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语伴琴声 中法古乐在大足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1 10:12 1

摘要:2025 年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后的首个新甲子开端,10 月 10 日晚,一场名为 “石语・琴声:古乐与石刻对话” 中法文化遗产交流音乐会在重庆大足举行,以西方古乐与中国传统乐器对话的形式,串联起中法文化脉络,展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2025 年是中法建交 60 周年后的首个新甲子开端,10 月 10 日晚,一场名为 “石语・琴声:古乐与石刻对话” 中法文化遗产交流音乐会在重庆大足举行,以西方古乐与中国传统乐器对话的形式,串联起中法文化脉络,展现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作为重庆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地,大足此次迎来法国艺术家回访演出,既是对 2025 年 5 月大足区赴法国亚眠市文化交流的呼应,更是中法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领域深度合作的延续。法国艺术家阿尔班・蒂克谢与路易丝・蒂克谢兄妹带来的《天下大足》《苏珊有一天》等 5 首作品,分别用高音维奥尔琴、鲁特琴演绎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演奏者则奏响古琴曲《流水》,大足实验小学师生还以大足石刻中复刻的古乐器 “弓笛” ,合奏《紫竹调》《我在宝顶等你》等曲目,展现中国古乐的韵味。

法国艺术家 阿尔班·蒂克谢:“这个乐器(弓笛),我们刚才也听到演奏了,我觉得这个乐器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个音乐也非常美好,给我们带来了真的非常美好的回忆。”

据了解,阿尔班・蒂克谢 11 岁起学习鲁特琴,曾发行专辑《苏珊有一天》,被誉为 “法国最年轻的职业鲁特琴演奏家”;路易丝・蒂克谢则精通高音维奥尔琴、歌唱与巴洛克舞蹈,二人长期以二重奏形式活跃于欧洲古乐舞台。此次演出前,他们还专门了解了大足石刻中的音乐元素,希望通过演奏实现东西方古乐的 “对话”。

法国艺术家 路易丝·蒂克谢:“包括今天,我看到我们用传统乐器来演奏欧洲的音乐,中国的艺术家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去演奏中国的音乐,在我看来,音乐就是一个普遍的语言,是一个沟通的桥梁。”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演出的 “弓笛” 源自大足宝顶山石刻中的造像“吹笛女”,是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的异形笛子。作为对石窟艺术的活化利用,弓笛不仅丰富了民族管乐形式,更成为大足石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大足区实验小学弓笛社团作为重庆市唯一一支小学生弓笛传承队伍,目前已组建 4 个梯队,共 80 名学生参与学习。

大足区实验小学教师 李强:“弓笛是大足的文化瑰宝,能让学生参与演出,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希望通过演奏,让更多人知道弓笛、了解大足石刻,也让孩子们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

观众 何江:“第一次现场听中法古乐‘对话’太震撼了!西方鲁特琴的细腻和中国古琴的悠远特别搭,尤其是孩子们用复刻的弓笛奏《紫竹调》时,感觉大足石刻里的乐器真的‘活’了。这种把世界遗产和音乐结合的交流方式特别好,既感受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又对大足石刻的文化更热爱了。”

据了解,该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中法在文旅、教育领域合作的新起点。后续,大足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与法国在遗产保护、教育联动、商贸合作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大足石刻国际文化品牌形象提升,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大足、了解中国。

法国艺术家 阿尔班·蒂克谢:“这一次来大足参观,我觉得大足的石窟我觉得非常美,在一个岩洞里就有很多(造像),很多的颜色,都是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我觉得非常好看。其次,对于大足这个城市,我觉得这个城市也很好,我们在散步时,看到街道两边有房子,街道非常干净。我觉得我有这个使命,当我回到法国的时候,可以向我的同胞,去宣传我们大足,因为很少有法国人知道有这个地方,所以回去之后,我想告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来参观。”

法国艺术家 路易丝·蒂克谢:“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中国,前几天,我们首先是去到了成都,在那个地方,我们遇到了两位艺术家,包括今天,我看到我们用传统乐器来演奏欧洲的音乐,中国的艺术家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去演奏中国的音乐,在我看来,音乐就是一个普遍的语言,是一个沟通的桥梁。”

来源:重庆与世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