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宅基地确权,是给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办合法凭证”的大事——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才有明确保障,后续遇到拆迁补偿、宅基地流转也有依据。随着全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推进(政策要求2027年底前基本完成),不少村民想办确权却摸不
农村宅基地确权找谁办?各部门分工明确,村委会作用很关键
农村宅基地确权,是给农民的宅基地和房屋“办合法凭证”的大事——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才有明确保障,后续遇到拆迁补偿、宅基地流转也有依据。随着全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推进(政策要求2027年底前基本完成),不少村民想办确权却摸不清门路:“该找哪个部门?”“材料交哪里?”“村委会能帮上啥忙?”。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细则,把确权涉及的部门分工、村委会职责和实操流程讲透,帮村民少跑冤枉路、顺利拿证。
一、确权别瞎跑!4个核心部门分工清晰,各管关键环节
宅基地确权不是“找一个部门就能办完”,而是“县级统筹、乡镇初审、部门协同”的流程,每个部门负责不同环节,村民按步骤对接对应部门即可,不用来回折腾:
1.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确权的“主管部门”,管最终审核和颁证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部分地区仍叫“国土资源局”)是宅基地确权的核心主管部门,全程把控政策和最终结果,主要做3件事:
- 定规则:制定本地宅基地确权的具体细则,明确哪些情况能确权(比如合法继承的宅基地、经审批后盖的房子)、哪些不能确权(比如占用耕地建房、一户多宅超标的部分),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避免村民走弯路;
- 审合规:审核乡镇政府上报的确权材料,重点查两项——宅基地位置是否在规划内(比如有没有占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是否符合标准(全国多数地区宅基地面积上限120-150平方米,具体按地方规定),不符合的会说明原因;
- 发证书:所有审核通过后,制作并发放《不动产权证书》(“房产证+宅基地证”二合一),部分地区支持线上申请领证或邮寄,不用再专门跑一趟办事大厅。
如果对确权政策有疑问,比如“自家老宅基地没证能不能确权”,直接去当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不动产登记中心”咨询,或在政务服务APP上找“宅基地确权”板块留言,工作人员会及时回复。
2. 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确权的“初审部门”,管材料受理和实地核查
乡镇政府(街道办)是确权的“第一道关卡”,负责把好初审关,减轻县级部门压力,主要职责有2项:
- 收材料、查齐全:受理村民的确权申请,检查提交的材料(身份证、户口本、宅基地来源证明,比如老宅基地证、建房审批表)全不全,不全的会一次性告知要补什么,避免村民多次跑;
- 去现场、核真实:组织工作人员到村里实地核查,确认宅基地的实际情况——比如是不是村民现在住着的房子、有没有和邻居有地界纠纷、房子是不是真的存在(防止“空占宅基地”),核查完会让村民和邻居签字确认,形成《实地核查记录表》。
村民提交申请后,乡镇政府会在15-3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初审过了才会把材料交到县里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初审没过会说明问题在哪,比如“少了建房审批手续”,补全后就能重新申请。
3. 农业农村局:确权的“政策协同部门”,管宅基地资格和用途审核
农业农村局主要帮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把好宅基地资格关”,重点审核2件事:
- 审核村民的“宅基地申请资格”:确认村民是不是本村集体成员、有没有“一户多宅”的情况(比如名下已经有一处宅基地,又申请另一处,不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话可能无法确权);
- 审核宅基地的“用途合规性”:确认宅基地是不是用于建住宅,没有被改成厂房、养殖场等非农用途,保证宅基地按规定使用。
简单说,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地能不能确权”,农业农村局管“人有没有资格确权”,两个部门协同审核,确保确权符合政策。
4. 不动产登记中心:确权的“办事窗口”,管流程对接和证书发放
不动产登记中心通常隶属于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是村民办理确权的“直接对接窗口”,主要负责:
- 接收乡镇政府初审后的材料,录入系统;
- 通知村民补正材料(比如“身份证复印件不清楚”);
- 证书制作完成后,通知村民领取或邮寄,部分地区还开通了“线上查询进度”功能,村民在APP上就能看“现在到哪一步了”。
现在很多地方的不动产登记中心都在乡镇设了“便民服务点”,村民不用跑县城,在乡镇就能交材料、领证书,更方便。
二、村委会不是“旁观者”!4个关键作用,帮村民少踩坑
不少村民觉得“确权是政府的事,村委会不管”,其实村委会是确权的“桥梁”,作用特别关键,能帮村民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1. 帮村民“搞懂政策”:上门宣传,避免“不懂政策漏申请”
村委会会先接到乡镇政府的确权通知,然后通过村广播、宣传栏、上门讲解等方式,告诉村民“什么时候开始确权”“要准备什么材料”“哪些情况能确权”,尤其是针对村里的老人、行动不便的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会上门帮忙解读政策,避免因为“不知道要确权”而错过时间。
比如有的村民不知道“老房子没证也能确权”,村委会会主动提醒:“只要能证明是合法建的,就能申请,我帮你看看要补什么材料”。
2. 帮村民“核实材料”:提前把关,避免“材料不全白跑”
村民准备好确权材料后,不用直接交到乡镇政府,先交给村委会,村委会会先帮着检查一遍:“身份证有没有复印、户口本是不是最新的、老宅基地证有没有丢”,发现缺材料会及时说,比如“你家的建房审批表丢了,我帮你去乡镇档案室查存档件”,帮村民提前补全材料,减少跑冤枉路的次数。
3. 帮村民“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因地界纠纷卡确权”
宅基地确权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地界纠纷”,比如邻居觉得“你家占了我家的地”,吵起来就没法确权。这时候村委会会出面调解,找老党员、老村干部一起去现场量地界,对照村里的老台账(比如分地时的记录),帮双方达成一致,签《地界确认协议》,纠纷解决了,确权才能继续推进。
4. 帮村民“对接政府”:传递信息,避免“流程卡住没人管”
如果村民的确权申请卡在某个环节,比如“乡镇政府初审过了,县里还没审核”,村民不知道找谁问,村委会会帮着对接乡镇政府或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问清楚“卡在哪了”,然后告诉村民,比如“县里正在审核一批材料,再等10天左右就能有结果”,帮村民打通“信息差”。
三、村民办确权的3个实用提醒,顺利拿证不踩坑
1. 提前准备3类核心材料,避免漏带
办确权必须带的材料有3类,提前准备好,一次就能交齐:
- 身份类材料: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要能证明是本村集体成员);
- 宅基地来源类材料:老宅基地证、建房审批表(如果是近几年建的房),没有的话找村委会开《宅基地来源证明》(证明“这处宅基地是村里分的/继承的”);
- 其他材料:《实地核查记录表》(乡镇政府核查后会给)、邻居签字的《地界确认书》(如果涉及地界)。
2. 有纠纷先调解,别拖着
如果和邻居有地界纠纷,别等着政府来解决,先找村委会调解,调解成了再申请确权,不然纠纷没解决,确权会一直卡住,耽误拿证。
3. 关注进度,及时补材料
提交申请后,定期问问村委会或不动产登记中心“进度怎么样了”,如果需要补材料,尽快补,别超过补材料的期限(通常是10-15天),不然可能要重新申请。
农村宅基地确权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的重要事,只要找对部门、备好材料,再借助村委会的帮助,就能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书》。如果身边有村民还不清楚怎么弄,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他们,一起顺利完成确权。
我可以帮你整理一份“农村宅基地确权材料清单表”,把需要准备的材料、获取渠道都列清楚,方便你直接对照准备,需要吗?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