”。这条线横穿老工业带、商业核心和新兴片区,像是给交通系统开了个旁路,让人流不再被几条地面道路锁死。轨通,意味着列车可以按计划上线测试;同时也意味着,车站内部从“毛坯”状态开始进阶,电力、风、火的“生命维持系统”要一一接入,所有设备得讲话一致。
东段已实现“轨通”,此前全线“洞通”,项目进入机电安装、装饰与系统调试阶段。
从地理范围上看,它把于洪新城与棋盘山地区接在一条高效走廊上。中间穿过铁西、和平、沈河与浑南的部分区域,串起居住、产业、商业、休闲这几种典型城市功能。这是一条对接老城、更新旧区、拉动新区的蚕丝线,向东的城市发展势能可以落地到可被感知的通勤时间上:可预期、可复用、可持续。
线路西起于洪新城,东抵棋盘山,约25公里,设19座车站,5座可换乘,贯穿铁西、和平、沈河与浑南部分片区。
施工不是简单的“挖洞”。2019年启动后,现场就像一个多难点的“题库”。有既有铁路在头顶轰鸣运行,桥梁桩基年龄大、状态复杂;有老旧社区地下管线像蛛网,年代久远、资料不完整;还有多种地层交织,软弱土、砂层与富水区段轮流出场。不同区间换不同打法:盾构法稳定推进,适合长距离、可控环境;矿山法灵活开挖,解决近距离干扰或复杂结构过街。这些不是术语堆砌,而是根据地质和空间约束做出的选择,目的是安全、可控、可验证。
重点难段在黎明广场至滂江街之间。盾构机要“贴身”穿过百年铁路桥桩的影响范围,空间很窄,误差不能放大。现场采用了刚柔并济的组合拳:控制刀盘转速与推进力,平衡土压;随推进注浆加固,封闭空隙;在桥桩与周边结构布设高密度沉降点,联动全站仪与位移传感;把实时数据接入监控系统,异常阈值设定后自动报警。每一步都像做精密外科手术,边缘风险从源头压降。
黎明广场至滂江街区间侧穿百年铁路桥桩,实施精细化参数控制与沉降监测,最终达到零沉降。
在北方严寒条件下,铺轨又是一门学问。低温会影响混凝土水化反应与强度发展,焊缝也会因温度波动产生应力隐患。为此现场配置智能温控系统,给工序建“环境泡泡”。温湿度传感器分布在关键位置,数据进系统做闭环控制;混凝土养护加热与保温同步,避免早期冻害;钢轨焊接前预热、焊后缓冷,减少热应力集中。最终把轨道几何参数控制到毫米级,这不是炫技,是运行安全与舒适的底线要求。轨面平顺,列车才稳定,乘客的体感才不被细小的“台阶”打断。
这条线的形态已从“轮廓”变成“器官齐备”。站体主体结构全部完成,隧道早已贯通,现在轮到机电把神经与血管接上。供电系统分牵引与照明动力两路,确保列车与车站负荷互不干扰;通风系统要服务日常与火灾两个场景,风阀与烟控在联动中验证闭合与反应时间;消防系统将与综合监控联动,演练疏散路径与广播策略。每个子系统,既要单体达标,更要联动作战。否则,现实中的“特情”会考验系统的反应链条。
机电设备安装完成超过六成,计划年内空载试运行,目标是2025年开通运营。
空载试运行是什么状态?列车照跑,但不载客。运行图先按计划编排,再逐步加密,模拟早晚高峰。信号系统做联调,验证列车间隔、区间切换与容错策略。车站设备联动,检验站务、安检、照明、屏蔽门的协同。大到供电故障演练,小到车门开闭的节奏,都要通过一轮轮测试,把隐患从纸面推到现场再清除。这阶段的目标只有一个:从“能跑”变成“稳定跑”。
线路对城市结构的影响是立体的。对通勤者,最直观是可达性提升,换乘选择更多,出发时间更自由。对企业与园区,意味着招聘半径扩大、协同更快,办公与研发的时空成本降低。对沿线更新,则会触发更多“站城一体化”的尝试,街区尺度的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更容易聚合。交通并不只是在移动人,它也在重排土地价值与生活方式。
技术层面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盾构掘进前的“预处理”。对富水砂层,要先做地层加固,地面注浆或冻结,减少涌水与流砂风险;对管线密集区段,需联合多部门查勘并迁改,绘制“地下地形图”,把未知降到最低。参数控制不是臆测,是基于试验段与地勘报告的校核。每一次推进,都在既定的安全窗里做微调。一旦现场数据脱离趋势线,立刻停机复核。这是把不可控变成可控的工程纪律。
站内装饰不是“好看”而已,它影响运营维护与乘客体验。材料选择要兼顾耐火等级、易清洁与耐候性,照明要避免眩光却保证均匀度,导向系统要清晰,换乘动线要短且不绕。屏蔽门与站台结构的配合,要把振动与噪声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些看似日常的小点,加起来就是舒适与安全的底色。
信号系统联调是“系统语言课”。把车辆、轨旁设备、控制中心的“语法”统一,防止消息延迟与误触发。联锁逻辑要在复杂场景下自洽,比如折返、越行、临时限速。综合监控把全场景数据集成,包括供电、通风、消防、安防、AFC等,一旦有事件,操作员能在一块屏幕上做决策。这种集成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减少处理时间与误判概率。
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沈阳“十字+环线”骨架,缓解东部交通压力,推动浑南与主城区的深度融合。
城市层面的收益也体现在外部性上。地铁稳定的时刻表降低出行不确定性,让更多人愿意把通勤交给公共交通。对道路系统而言,峰时车流会削峰填谷,公交与私家车的拥堵强度下降。对环境来说,单位客流能耗更低,噪声与尾气在走廊内被替换为电力驱动的列车与封闭空间内的管控。轨道的扩展,还会引导更多步行与骑行的微交通,用小尺度补齐最后一公里。
文官屯车辆段与正线对接,不只是“接上了”。车辆段承担着列车停放、检修与日常维护的任务。它是运营的后场,夜里列车入库,白天按图放行。正线连接精度要到位,确保列车进出不产生额外风险。对接点的信号与供电切换,也要做双重保障。这是一条线的心脏与动脉之间的吻合手术。
在严寒地区做混凝土,时间与温度是两个必须拿稳的变量。早期强度不够,就可能出现微裂与耐久性隐患。智能温控的价值,在于把工艺参数从经验带进数据驱动。传感器不只是显示数字,它们触发控制器做调节。比如升温的曲线不能太陡,避免内部外部温差过大,造成热裂。这类细节,不显山不露水,却是毫米级几何精度的背后基座。
轨通,是里程碑,但不是终点。之后还有综合联调、功能性演练、运营筹备。运营部门要编制定线与人力排班,乘客服务要完善,包括无障碍设施、客服系统与应急预案。把工程思维换成运营思维,这是另一场转换。只有两者接力顺利,开通那一天才能在平稳中亮相。
这条线的目标不只是缩短路程,更是重塑东西向的时间结构,让城市的日常变得可靠与可预期。
从施工者的视角,这段历程值得被认真记住。复杂地层下的可视化监测,既是风险控制,也是知识沉淀;跨既有铁路的零沉降,是对设计、施工、监测三者协同的最佳注脚;严寒下的精度控制,是标准化与数字化的综合演练。这些能力,未来还会被复用到更多线网项目,形成城市建设的底层“肌肉记忆”。
从乘客的视角,期待是朴素的:站台干净,换乘不绕,列车准点,广播不吵。把复杂留给系统,把简单留给使用者。轨道交通的意义,常常体现在这种“顺理成章”的日常里。等到东段开通,城市东部的通勤叙事,应该会悄悄改变。
年内力争空载试运行,目标为2025年全线开通运营,相关工作正按节点推进。
这条线的故事,还在继续。当最后一个系统完成联调,当站台的指引灯第一次完整亮起,当列车在凌晨做最后一次稳定性测试,城市的东西向就会有了新的节奏。不是轰轰烈烈,是安静而可信的到达。
来源:时刻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