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册里的流年碎影:汉中汉川机床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1 08:53 1

摘要:在大伙儿聊起汉中往事时,那些散落在山间河边或平原田野的三线厂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汉中盆地历来以农业为主,数千年笼罩在大地上的日暮炊烟足足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被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轰鸣吹散,无论是汉中本地人或随着厂矿迁徙而来的远方人,谈起那些青砖厂房红砖家属楼

在大伙儿聊起汉中往事时,那些散落在山间河边或平原田野的三线厂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汉中盆地历来以农业为主,数千年笼罩在大地上的日暮炊烟足足等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才被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轰鸣吹散,无论是汉中本地人或随着厂矿迁徙而来的远方人,谈起那些青砖厂房红砖家属楼,谈起那些遮天蔽日的林荫梧桐小道与朝夕广播乐声,总有道不完的百转千回。

从小往河东店方向去,一路上总能见着说一口清脆普通话或上海话东北话的小孩与大人,就好奇地问同行长辈为何城北的乡里头还有这么多说外地话的人呀,长辈答道他们都是宗营与河东店一厂二厂三厂四厂的厂矿职工呀,小孩子当然又好奇为啥这些工厂要叫个一二三四?耐心的长辈接着回答, 几十年前国家搞三线建设,从上海连厂带人搬来了汉江机床厂与汉江机床铸锻件厂,从北京搬来汉川机床厂,从哈尔滨搬来汉江工具厂,四家工厂总说厂全名难免费嘴,于是厂里人与厂外人晓不得是根据建厂时间先后或别的原因,把上海两家厂子叫成一厂四厂, 北京来的厂子叫二厂,哈尔滨来的叫成三厂。

小孩子听到解释点点头又发出灵魂一问,从那么远的地方来汉中,那他们现在是汉中人还是北京人?长辈再无耐心回答这个问题,赶紧说车马上要到褒河了准备下车。从此以后便对汉中三线厂矿,尤其是从宗营镇平川一直延绵到褒河山峦下的这四家工厂有了兴趣,着迷于从汉中繁华城区里出来,公路远处的广袤村庄田野竟藏着像模像样的工厂聚落,一切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齐备有如故事里的城堡。这种奇妙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出来,每次到这些以北京话上海话东北话为官方语言的建筑群落里,刹那间就似飞越过好长的路程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哈尔滨。

把这些成长岁月里对于三线厂矿积攒的思绪试着用文字表达出来,从第一篇《汉中的上海,汉中的北京》开始,便有了《汉中人老照片:我在厂里长大 风 花 树》,《十号信箱是什么信箱》,《一个汉中人眼里的三厂四季歌》,《一样在厂里长大,不一样的似水流年》,《1993,南峰机械厂子校,一面黑板报》,《汉江制药厂?汉江志约厂!》,《汉江机床铸锻件厂:少小离家从未回,我从湖南来》,《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北京机械学院在汉中》,《3307厂,21号信箱,他们,我们的安中厂》,《汉中人口述史:普兰店来的铣工冯师傅》,《汉中人老照片:五号狼八号虎七十六号小绵羊》,《汉中有意思的建筑:汉川机床厂单身楼》,《春行记:我们走在小路上,串起四座工厂》,《昔年素手种柳——旧画册里的汉江工具厂》……盘算一下,小学生的日记本里已经有了十五篇笨拙小作文,勉强为那些曾在少年青年时代常常徜徉的地方留下了一点儿印记。

在写这些关于三线厂矿的文字时,总为找点儿与厂矿相关的旧照片而发愁,毕竟照相这件事在几十年前不是一件随意事儿,偶尔找到几张厂矿旧影就要激动好一阵。夏天里很偶然的机会踅摸到了三本旧画册,这三本画册均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搞活经济年头初期的企业宣传品,其中两本有关汉江工具厂,一本有关汉川机床厂。用今天的眼光衡量当年的纸质印刷装帧当然简陋,好在画册里竟有数十年前两家厂子的建筑与生活细节记录,赶紧先把汉江工具厂的两本画册整理出来与朋友分享,今天就给大伙带来汉川机床厂的这本宣传画册一同看看。

汉川机床厂,汉中人都叫它为“二厂”。1965年一机部在河东店播下六十五号信箱的种子,这棵种子在附近丘陵平川长出四家大工厂出来,二厂于1966年从北京丰台的第二机床厂分出人马迁徙来汉中,北二机号称中国机床行业老十八罗汉之一,自然派出精干力量全力支持三线建设,从那年算起,北京来的“姆们”就在张寨公社夏家沟与鱼塘沟之间这块地方落下脚,建起车间宿舍食堂子校繁衍生息近六十年矣。二厂1966年建厂1973年投产,生产镗床与电火花加工机床是其拳头产品,在相当长的岁月里效益着实不赖,职工们虽远离北京故乡,在汉中的日子过起来也有滋有味,北京人带来了局气仗义,也带了首都特有的等级森严上下有别,跟前一转村庄里的调皮小子都知道二厂人有点歪哩轻易不要惹。漫长的岁月走过来,二厂与张寨的土地结成一体,从北京来的人们虽还说一口普通话,衣食住行已与汉中人无异。说来也有趣,褒河两岸曾有三处地方都与北京有过关联,北大分校在河西岸的连城山脚下,北京机械学院曾在河东岸的张寨盘桓,北京来的二厂亦在此处,北大分校后来迁回北京,北机院北上西安,惟有二厂永远留在这里。二厂后来在老远地方修了新厂区,新厂区没几年就冷落起来,再后来新厂老厂都于2019年寂寞地按下停止键。今天的二厂老厂区早已没了昔年的机器轰鸣人来车往,家属区终日也听不到几声喧嚣,偶尔有故人重回故地,只留下一声叹息。

雨夜里拧亮台灯,翻开手中这本质朴的企业宣传册,看看八十年代时的二厂是什么样儿。

整本画册不过薄薄十几页,清晰地记录着八十年代初期二厂的生产生活模样。对于泛黄画册里的机械产品与术语实在摸不着头脑,但从那些泛着金属光泽的精密机床与仪器上能看见机械与力量之美, 从职工们进行生产与实验时的一丝不苟能看见工人阶级那份责任与荣誉感。从画册中抽出思绪,又在二厂家属区与厂区外踱步一圈,心里就有了一番复杂。

二厂游泳池值得一说,据当年一位从陕工院泳池一路游遍一厂二厂三厂泳池的健将大神评价,四座泳池就属二厂泳池最标准游着最攒劲。一厂二厂六十年代初来乍到,青年工人们见附近河渠池塘遍布着实激动,趁着天热跳进水里畅快,难免就有悲剧发生,等厂子安顿好,厂里赶紧修建起泳池让职工们进行锻炼,以防野泳悲剧重演。这几座厂子的泳池培养出好几位游泳苗子,汉中地区几届青少年组游泳大赛总是由405、陕飞、一厂二厂三厂的子弟们轮流坐庄。

十几年前从汉中坐K262次列车往石家庄去,夜行车厢里与一位伯伯闲聊起来。模糊记得这位伯伯是二厂一位搞技术的工程师,自言从小在武汉水果湖畔长大,听到这个地名再联系着伯伯的年纪,差不多就晓得了他的成长之路。伯伯颇为健谈,自然就讲起了二厂的产品如何过硬,大伙干劲如何足,谈到最后他说要在终点站下车,这次去是要协调二厂参与的一项国家级重点工程项目 ,伯伯用手往上潇洒地比划:等有一天汪洋大海上有雄鹰飞翔起来,这里面就有我们二厂人一份汗水在里面。

至今仍然记得他脸上的自豪,那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是人间极珍贵的物事之一。

来源:汉中在路上一点号

相关推荐