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企工作,“铁饭碗”的观念正在被时代改写。随着2025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后的深入推进,优化人员结构、聚焦核心业务成为常态。那么当下国企裁员时,哪些人风险最高?我们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和企业实践,为你拆解其中逻辑。
在国企工作,“铁饭碗”的观念正在被时代改写。随着2025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后的深入推进,优化人员结构、聚焦核心业务成为常态。那么当下国企裁员时,哪些人风险最高?我们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和企业实践,为你拆解其中逻辑。
一、“非核心业务辅助岗”人员:可替代性强成首要优化对象
2025年国资委《关于国企聚焦主责主业优化组织架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企需“剥离非核心业务冗余岗位,提升运营效率”。这类岗位多集中在行政后勤、传统文秘、低端服务类板块。
以某省交通集团为例,2025年6月启动的人员优化中,首先裁撤了总部行政部门的“文件收发专员”“会议室管理员”等岗位——这些工作已通过数字化办公系统实现线上化,人工岗位可替代性极强。该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聚焦公路建设、智慧交通等主责主业,必须先让非核心辅助岗‘瘦身’。”
二、“技能与产业转型脱节”的员工:不升级就出局
国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2025年工信部数据显示,超70%的制造业国企在推进智能工厂建设。若员工技能停留在传统领域,风险直线上升。
某能源国企2025年8月的裁员案例很典型:几位从事传统燃煤机组运维的老员工,因无法掌握新能源机组(风电、光伏)的智能运维技术,在企业“煤电转型新能源”的战略调整中,成为首批优化对象。企业HR解释:“不是否定他们的经验,而是新业务需要新技能,这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边缘业务板块”人员:业务调整下的必然选择
国企会根据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业务布局。2025年多家商贸类国企收缩了线下传统零售业务,转向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新领域,其线下门店的运营、仓储岗人员因此被优化。
某央企下属商贸公司员工李女士坦言:“我所在的线下专柜业务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要集中资源做跨境直播电商,我们这些做传统零售的,自然就成了调整对象。”这种调整并非否定员工价值,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聚焦优势赛道”的必然举措。
四、这些人群相对安全:政策与价值双重保障
- 核心技术/关键岗位人员:如掌握国企自主研发技术的工程师、负责国家重点项目的管理人员,2025年《国企核心人才保留激励办法》明确这类人群为“战略保留对象”。
- 受法律保护的特殊群体:孕期、产期、哺乳期女职工,以及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老员工,受《劳动合同法》和国企合规管理要求保护,裁员时优先级最低。
- 业绩突出的一线骨干:某建筑国企2025年裁员中,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项目施工员、造价师均被保留,“能打硬仗、创造价值的人,永远是企业的底气”。
正向思考:裁员是优化,更是成长契机
国企裁员本质是“人才结构优化”,而非简单的“人员削减”。对员工而言,这其实是个提醒:在任何企业,“不可替代性”都是职场安全感的核心。你可以通过主动学习新技能(如国企大力推进的“数字技能认证”)、争取参与核心项目、提升跨部门协作能力等方式,让自己成为企业发展的“同路人”。
最后不妨聊聊:你认为国企员工该如何平衡“稳定”与“成长”?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职场规划思路。
来源: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